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家杂志,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杭州作调查后,推出了一个“六城市居民幸福指数”。
六城市中,收入最高的上海,幸福指数排在倒数第二。收入最低的成都,幸福指数却较高,位居六城市亚军。收入居中的杭州,幸福指数最高,在六城市中夺得第一。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幸福和金钱没有关系吗?中央电视台摘播此新闻时,年轻漂亮的女主播一脸天真地发问:如果幸福和金钱没有关系,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呢?
女主播的发问,乍听起来,很难回答。不过以经济学理论分析之,问题就简单多了。
回答之前,我们不妨先把幸福的内涵界定清楚。究竟什么叫幸福呢?笔者以为,所谓幸福,就是需求的满足。换句话说,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
日常生活中,太多太多的事例,证明了这个道理。比如,炎炎夏日,沙漠跋涉,又干又渴。此时,你最需要什么呢?当然是水。而恰恰此时,一位带足了水的同行赶上来,把一壶水递给你,你脖子一仰,咕嘟咕嘟,喝了下去。此时,你是什么感觉?
当然非常幸福!因为此时此刻,你对水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然而,同样是水。当你刚刚喝了茶,别人再递过水来你喝时,你还会有幸福感吗?没有,肯定没有了。因为,此时此刻,你已经没有了喝水的需求。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按照这个界定,笔者设计出一个经济公式,用以衡量一个人究竟幸福不幸福。
这个公式就是:幸福=供给/需求。
这里说的供给,是指一个人在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以及在安全、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各种供给。这里说的需求,则是指对于以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按照幸福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幸福与供给成正比。即,在人的需求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分母不变),你所能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越多,供给越是充分,你就会感到越是幸福。
其二,幸福与需求成反比。即,在人的供给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分子不变),你的需求和欲望(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越是强烈,你就会感到越是不幸福。
这就是笔者“发明”的幸福公式。用这个公式分析六城市幸福指数,女主播的问题就不难解释了。
为什么上海居民收入最高,其幸福指数却较低呢?因为,上海居民的供给虽然最为充足,分子最大,但是,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是六城市中最强烈的,其分母也非常大,所以,其幸福指数较低。
同样道理,成都居民虽然供给最不充足,分子较小,但其需求不高,分母并不大,所以,其幸福指数较高。
按照幸福公式,一个人要想得到(准确说是“感到”)幸福,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怎么办呢?很好办,摆在面前的,无非两条路。
第一条路,在你对生活的需求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就在供给上好好使劲,多挣一些钱,多创造一些享受吧。你所能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供给和享受越多,你就会感到越是幸福。
第二条路,在你的供给相对稳定或一时很难改变的情况下,就往自己的需求上多下功夫,少一些欲求,少一点奢望吧。你对欲望调节和控制得越好,使自己的需求越是淡泊,你就会感到越是幸福。
一般说来,以上两条路,西方人较多地在供给上使劲,拼命挣得多些再多些;东方人则更注重调节心理,想办法克制欲求。两条道路,都是为了追求幸福。手段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
你想得到幸福吗?不妨试试幸福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