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探微

2004-04-29 15:22李秋华
人文杂志 2004年6期

李秋华

内容提要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是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他们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内涵的民生主张。从这些政治理念中将得出一个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结论:为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政治措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否则就是离民背本。

关键词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 民主原初观念形态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6-0152-04

中国儒学的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之际,始于周公,成熟于春秋战国的孔孟。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而且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及安邦治国有一定借鉴价值。

民本思想开始于殷周之际。在商代,人们“尚神”、“尊神”,对天神的崇拜几乎支配着人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统治者认为自己的统治是上天所赐的。如商纣说:“我生不由命在天?” ① 因此,他根本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敢于横征暴敛、荒淫无道而丝毫不想到人民的怨恨。代殷而起的周,汲取了夏商残暴百姓而亡国的教训,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② 的思想,认为“天”只辅助那些有道德的人,商朝所受的“天命”之所以改降在周,是因为商已经没有道德而只有周才是有德的。德在周公那里被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认识。德的具体含义是修身正心、敬天保民。由于“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③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④ 这样,“聿修厥德,永言天命”的努力自然与施德于民联在一起。对统治者来说,只有广泛地施德于民,才能证明自己有德。同时,只有施德于民,才能获得民心,获得百姓的支持,稳固政权,感动上帝,获得天命,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⑤ 那么,如何“敬德”、“明德”呢?周人认为,一是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记取殷人的教训;二是要关心民间疾苦,“怀保小民”。这些思想虽然是出于巩固统治秩序的考虑,却也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认识,同时它也标志着“迷信鬼神,不重人事”时代的结束和“既信鬼神,注重人事”时代的诞生。可以说,周人开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先河。到了春秋时期,面对社会的剧烈变动,不少进步思想家进一步看到了民的地位和作用,对西周初年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①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才智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② 郑国的子产则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弥。” ③ 把施政的中心转向了民,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很大发展。

孔子继承了周公及春秋诸贤的遗产,并把它们加以完善化系统化,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政学说。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的主要内容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④ 孔子在《中庸》中也提出:“仁者人也”。孔子这里所说的人是包括奴隶和平民在内的。因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⑤ 这里的人,显然的指喂马的奴隶或平民,因此,孔子的爱人就是爱民。在孔子那里,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他把奴隶和牲畜明显地区分开来,反对肆意虐杀劳动者,针对当时社会盛行的用奴隶作为殉葬品(即俑)的风气,严厉谴责“作俑者”,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⑥ ,这说明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主张把劳动者作为人看待的第一位思想家。

如何做到“爱人”呢?孔子认为:首先,要尊重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帮助民立、民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⑧ 其次,要使民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⑨ 这里的庶指人口众多,其中大部分是自由民,特别是奴隶。孔子认为,民富与君富是紧密相连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⑩ 只有民富,才能君富。而要使民富,孔子认为必须做到二点:第一,要养民也惠,“使民以时”,孔子的学生南宫适向他提出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问题,他称赞南宫适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1 孔子之所以称赞南宫适 “尚德”,就是因为南宫适肯定了“耕稼”,重视生产的发展。以此出发,孔子提出:“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 12 的主张,要求统治者要力戒奢侈,不加重百姓的负担,役使百姓要不违农时,不妨碍耕作生产。第二,要轻徭薄赋。主张“敛从其薄”、“使民如承大祭”,劝戒统治者应慎重力役之征,爱惜民力民生,决不允许横征暴敛。郑国子产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颇得孔子赞扬:“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3 而冉求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 14 未能“敛从其薄”, 15 孔子大为恼火,公开宣布冉求“非吾徒也”,弟子对他可“鸣鼓而攻之”。 16

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认为对百姓不仅要“庶之”、“富之”而且还要“教之”。他首创私学,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教无类” 17 的口号,使学在官府下移到民间,并进一步提出“学而优则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百姓不仅可以受教育,而且可以做官,这是孔子“仁者爱人”的体现,是实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有效途经。

“仁者爱人”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实行仁德政治,把人主的“仁爱”之心体现在治国方略之中,为此孔子提出了“德政”学说,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8 认为为政者自觉地行仁践义,百姓就会心悦诚服,自愿地讲仁重义,主张慎用刑罚,实行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① 孔子所拥戴的君主都是关心百姓疾苦,除暴安良,彰善瘅恶的圣明君主。

从以上不难看出,孔子提出的爱民、富民、教民及德政主张,为民本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从而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提出民本哲学思想的人。他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说)表现在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 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盗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③ 这是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统治的稳固,土谷神社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置社稷。但人民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变换,更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孟子对桀纣的亡国原因也作了最深刻最精辟的提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忽施,尔也。” ④ 这就是说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力量,君得民心则国家昌盛,失民心则国家衰亡。关于如何得民心,孟子认为:第一,国君要以身行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⑤ 第二,要宽猛相济。认识到“徒善不是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⑥ 认为法治是外在的强制力量,而善政则是对人的内在约束。第三,要选贤举能。孟子希望国君能

“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⑦ 至于 该怎样选拔人才,孟子认为要尊重民意,举贤人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归,人民的意愿是国王决策的主要依据。第四,要与民偕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⑧ 他把“仁”与“不仁”视为得民心、得天下与失民心、失天下的根本所在。

经济方面,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征税给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⑨ 他认为民众必须有保证生活水平稳定的财产,才能有安于生活的“恒心”,才能有生活稳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否则,民众会“放辟邪侈”,去干坏事。所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10 面对当时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税敛”、 11 “取于民有制”。认为统治者只有减轻对民众的奴役和剥削,使民众生活稳定,民众才会服从统治,社会才会安定。总之,“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2 教育方面,孟子提出先富后教。认为人民富裕之后,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3 兴办教育,教化人民,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民从内心自觉地“明人伦”,从而建立起一个道德高尚、丰衣足食、人人安居乐业、和谐安定的社会。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在政治、经济方面把民众放在了社会安危治乱的根本地位上,同时重视对民的教育,体现了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民本思想发展到孟子时期已基本成熟。

纵观先秦民本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民本思想起源于殷周,基本成熟于战国时期。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贵君轻”,在君民关系这一对矛盾中,主要方面由君转移到了民。“民贵君轻”的深层含义旨在说明,政治的主体是人民,不是国君,也就是说,国君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即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这就把君权源于天意说变成了君权取决于民意说,人民成了政权更替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孟子甚至提出若君主不能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故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第三,选贤举能,与民偕乐。民主的核心,是权力不为任何人所有,先秦儒家既然主张以民的意向选贤举能,以决狱讼,主张君民同乐,也就有了抵制独裁、专制的内涵,他们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可惜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而只能称之为中国古代朴素的民权观。第四,以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主要内容的民生思想。

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能擅自从现代的高度去苛求古人,因而笔者认为:先秦儒家的民本哲学虽然在总体上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但其客观效果上却起到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作用,而且教育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贤吏。纵观中国历史,历史上的清官、廉政者无不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先秦民本思想最本质的内涵分析,已蕴含了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朴素的民权思想以及爱民、富民、教民的民生主张等对现代民主建设依旧有借鉴意义。当然,先秦儒家民本与现代民主又有质的 区别,具体来说:第一,从总体上看先秦儒家民本是以君为主体,老百姓在明君时代是被爱被怜的对象,在昏君和暴君条件下是被虐被暴的对象,始终逃不出客体的地位和被动的状态。而现代民主从总体上讲是主体型和主动式的。天赋人权,不可让渡;生而自由,主权在民;分权制衡,以防专制等就总体而言都是主动地争取民权,将人作为主体看待的学说。第二,就出发点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提出者大多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的立场上的,而现代民主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人民主权的。这自然与理论产生时代背景和地缘政治有关。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巩固封建帝王统治被视为第一需要的时代,而现代民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人民幸福安康被视为社会发展终极目标已成为初步共识的年代。第三,就防范手段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虽然也提出以革命手段防止暴君专制,但总体上是温和的,而且以牺牲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为代价———人民采取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旧政权。而现代民主防止统治者专制有其更为有效、更为廉价的方式———民主选举。

二千多年前的先秦学者虽然不可能提出民主这个概念,却提供了探索民主政治的思路和近现代民主的原始观念形态,并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历史实践证明,西方民主模式不可能照搬到中国。中国儒家的民本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基本的政治理念。从此意义上说,先秦儒家的民本哲学在当代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责任编辑:西 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