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干预模式

2004-04-29 15:26:55华道云李义丹张丽霞王祖尧
人文杂志 2004年6期
关键词:自杀人格障碍人格特质

华道云 李义丹 张丽霞 王祖尧

内容提要大学生自杀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者人格特质和人格障碍的分析,揭示了人格心理与自杀的相关性,并提出了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干预模式。

关键词自杀 人格特质 人格障碍 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6-0174-03

对大学生自杀行为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寻找自杀的原因,阐明为什么在同样环境和同样的应激条件下,有人自杀,而多数人却不会自我毁灭。正常人的自杀(指非疾病人的自杀)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社会因素,一是自杀者的心理因素。

本文主要讨论自杀者的心理因素,即自杀者的人格特质,自杀者的人格障碍,以便关心和帮助那些面临危机而打算轻生的人。进而对自杀危机的干预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自杀者的人格特质

1.冲动性与自杀。自杀,是人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潮期,最富于激情,有独特的情绪活动特点。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绪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新的需要不断增加。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并富于激情。对各种事物都较为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情绪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从而产生冲动性行为,包括自杀。

冲动性是引起自杀的重要人格因素,半数以上的自杀未遂者声称至少在事前一小时未想到自杀,自杀往往是在“一时冲动”或“一念之差”的驱动下付诸实施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冲动性与自杀风险相关,而且自杀者表达敌意较为隐蔽,表达的狂怒十分 突然。并伴有高度的罪恶和抑郁。自杀者的归因往

往倾向于外控性。如果周围有可被利用于自杀的工具,对于一个受到挫折、冲动性高、感到无路可走和对未来绝望的人,足以激发自杀企图。

2.绝对化思维与自杀。绝对化思维是指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例如“如果我不能使男朋友回心转意,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这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没有中间缓冲余地和其他任何抉择。绝对化思维是一种认知歪曲,大多数人具有调节或忽视绝对化思维的能力,但自杀者缺乏这种灵活性。因此,自杀者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应激事件,往往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没有良好的思维机制,缺乏发散式的思维方式,从而割断了内心世界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大脑被屏蔽,阻断了其它思维途径,把全部思维都聚拢在眼下的遭遇上,头脑中形成一片茫茫暗区,唯有那不幸的聚焦点在强烈地烁动,使自己心迷神乱,难以或不能调节自己的期待或寻求予以和解的方案。如果一旦面临无法回避的失败,他将是沮丧和脆弱的。当自己认为无法逃避和得不到救助时便会选择自杀。

3.问题解决缺陷与自杀。心理学研究发现,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的大学生,他们在问题解决技巧上较少有信心,在问题解决的尝试上较少有系统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上感到控制能力薄弱。且在问题解决上较为被动,较少主动,趋向于让问题自行解决或在解决上依赖他人。灵活变通性较少,做出对解决问题的努力较少,较少考虑到将来和他人。一个问题解决能力有缺陷的人,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就有可能产生无能、无助感而逃避现实选择自杀。

4.自我意识弱化与自杀。有学者研究发现,自杀率与媒体报道自杀事件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翟书涛在其所著的《选择死亡》一书中总结自杀与媒体间的关系的规律有:①非小说形式报道后,公开的和隐藏的自杀显著增加;高度宣扬和美化的自杀事件报道后,自杀数上升较大;②自杀数上升的幅度在那些过度宣扬和报道的地区最大;③媒体报道可增加后来的自杀率,但也可通过与媒体协作,预防自杀的发生,其措施包括媒体不报道或少报道自杀事件,教育年轻人正面对待生命,珍惜生命,制定新闻媒体报道自杀的指南等。

模仿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但盲目地不加取舍的模仿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的体现。许多大学生在缺失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不自觉地选择了自杀。

(二)人格障碍与自杀

有报道称,自杀者中“主要诊断为人格障碍”的高达34%,而70%的人具有“不正常人格”。

1.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点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如:徘徊于过分贬低或过高地估计自己或他人,情绪易变,对攻击性的冲动控制能力差,动辄勃然大怒,以及极力避免与人分离,无论这种分离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但他们与他们的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分离时,或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改变时,他们的愤怒与绝望交织,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自杀。

2.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与边缘人格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反社会人格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它们是:伦理道德感不健全,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专注于且注重个人感受,而蔑视他人。

反社会人格的患者毫无顾忌地将他们冲动及攻击性的幻想付诸行动。自杀往往出现在他们暴怒的时候,对行为肆意放纵,他们将自己的不满变成攻击性的行为,有时指向他人,有时指向自身,有时指向社会。而不是正常的、有所克制的把这些冲动表露为防御后的焦虑表现。

3.自恋型人格。这一人格类型的特点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自我形象的分裂:一个是巨大的自我,不断努力地去正视自己的伟大,并不断地要求得到别 人的认可;而另一个则恰恰相反,其自我形象充满着羞愧、愤恨及自我拒绝的恐惧。自恋型人格将内心世界分成理想的和可怕的,二者之间可以互换。外部世界的东西可能被看成分别属于上述某一方面,即当外界的人和事与自恋者的自我意象不符时,即遭排斥。顶级高校中失去尖子地位而自杀的大学生,多属自恋型人格。

4.表演型人格。表演型人格的人在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不再被需要时,或自己原有的尖子地位、社会地位失去时,如:因被所爱的人抛弃,学习成绩下降尖子地位丧失;社会地位丧失,过去呼风唤雨,现在被人呼来唤去;没有朋友的心理支持等,会陷入极度的悲观失望境地,因而采取自杀行为。

5.强迫性人格。许多强迫性人格的人对他们的生存条件不满意,而且倾向于产生一种对立的行为,比如,为了避免别人离开自己,就自己先离开别人。这一点不仅反映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而且还反映在他们的学习中。在别人拒绝自己以前先拒绝别人,也许是这些人的行为准则。对他们自己,他们采取否认及苛求的态度。尽管他们很孤独,且苛求有人陪伴及归属于某个群体,但他们的这一苛求可能由于他们想控制支配他人而无法实现,情绪低落时,感到未来的期望十分渺茫时,自杀行为则易于发生。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干预措施

1.自杀行为干预的新模式。自杀行为干预模式的研究已有很多,我们综合了各模式的优点,并摒弃其不足,由此,按大学生自杀行为处理的过程提出了自杀行为干预的新模式。

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干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杀行为的形成阶段、自杀行为的处理阶段与自杀行为的重估阶段。其中,第1阶段是自杀行为的基础,第2阶段是自杀行为的核心,第3阶段是自杀行为干预后的产物,它也可能成为自杀行为的新的起点。

在自杀行为的形成阶段,自杀行为是生活外在应激事件造成的个体情感创伤,使心理内部环境出现巨大的失衡,以致不能自我控制而使精神濒临崩溃进入的极端状态。自杀心理的形成,源于外在的应激事件形成的心理压力,这就是所谓的压力源。压力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外部压力,如考试的失利、同学的误解、失恋、就业等。另一方面是内部压力,如学习目的迷茫、自卑、失落、失恋、身体罹患严重疾病等。

在自杀行为发生前,当事人的应激反应系统开始调动起来。此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抑郁、急性反应性焦虑、情绪紊乱等。事实上,这些症状并不是疾病,它们只是情感危机的反应过程。但是通过种种症状,可以对危机的存在情况进行诊断,并具体确定危机的类型、性质等。只有在当事人产生失望、绝望而感到无助的时候自杀行为才可能发生。

自杀危机的处理阶段,自我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去摆脱危机,干预只起辅导效果。自我干预的实质就是自我的心理调节,而他人干预就是从事危机干预的工作者运用专业技能协助当事人进行心理调节。两种危机干预的方式应结合使用,相互补充,从而使自杀危机干预产生最佳效果。

自杀危机的重估阶段,最重要的是对危机干预结果的重估。危机处理的最后结果通常有两种:一是危机得以化解、升华,从而使个体的心灵得到一次新的成长,心理状态得到良性升华。这里的心灵成长可能是教训的获得或经验的积累。二是危机不能得到解决,保持原状,或者出现恶化,最终造成学生学习不能适应直至退学、自杀等。后面这一种结果正是我们需要去全力避免的。对于他人干预的情况,危机的结果则取决于帮助的有效性。

如果危机重估的结果是消极的,这就需要分析其原因或重新考虑使用新的干预技术,并且及时对危机进行再处理,最终尽可能使危机干预出现最佳结果。

2.心理测试与筛选。测试是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借以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几年来,我们连续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中各个层面人群的状况,分析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差异,分层次、分类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测试一般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或日本松源达哉UPI大学生心理测试量表。

通过测试对危机人群和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筛选。对筛选出来的学生进行一分钟面谈,排除那些填表不严肃而进入危机人群者,或其它原因误入危机人群者。确认危机学生后,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个体危机干预。

3.危机干预方法。危机干预方法很多,我们通常采用肖永源先生提出的三种危机干预方法:平衡方法、认知法和心理社会转变方法。

1)平衡方法。平衡方法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和

情绪不平衡而提出的。大学生群体生活中,事实上 存在一些令人心理不平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的平衡状态。

2)认知方法。认知方法认为,处在危机之中的大学生,在思维的方式、着眼点和归宿点进入了一个误区,以自己的短浅目光和狭隘胸怀分析事物,看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和与事件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式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改变思维方法,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部分,摆脱错误认知对自己的控制。对于大学新生宜用认知方式实施早期干预,使他们认识大学生活、学习规律、认识环境,认识人际关系的变化,尖子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及时调整心态,可以避免许多学生进入误区,造成极其不必要的损失。对个体而言,干预的任务在于纠正大学生自我否定和扭曲地接受外在信息的认知模式,培养正常、正确的认知模式,通过练习和实践从而使个体的思维变得更为积极、正确、肯定,产生自我发现,自我接纳而自觉走出误区。

3)社会转变方法。该方法认为心理状况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人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熟,他们所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地变化,危机的产生与个体心理状况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人如何正确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即人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分析、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行为、态度和方法,建立新的行为方式、态度和方法,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社会潮流无法逆转,生活在社会转型与变革中的现代人,必须掌握好自己的命运,才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免受精神疾病之苦。

参考文献

Danuta Wasserman:《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翟书涛:《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北京出版社,2001年。

B•E•Gilliland,R•K•James:《危机干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作者单位:华道云,天津大学

李义丹,天津大学

张丽霞,哈尔滨工程大学王祖尧,天津大学

猜你喜欢
自杀人格障碍人格特质
是不是太自恋,一测便知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现代企业(2022年5期)2022-05-31 23:28:22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智慧健康(2019年27期)2019-01-29 19:43:55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11:24
“自杀”的教授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 13:00:37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
环球时报(2015-01-21)2015-01-21 01:35:52
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