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新
前些天,有位上“高四”的男生给我写来一封信,他讲述了自己上补习班的压力及学习不好的苦恼。末了,他告诉我说他的周围还有几个“难兄难弟”,他代大家向我问好并向我请教学习的良方。
我当即给他回了一封信并寄了一本我写的有关学习方法的资料。在信中我特别强调说:你们几个“难兄难弟”一定要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合作交流是你们的出路,共同进步是你们的希望。
从很早起我就发现,学生进入中学后“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学校,加足了马力,只顾自己埋头读书而不大关心别人。而学习成绩在班上“殿后”的部分同学,学习困难越来越大。他们苦恼、沉闷,甚至失去了信心。有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说道:“集体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大家都那么冷酷,谁都不管别人而只顾自己……”
所以,自我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开始,我便把这些“老师不爱,同学不理”的学习差生当做主要的研究对象,把如何提高他们的信心,振奋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进步,当成我经常思考的课题,其间有一个事例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
这个事例的主人公是位叫斌的男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老师看不起他,结果他和班上一些学习差生都被安排在教室后面。每次上课老师总是有事无事地批评后排学生,并将斌等人封为“痞子组”。无论班上出了什么是非,老师总是指责“痞子组”成员。有一次,斌因故与一女同学发生口角,女同学告诉了老师。上课时,老师竟不分青红皂白,把“动机不纯、别有用心、不求上进、老干坏事、出言不逊”等诸如此类的难听话泼向斌。前排的同学向斌投来鄙夷的目光,只有“痞子组”的几名同学为斌打抱不平,却又得到了“同流合污”的指责。为争一口气,斌与另外几个“痞子”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放学后是他们共同活动的最佳学习时间,每天总要到天黑方回家。大家互相督促,共同攻克学习难关,真正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此举居然受到了某些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但他们一直坚持了下来。到期末考试,班里的前三名均被“痞子联盟”的成员获得。后来,斌考上了高中,但他没去上而是上了中师。对此,斌说道:“我想当一名教师,一名让成绩差和成绩好的学生一样能受到尊重的教师。”
亲爱的“差生”朋友们,不知道你们看到这样的事作何感想?当时我是被震动了。我感到斌等同学不甘落后的奋发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而他们那种团结互助的做法更是可取的。
于是,我在我支教的一个班里搞起了实验。我找到班上七八个学习成绩差但又不甘心落后的学生,与他们谈了话,向他们讲了斌的事,鼓励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学习互助小组——当然不是叫“痞子小组”,而是叫“希望小组”。他们每天有一段碰头时间,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除此之外,每周他们还有两三次学习交流,设定一个主题把自己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分享,或者把自己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解决。
我发现,这个学习小组成立后对每个成员确实有诸多益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作文好,那在作文交流会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负责,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呢?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记得在一次大考前,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活动能力强的去找各类复习题,学习稍好点的从中选择并整理答案,耐心细致的女生负责誊抄,然后大家共同定时训练再共同评判,从而收益不小。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跃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有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單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不用说,我的这段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就拿我所教的数学来说,前十名内有好几个是“希望小组”的成员,弄得别的同学对我都有点意见,以为那些小组活动都是我在给差生们单独补课。
在竞争加剧的年代里,往往更需要某种形式的合作。我相信,上述的实验是个有益的启示,上述的结论是个有力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