谢永飞
高原寒区是指海拔高且气候寒冷的地区。高原寒区作战,是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特殊的地形特征、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对作战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运用特殊的战术,使用相应的武器装备,并进行特殊的保障。
特殊环境对作战的影响
高原寒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使部队作战行动极为受限。
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困难
高原寒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气候恶劣多变,常年低温严寒,雪线上的平均温度在夏季也低于-30℃,对人员的生理产生严重影响。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要维持正常的活动,体温必须经常保持在36℃~37℃,如果连续暴露在严寒中2~3小时,其手部力量就会降低20%~30%,神经传输功能就会受到阻碍。当体温下降到32℃时,人体就会产生麻木现象,大脑有可能失去判断力。此外,高原寒区低压缺氧,造成人员体力下降,动作迟缓,耐力差,对运动的距离和速度影响极大。
低温高寒,武器装备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高原寒区天寒地冻的天气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而且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高寒天气易使武器零部件损坏,造成射击不连发、哑弹和偏弹,尤其是武器装备中的橡胶、塑料部件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变硬、变脆,甚至裂断。恶劣的天气还易使光学瞄准镜出现偏差;对无线电通信干扰大,导致通信距离下降。这些因素限制了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极大影响了部队作战能力。
地形复杂,重型武器使用受限
高原寒区地势高耸,山势险峻,沟谷纵横,降雪期长,有些局部地区常年冰雪封山;路况较差,交通运输不发达,远距离机动道路少,机动极为不便,有时因山河阻隔,需绕行几十千米。而重型武器的使用需要较大的地幅、较好的机动条件作保障,这就限制了重型武器的正常投入使用。
后继无援,部队保障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高原寒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极差,经济落后,物资缺乏,自给能力差,因此,部队野战生存和补给相当困难。除了少量的肉食外,部队难以就地筹措食品。武器装备的就地维修、保养也十分困难,加之作战地区远离内地,交通运输条件差,后方物资难以抵达作战地区。这样,部队各类作战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几乎全部依赖于自身保障。
战术运用
高原寒区作战要充分考虑特殊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趋利避害,灵活选用适宜战术,合理配备武器装备,并进行全面的保障。根据经验,可采取以下战术。
以逸待劳,突出火力作用
高原寒区的攻防作战中,人员体能大幅下降,兵力机动异常困难,必须重视火力运用,强化火力优先的观念,突出火力的机动,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处理好体力状况与作战需求的矛盾。能以火力解决的目标,不以兵力夺取;必须运用兵力夺取和控制的目标,也要以强大的火力作保障,减少体能消耗,保障人员以充足的体力作战,以逸待劳,夺取胜利。
小口快吃,注重小规模独立作战
高原寒区作战,受地形和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某一作战单位的持续作战时间短,且无法投入大规模的兵力进行作战。通信联络困难,与上级、友邻协同困难,后勤补给难度大。因此,师、团在独立方向或地区单独遂行作战任务的情况比较多,必须独立灵活,像“蚂蚁 吃大象”那样,积小胜为大胜,达成作战目的。
活用战法,出奇制胜
在植被稀少、物资贫乏的雪域高原环境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如巧妙选择交战时段,灵活运用穿插分割战术,实现战法运用效力与地形特征的有机结合,这一点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军事家运用战术的“精深”。发生在1960年代的对印反击战中,我军就是灵活实施战术而取得了胜利。在这场作战中,印军,特别是班一级武器射程远、威力大,在300m外,印方占优势,300m内中方占优势。虽然印方武器在射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我军开始反击作战后,由于我军步兵是在火力掩护下接敌,运动到百米之内发起冲击,这就大大制约了印军轻武器优势的发挥。印军轻武器射击精度好,但是在光线较弱的夜晚、黎明和黄昏根本无法瞄准,而这些时候,恰恰是我军作战最活跃的时段。正是由于我军灵活实施战术,既达成作战突然性,又扬长避短,赢得主动,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
机动灵活,综合保障
高原寒区作战,保障问题多、难度大,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保障手段。要定点保障与随伴保障相结合,上级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对执行特殊作战行动的分队,要实施越级保障;要充分运用适应环境特点的、有效的保障工具与手段。如在地形复杂的阿富汗,交通不畅促使美军投入了骑兵部队,这种现代科技与传统作战方式相结合的战术手段,取得了很好的保障效果。
对轻武器的需求
高原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轻武器提出了特殊要求。
要突出可靠性,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性能
一是要在材料上以耐用求可靠,要通过材质的改进,保持稳定的性能。在中印反击作战中,我方使用仿苏的56式系列轻武器,是专为高温或高寒极端气候条件下作战设计的,可靠性比印军的高。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的AK47步枪在-50℃气温,沙土、灰尘满天的恶劣条件下,依然保持较好的性能,又一次得到实战的检验。
二是要在设计上以简单求可靠,通过在一些设计细节问题上的改进,避免或减少在携带、保养、使用上的困难,减少因操作不便带来的对武器性能发挥的影响。例如扳机机构的设计,要便于戴着厚厚的防寒手套进行射击,这样,可以提高人员对轻武器的操作性,提升作战能力。
三是要在适应特殊条件上求可靠。高原地区地形复杂,一些地区灌木丛较多,对轻武器的使用影响较大,要注重研制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发挥作用的轻武器。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针对阿富汗特殊的地形条件,研制出了温压弹,用M203榴弹发射器发射,这种弹与目标碰撞后炸药散开,随后炸药被引燃,消耗氧气并产生超压效果,用以打击隐藏的洞穴、工事等目标。
要注重通用性,提高保障效率
高原寒区极大限制了部队的机动能力,严重制约着后勤、装备保障能力,这对作战武器提出了通用性要求,应减少装备的种类,提高效率,降低保障的难度。一方面要统一口径,使用标准弹药,减小弹药的保障负担;另一方面要统一部件标准,使同一枪族的部件可以互换,提高武器的修复能力。
在对印边境反击作战中,印军混合使用英美武器,口径繁多,不但保障困难,实战中还出现过给使用美国枪的部队输送大量英国枪弹的错误。而当时我军完成了武器装备的换代工作,实现了国产化,整个56式系列武器战斗性能都很出色,统一了步兵班用武器的口径,简化了保障,提高了携弹量,后勤保障能力得到跃升。
要具有多功能性,便于构成强大火力网
高原高寒区作战,空中火力支援行动将受到很大限制,重武器使用受到制约,要求轻武器具有多功能:
一是点面组合。过去,步枪一直用来应对点目标,自从枪挂式榴弹发射器诞生以来,步枪实现了点杀伤目标与面杀伤目标的结合,这是轻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是杀伤与破甲组合。能否有效摧毁敌坚固工事、装甲目标,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具备杀伤和破甲功能一体化的多用途单兵武器,是赢得未来高原寒区作战的客观需要。
三是曲直组合。高寒山地隐蔽死角多,峡谷、山涧、沟坎比比皆是,便于敌人隐蔽利用,直射火力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打击。因此,步兵武器火力需要曲直兼顾,减少射击死角。1975年装备苏军的AGS17 30mm榴弹发射器,使用灵活、携行方便,既可平射也能曲射,在阿富汗战争中发挥了较大威力。
要提高保障性,保持部队持续作战能力
高原寒区作战部队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战斗持续力。重视轻武器的保障性,减轻武器对人员造成的负担,是提高部队作战持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轻量化,减小携行负担。高原寒区生存条件差,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操枪弄炮,机动作战,这对人员体能是个挑战,因此,对武器的质量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应通过运用新型材料减轻武器质量。如美国的碳15步枪,采用碳纤维机匣、不锈钢枪管,空枪质量不足 1.78kg,大大提高了单兵携行能力。二是提高精度,减少弹药消耗量。较好的射击精度,能减少耗弹量,从而增强战斗持续能力,减轻弹药保障压力。在对印作战中,经实战检验,我军的56式半自动步枪性能可靠,轻便灵活,400m内精度良好,节省了大量枪弹,提高了持续作战能力。一位当时参战的老同志评价说:“定在常用表尺(表尺“3”的位置,即射程300m),指哪打哪。” 再如俄罗斯的AN94突击步枪,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该枪有两种射速:武器先以1800发/分的射速实施2发点射;然后,射速自动降到600发/分实施连发,这种双射速设计使该枪的命中率比AK74步枪提高1.5~2倍。三是减小枪弹质量,提高携弹量。AK74配用的5.45mm枪弹比SS109弹轻1.7g,在相同的弹药负荷情况下,俄罗斯士兵携弹量比北约士兵多15%,火力持续性比较好,在高原寒区作战,这将极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