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决策的伦理评价

2004-04-29 00:44:03
人文杂志 2004年6期
关键词:伦理决策评价

白 羽

内容提要任何经济行为都是人的活动,经济伦理直接支配人的经济行为,即行为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是受一定的利益驱动与伦理观念制约的。对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决策进行必要的伦理分析,从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寻找行为规则,思考和讨论关于人类本性以及经济伦理构成的基本假设,其任务是在道德规则、伦理准则和预期的自我评价中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决策,从而能够理性地、负责任地行为,这是研究经济利益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更深一层要义。

关键词企业 决策 伦理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6-0049-05

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绝大多数评判是基于一些公认的法规的,尽管一般规则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澄清行为的最低标准起到了必要的作用,但它们仍属于外部强加的控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我们要进行的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而是往往同时存在多个被选方案,包含几种价值目标的决策分歧,通过运用可利用的全套实际道德规则仍然无法做出决策。当我们对各种可替代的方法进行排列,以最现实的方式推断出可能的后果以及对这些道德规则和伦理准则进行应用时,则开始了理性、情感地寻找决策的过程。当决策者在处理伦理困境中或大或小地界定自己责任的界限和内容时,便使自己具有了“伦理身份”,这种伦理身份认同形成了他们的道德品性。伦理认同是逐渐从决策模式之中产生的,通过“在道德品性形成的抽象理论领域思考真正的道德问题”,我们才能创立现实可行的经济伦理,才能培养一种直觉判断感及道德品质完整感,使我们的职责与准则,决策与可能的后果之间保持让人接受的平衡,让我们的行为有令人满意的合理理由,并得出感觉完满的决策。

一、决策伦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学在历史上是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正如它已经表现出的那样,可以通过更多、更明确地关注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伦理思考而变得更有解释力。伦理价值本来就是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考量,伦理道德因素是建构市场的一个基础性、中介性要素,市场是人类追求物资(功利)与精神(道义)的行为总和。

首先,从市场经济的运行来看,市场的交易行为成为人们道德的基础。市场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成果,它的形成不仅具有经济必然性,而且还具有道德合理性。就以对市场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的交换行为来说,市场交换是人类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方式,市场交换之所以能够实现,正是因为交换行为本身包含伦理道德于其中,那些“不道德”的方式从长期意义上来说不可能形成市场。市场主体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自由的,交换双方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尊重、信任是主体自身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商品交换中,交换双方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双方对私人利益的关切是不成问题的,成问题的是“共同利益”。双方行为的那个“共同利益”,虽然是双方互利的纽带,但它本身并不是双方自觉“放到心上”的支配行动的动因,而是作为利益计算和权衡的条件加以考虑的。双方交换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结果,只是客观上实现的。博弈论中著名的“囚犯两难定律”表明,虽然诚实与合作并非是自私者的最佳选择,但双方诚实与相互合作对整个社会来说比双方欺骗更有效率。因此就客观过程来说,每个个人利益的满足正好就是共同利益的实现。用黑格尔的思辨语言表述就是“在劳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主观的利己心转化为对其他一切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是有帮助的东西”。他说,“这是一种辩证的运动”,对个人来说则是一种“不自觉的必然性”。 ① 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等伦理观念调整着人们的行为,市场主体进出市场的规则及交易的公正性、伦理性体现并决定了经营者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因此说,市场经济与伦理建构存在互动机制,两者和谐互动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不和谐互动时,阻碍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要素来看,“市场效率”是伦理评价的一个客观尺度。市场效率的伦理价值,一是表现在它的结果上,由于市场效率推动社会物资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增大了社会公益,有利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资需求,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终极伦理目标的实现创造物资前提。二是表现在它的内在机制上,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的出

发点和前提就是把所有参与市场活动的人都尽 可能安置在公平对等的位置上,他们都有“平等的”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体权利。市场机制包含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对人的人格独立性、主体性、人性的自利本能等人性的内在规定的认可和尊重。市场的行为逻辑是:以人的自利、效用最大化偏好为动机,以体现人的独立、平等、信任的“制度安排”为中介,以参与者的互惠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为结果。正如布坎南在他的《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一书指出的,“如果一个体系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维护它就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道德的,至少是不人道的”。 ② 市场经济确定的社会动机与目的,就是试图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伦理必然性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决策的伦理评价有其客观前提和基础。

注释:①②〔美〕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7页。〔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10页。

第三,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看,企业决策的伦理评价是实现道德行为的更为有效的方法,是避免更多法律监管的明智策略。在道德行为中,决策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当然是自由的,但行为能否通畅,意志能否张扬,以及决策行为后面深层的动因,是由历史的必然性决定的。首先,社会的生活准则或规范对社会成员起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它使人们的行为有所遵循。同时,这一社会规范又必须是符合历史的必然性,要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活要求相吻合。其次,个体对于现时的道德善恶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能从理性认识的层面上把握社会生活的准则。道德伦理的积极引导依赖的是不同于外在制裁的内在约束力量,即人的理性自觉,人的良心机制,人的积极主动性,道德主体的行为动因在于自身的内在意志约束,如果仅仅用伦理规范的外在他律性来定义道德,则违背了道德的初衷。实际上,企业决策者往往是把遵循道德、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视为一个成本和收益函数。再者,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处于各种社会力量的制约之下,伦理行为和企业成功发展两者会聚合。因为一个由仅仅遵循法律而很少有其它道德约束的企业团体组织,很难显示出真正的凝聚力和整体性。企业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定的伦理规范并通过伦理评价这一手段权衡决策,引导发展,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整合作用,这正是伦理评价的力量所在。

二、企业决策伦理评价的内涵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企业决策进行有益的伦理分析。第一个角度是对企业决策所追求的适当目标进行定义,其中心问题是把利润作为主要的还是唯一的目标;第二个角度是对企业决策的运作过程进行描述,其中心问题是企业决策表达核心价值和信念,并把它们转化为有计划行动的依据。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它是市场关系人格化的产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经常是围绕着“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推论展开的。由于个体理性的经济模型往往假定企业决策仅仅是决策者(产权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另外一种使用私人产权的形式,无论其个人伦理价值观如何,都迫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无情,自然而然地把利润最大化看作是最重要甚而是唯一的目标。然而,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对经济现象的溯源分析,必须对人的行为有所洞见和把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 因而人类欲望、需要的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与他人的相互行为,即社会行为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是藉此把人类社会运动看成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经济行为只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特定情况而已。经济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我们生活中其它一系列目的的条件和手段。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性具有二元性、多元性,自利的考虑并不是人性的全部动机和内容。“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对人的行为动机作了极其狭隘的 预设,排斥了对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关注,拒绝了人类更基本的价值目标和任务。如果经济学关注真实的人,而不是被狭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那么,经济学研究就不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直接相关,而且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追求有关。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这种关系,规定了对人类社会更基本的目标的评价和增进。

从商品交换的过程来看,人们在交换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反之,这种交换关系也是人格化的经济关系。事实上,经济不是脱离伦理的独立存在,它不仅遵循着一定的经济规律,而且也有伦理关系贯穿其中,有人的意志、愿望和道德理想在起作用。人在这里作为经济关系的承担者和实践者,要代替商品物去感知、思考和交换。这种在经济关系中产生的,由一定的人格主体进行的,以一定自觉意志相对待的关系,就是经济伦理关系。维系和调节这种伦理关系的手段,既有道德的,也有法律的,还可以说有政治政策的。正如布坎南在《自由、市场和国家》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任何交易或交换中,个人参加者(都可能)有一种作伪、欺诈、骗取和违约的自私自利的动机。法律、习惯、传统、道德、教训———这些都是设计出来或演化形成以限制或控制这些短期私利的行为。只有这些制度限制成功地运用,从市场过程形成的自发秩序才能使个别想象的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② 从企业决策的运作过程来看,“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体现人类效用函数的偏好被抽象成单一的经济偏好,从而把一个丰富的,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社会人抽象成一个冷冰冰的,只善于功利计算的经济动物。” ③ 且不论把人的经济属性抽象出来孤立地考察是否符合科学逻辑的要求,就是在经济领域内,也不能忽略影响企业决策的价值判断在内的隐而不彰的事实。人不只是单面的“经济人”,人的欲望的实现方式,人的经济活动动机与动物的谋生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他受伦理道德的规范和调节。为金钱而金钱,为财货而财货的行为,虽然在很窄的意义上有其存在理由,但这种行为毕竟不具备经济学的普遍意义。当人们受单一的经济刺激左右时,事实上也就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从而与动物在食物刺激下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目的在经济学中常常被认作是“最后的财货”,而手段则是“财货”。换言之,纯粹的经济目的是不存在的,经济合理性仅适用于手段的精确性和适宜性,企业决策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在各种可能和机会中进行选择的过程,是多中取一的过程。正如哈耶克所说,追求金钱是因为金钱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远为广泛的选择机会。

注释:①②③叶航:《经济学视野中的人类道德》,《学术研究》2001(2)。〔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8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8页。

每个人在行为内心总存有一种欲望或价值等级,这种等级是人的行为调节器,人本着这种等级去行动,使他选择较为迫切需要的东西,并舍弃不那么迫切需要的东西。企业伦理决策评价的要旨就是把人的需求和人的行为在伦理规范体系中加以整合,并在企业决策行为的利益性基础上提升其所追求目标的境界。

三、企业决策伦理评价的实现

伦理评价是道德价值的反映,是表达一定社会、时代的道德体系对社会中道德活动现象的肯定或否定,褒扬或贬抑的价值判断。严格而论,评价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评价总是把一定的价值事实同评价主体及其需要联系起来认识。企业决策不仅仅是生产销售、资金运转、风险投资、经营策划等纯经济行为的操作过程,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内蕴着政治、法律、道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交叉影响的社会性行为的整合过程。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来看,市场经济不仅需要诸如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等实物形态的投入,而且也需要诸如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的资本介入,而伦理道德正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就经济运行过程来看,道德是而且必然会是投入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本” ① 。所谓道德资本,从内涵上说,它是指投入经济运

行过程,以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主要 手段,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合;从外延上来看,它既包括一切有明文规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制度条例,又包括一切无明文规定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民风民俗等等。从表现形态来看,道德资本在微观个体层面,体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在中观社会层面,体现为一种社会资本。从功能发挥来看,道德资本与其它资本不同,它不仅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人文动力,而且是一种社会理性精神,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②

首先,市场经济的效率来源于市场机制所实现的生产要素配置优化,而配置优化有赖于要素的自由流通,要素的自由流通是以利润率的平均化为前提的,而利润的平均化正是公平竞争的结果。一般说来,人们的市场行为,总是遵从“最小—最大”的原则,即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总是愿意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如果纯粹就这一过程看,那么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交换领域,都似乎或多或少地使人感到某种利己主义的倾向。但交换的核心在理论上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一桩交易活动的达成是在自愿的前提下经由个人利益的盘算,最后以双方互利的结果而告终。即使在非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交换双方只要一方愿意放弃其较不需要的东西,来换取其眼下更为急切想要的东西,这也算实现了互利的目的。这种市场交换的经典性说明在亚当•斯密那里表述得更为明白了。在斯密看来,重要的是要唤起人们的自利心理,这种自利心理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告诉人们为别人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自己。“每一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最有利社会的用途”。 ③ 就表现形式和思想动机上看,人们显然是循着自利的目的进行的,然而就实际内容和最后结果看,却又达成了利他主义的境界。这是市场交换所提供的一种神奇的逻辑。亚当•斯密把他看成是“伟大的自然主宰”通过“看不见的手”完成了结果对动机的修正,从而实现了从形式利己主义到实质利他主义的转化。

注释:①②③〔美〕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5-27页。王小锡:《再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2(1)。王小锡:《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0(3)。

在市场条件下,由于提供同一产品和同一服务的竞争广泛存在,以及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企业决策若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扩张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此时,竞争者就会“乘虚而入”,那他自己将一无所获。因为他所面临的是具有同样动机、同样处境和同样权利的人。只有把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与他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各方的利益才能都得以实现。所以企业决策愈是能够既追求个人私利又兼顾他人利益,就愈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利益。这样,“把自私本能在合乎理性的情况下化为社会品德”,“整个复杂的非理性化世界被简化为一个理性世界。在此框架下,人类的分子便很巧妙地安排在一个趋利避损的单极系统里。这一伟大的安排秩序工作,并不是由于有什么人在从中指导,而是由于自身利益和竞争这两大因素的作用,自然会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事物整理得井井有条。” ① 人们的自私动机,通过相互竞争,就会发生出乎意料的结果,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和整个社会的协调一致。竞争机制是把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引导到利人利群境界的桥梁。这正是“看不见的手”之伦理价值所在。自由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使社会中的一切成员互相抵触的自私心理转化为使大家双赢的结果,这一机制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境界活动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精神动力,从而建构起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须的经济伦理及其评价体系。

其次,经济增长和发展有其伦理价值目标。经济发展的冲突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而且直接冲击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带来人性、情感需求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企业决策不能无视资源、环境的价值,片面追求利润最大 化,更不能只从经济的层面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伦理价值观念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企业决策伦理评价的深层次研究,必须着眼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正确反映和处理企业与伦理,企业决策与资源、环境的多元关系。其中,“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道德规诫”。 ②

第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自己投入的资产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企业决策的权力、责任、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市场主体权、责、利的伦理道德,是在超越私人联系的市场关系中处理自身的权力、责任、利益方面应该坚持的伦理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模式,它是市场经济秩序的伦理和道德的主要内容。首先市场主体是法律上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拥有自主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权利,并且市场主体之间地位平等、权利平等,因此具有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财产权利”和决策权利。其次是市场主体的责任。企业决策者必须承担与权利相关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权利与义务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准,并且要求承认市场主体的利益多元化。市场主体既看重个体的“私”利,又强调社会的“公”利,公私兼顾,义利合一。权责利三者合一是市场主体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秩序和扩大现代交换关系所必须的伦理基础。

注释:①②古斯塔沃•洛佩斯•奥斯皮纳:《教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一个地区与国际性的挑战》,《新华文摘》2001(6),第174页。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0页。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人文艺术分院责任编辑:心 远

猜你喜欢
伦理决策评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