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救家庭的心理问题?

2004-04-29 00:44曾文星
心理与健康 2004年6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辅导子女

曾文星

“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也没有不发生问题的家庭”。就算是普通或很健康的家庭,也会随着环境与情况的变化发生些家庭人际间的摩擦或困难。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碰到问题,而在于能不能适当且有效地去解决问题,首要的在于早期发现问题的存在,而尽快去补救改善。下面让我们谈谈如何去察觉家庭的心理问题。

家庭心理问题的早期发觉

当家里发生了显著的人际摩擦或困难时,不用提醒,大家也就知道了。譬如,父母或夫妻吵架、闹情绪,或父母与子女发生关系冲突或情感矛盾,有人离家出走,或见面不讲话,躲着不见等等,都是家庭发生了显著的心理问题,需提高警觉,并急速去处理。

有时,家中所发生的是较严重的个人心理问题,但由于所发生的个人心理问题的性质与家庭有关,也就显示家庭心理问题的存在。例如,孩子总缠着母亲,不肯上幼稚园,而父亲或是不理,或是对孩子凶。孩童不想上幼稚园,值得我们去考虑家庭环境如何。有些情况的发生,比如孩子离家出走,孩子被煾改福犈按、打伤,闹情绪或产生行为问题,甚至自杀等等,都应考虑、检讨家庭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要确实了解个人心理问题与家庭心理问题的关系。

从心理卫生的立场来说,一个家庭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以后才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而应经常且周期性地检查自己家庭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心理卫生检验。不仅检验个人的心理情况,也得检讨一家的心理卫生情况,以便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那么,怎样作周期检讨呢﹖其方法很简单。即,每隔一段就找出一个时间,反省检讨自己的家庭是否一切顺利,考虑在目前家庭发展阶段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及困难,想想自己的家庭是否符合家庭发展的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趁过年、过节或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机会,检讨家庭人际关系如何。问问全家人,看看在他们的眼里,父母相处的关系如何;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好不好,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兄弟姐妹的来往关系里有什么欠缺等。经过这样周期性的检讨,就能提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认识与体会家庭的基本性质

当我们发觉自己的家庭在心理卫生方面亮起红灯时,便是提醒我们要及时去补救。当然,首先要认清楚家庭问题的基本性质,并了解补救的主要原则。现在我们逐项谈谈。

认识“家”的本质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要补救家庭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认识体会到这一点。要改善家庭关系,不能单靠个人的努力,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参与。比如,一家人的沟通,不能靠父亲一人多讲话,或母亲演单人戏。所谓沟通交流,乃指两人之间或多人之间相互交谈,交换彼此的感受和意见,共同分享快乐,共同面对困难。

从另一角度说来,家庭的心理问题,不会只是一个人促成的,所谓孤掌难鸣。譬如,妻子不满丈夫下班回家只知道看报纸,不跟家人聊天,其原因并不是单在丈夫身上,要检讨看看,妻子跟子女有没有造成一种气氛,让丈夫想跟妻子或子女聊天。也许丈夫开口讲话时,妻子跟子女没有洗耳恭听,让丈夫觉得家人不喜欢听他说话。反过来说,先生嫌妻子在家话太多时,不应只归罪于妻子的唠唠叨叨。应仔细分析,当妻子讲话时,做先生的是如何反应的?是否先生拼命去顶她,让她觉得需去谈得更多,作为自我辩护?或者,因先生没兴趣去听妻子的话,做妻子的只好东聊西聊,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因此,要改善家庭问题,需要家人共同努力,不能推卸责任。

总之,一家的生活与行为,很少只是个人的单独心理与行为,而是人与人相互反应的结果。按此观点才能真正了解家的本质,也才能懂得体会家的心理问题的性质,针对问题的本质去从事补救工作。

“家”是由有血缘与特殊感情的成员构成的群体。社会上的团体,可以合则聚,不合则散,依其形成的效果如何而聚散。可是,一个家庭却不同。有时不管合不合得来,还得生活在一起。其相互间形成的感情,很特别。在此情况下,其补救的原则不能以解除群体关系为首要考虑。除非各种方式都尝试且都无效,不要轻易考虑解散家庭。除非很特殊的情况,如父母虐待幼小子女或丈夫虐待妻子等,需一时分居,但千万不能过早考虑不合则散的可能性。

从另一角度来说,一个家庭可能一时吵得很厉害或彼此不讲话,看来问题很严重,但有时一转眼,又好起来,难舍难离。所以,要认清亲人中的情感与情绪的特点,不要低估其潜在力量,也不得看轻其背后的力量。事实上,只要能好好运用家庭的原有资源,很多问题可以化解并得到改善。

家庭问题的补救原则

想要改善家庭关系,解决家庭问题,要遵循一些原则。其原则为下列诸点。

需要家里所有成员对补救工作参与且合作。 由于家庭的本质是相互的人际关系,要补救其心理及行为问题,需由家庭成员参与改善活动,才能有实质效果。

注重“现在”,少翻“过去”。补救家庭的情感及行为问题,就如同补救婚姻问题一样,要把着眼点放在“现在”的事情,而不要去追算“过去”的旧账。

研讨如何实际且具体地去“改善、调整、适应”。 与此很相似的另一原则,便是要用心去研讨如何去改良、调整、解决问题,让大家知晓怎样去做,而不要费心去推究、翻算谁对谁错。因为要补救家庭问题,并非法院审判,而在“补救”。一家人拼命去争论谁是谁非,推卸责任,只会伤及彼此的感情,而无助于家庭问题的改善。所以,还不如用心去体会、讨论、改良,采取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

兼顾且考虑各成员的感情需要与心理差异。 解决家庭问题时,有一点要注意,即要顾虑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性格与认知,不同的兴趣与需要,千万不能把家庭成员视为相同而无区别。

家庭问题的改善方法

由于常见的家庭心理问题,可能来自于结构上的先天因素,或是发展阶段上的一个过程,也可能是关系上或群体行为上的问题,因此,需依其问题的来源与本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但为了方便起见,可把着眼点大致放在家庭群体的行为反应上来讨论。至于改善家庭问题的实际要领,有几个步骤可行,也可依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的观念来处理。现在让我们逐步说明。

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要实际去解决家庭问题,其首要点,乃是让家庭成员开口说话,让大家彼此谈出各自对家里现状的观点,不满意的地方,或说明自己的困难所在,然后讨论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及方向。

譬如长大的子女们,常常觉得自己的父亲太古板、严肃,让人受不了,此时应让父亲知道他们的感触,并希望父亲能变通些,放松些,对已长大的孩子放开些。不过,当年轻的子女们向长辈表达这些意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说得诚恳、虚心、有礼貌,否则,长辈会觉得孩子在向父母造反,不恭敬,则可能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要有些技巧。开口讲话的人,不要一味地只讲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也不要只顾谈自己的事,而要关心听者的感受和意见。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至于听的人,也要能会心地听对方的话,并作出适当的反应,使对方感到你有兴趣在听,而且也了解到他所谈、所讲的事。如此,交流沟通才算是在进行。一般说来,双方能相互交换些情报资料、能分享感情、沟通彼此的意见,才算是达到了沟通。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同胞之间,其沟通的性质与要领都是一样的。一家人能彼此沟通,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心、需要、期望,才能共同解决家庭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建立家庭群体应有的组织与权力分配——在一个家庭里,其群体组织结构要健全,才能发挥其家庭功能。假如一个家庭里,成员们不合作,不共同行动,不像一个团结性的群体,而是各走各的,各管各的,也没人带头,也没人指挥,也没人执行家规,则无法行使家庭功能。应着手建立组织,要求一家人合作,以共同经营家庭生活。

调整改善各成员的角色——有时一个家庭有问题,其根源往往在于各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适当。即,父不父、母不母、夫不夫、妻不妻、子不子、女不女之故。若此,则其改善的重心乃在于调整各成员所扮演的角色。所谓适当的角色,听来是很抽象的观念,好似无所适从。其实,并不那么难以捉摸。

譬如,一位妻子诉苦,说他的先生在家很少开口讲话,问他什么话,总回答不知道,或不记得。一天,先生半夜12点才回来。一回来,妻子马上凶巴巴地问丈夫到哪里去了,丈夫回答“不知道”。妻子一听,心里火起,责问丈夫:“一个大人快到半夜才回来,怎么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你是不是在装傻,老实说出来牎北纠凑煞蚝芡砘乩矗妻子很着急,是很自然的心理现象。可是让我们研究妻子讲话的方式、内容与语气,再从角色的眼光来分析,不难发现她所扮演的已不是“妻子”的角色,而是“母亲”的角色,即把自己的丈夫当做了小孩子。而做丈夫的,也不以“丈夫”的角色来应对自己的妻子,而以“孩子”的角色来应对。这样一来,做丈夫的觉得招架不住,更不敢向妻子说实话了,惹得妻子以“母亲”的姿态来追问。做妻子的,还得以“妻子”的姿态与角色来应对自己的丈夫,可以这么说:“这么晚才回来,让我着急死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要不要紧﹖”而做丈夫的,也应回答说:“今天工作不顺利,心情不佳,跟同事到外面喝酒解闷去了。没告诉你,让你担心,很抱歉牎闭庋的对答反应才像是夫妻间的对话。当每个家庭中各个成员都能扮演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则一家的组织与结构就走上了正轨,也容易去面对且处理所碰到的困难了。

鼓励灵活机动性的适应方法——当遇到困难时,宜寻找适当的适应方法来解决。譬如,可以藏在自己心里不说,忍耐痛苦;可以相互倾吐,获得彼此的支持及鼓励;可以不去管它,让其自然消失;可以全家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可以求助外人的协助,渡过难关。有些家庭喜欢采取固定且硬性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有的家庭,则喜欢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难题。一般说来,一个家庭应有相当的灵活性及机动性,能随着情况与环境的不同,作适当的变化为宜。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要能容纳变化,要随着子女的长大,个人的心情与性格,家里的情况,作出调节。

善用家庭的功能,促进家庭的机能。一个家庭有其基本的功能,除了能共住、共食解决基本生活之外,还能相互供给感情上的支持与安慰,也能供给真诚的意见及劝告,能共苦共乐,是人生的港湾。特别是一家人能在感情上团结,形成一个坚强的生活基地,则既可让你到外面去闯天下,也能随时回到自己的心理温床——家——来补给休歇。所以,只要所有家庭成员关心自己的家庭,能维护家的心理健康,时时保持家人愉快,即使遇到困难,也能相互勉励,共同去解除内在或外在的问题与困难了。大家商量,大家参与,充分发挥家庭的力量与机能。

家庭问题的辅导

经家人的努力,虽然家庭心理问题大部分会迎刃而解;但有时候单靠一家人自行努力还不够,需依靠家庭辅导专家的协助。

为何需求家庭问题的辅导——为何需求外在的家庭辅导者来协助解决自己的家庭问题呢﹖一般说来,有几种情况。假如自己的家人只感到家庭生活不愉快,但不清楚家庭问题的真相与根源在哪里时,应请对家庭心理有经验的专家来分析。其次就是若是自己一家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发生争执,情绪激动,难以控制,则最好请家庭辅导者以第三者的身份、仲裁者的角色,帮忙平静一家人彼此的情绪,以便使全家人能较理智地协调问题,改善人际关系。

何时需求家庭辅导——不用说,越早越好,趁问题还没太严重时,就宜找专家来帮忙解决。千万不要拖到事情恶化,失掉解决问题的良机。因困难呈慢性化以后,再找有经验的专家也常束手无策。

接受家庭辅导的要领——家庭辅导者就算是对家庭的心理问题有经验,其家庭辅导的工作本质与目的,只在辅导,并非在于“审判”或推究谁是谁非。一家人不用花费精力向辅导者去诉说谁对谁错,而应与辅导者共同分析困难与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并寻找补救、改善的方法。再者,家庭辅导者只能“辅导”家人去了解事情不顺利的原因及解救的方向,但不能替家庭成员决定有关家庭的重要大事,如夫妻是否宜分居或离婚,子女是否应离家去就职或上学,或跟哪个对象成婚等等。家是大家的,只能由家庭成员自己来作重大决定。所以,我们不应依赖辅导者来替自己做主,决定重大事情,也不能指望专家会替你做决定。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辅导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幸福的家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