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振兴东北的几点思考

2004-04-29 13:17夏中泽
企业文明 2004年7期
关键词:东北基地工业

夏中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在新世纪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和西部大开发一样,是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重要战略决策。但是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历史辉煌的积淀是振兴的基础

中国版图的轮廓犹如一只雄鸡,而东北三省则正好处于关键的鸡首位置。事实上,中国的东三省在上个世纪的50—80年代里,在重工业方面曾拥有过辉煌的昨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东北有近百年的大机器工业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日伪统治东北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在东北强制推行“产业开发”政策,客观上使东北工业有了一定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前,东北区拥有工作母机达1312台。各种产业工人总数约为127万。这些遗留的工业,很早就奠定了东北作为中国重工业中心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末和建国初期,东北依托毗邻苏联的地缘条件,最早引入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当时新中国建立后,仿照苏联模式发动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心地区。“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中央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投放在东北。这一时期国家仅对辽宁工业的投资,就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通过集中投资,在东北三省创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工业基地,以此形成了能源、重工业、化工为主的东北产业体系。

当年的东北工业基地在中国的地位之重在全国可谓无出其右。东北为新中国工业崛起,曾孵化无数神奇。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大洋探秘、第一个软件园……。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就从这里冉冉升起。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下线,长春从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日本丰田、日产、本田等汽车巨头出现之前,长春一汽曾是当时亚洲汽车业的老大。

在钢铁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7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建成。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产。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也相继竣工。辽宁的钢铁工业成为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工业。

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二波高潮是60年代初的石油大会战。50年代末,在黑龙江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来自西北、华北的数万石油工人浩浩荡荡开进松辽平原腹地的荒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1960年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大庆石油基地逐步建成。

之后的40多年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每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算是奇迹。大庆在近半个世纪里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这是大庆向国家总投资回报的87倍。

在力争上游大干社会主义的年代里,有无数响亮的名字跟东北沾边,尽管这些人的原籍可能不是东北,但他们清一色都是在东北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时代巨人,王进喜、雷锋、孟泰……还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中国人也耳熟能详。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浮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中央和各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债转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政策性破产和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显著地改善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

但从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煤炭、石油、木材、铁矿等资源日趋枯竭,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新的市场压力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基础很不牢靠。

发掘已有优势是振兴的方向

首先,振兴东北,要重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通过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和扩大对北开放,建立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并驾齐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必须要有新思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以大开放带动大调整、大改革,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而加强对俄合作是实现上述思路的重要一环。俄罗斯传统上和东北地区的经贸联系比较广泛,应加深这一合作。

日本与我国东北三省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2002年黑龙江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达3.73亿美元,日本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在黑龙江的投资项目达667项,实际利用日资2.7亿美元,在各国和地区对黑投资中列第五位。日本也是吉林重要的贸易伙伴。早在l998年,吉林对日本出口已占吉林外贸出口的27.5%,日本是吉林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日本经济显现出较强劲的回升势头,更将为东北与日本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l992年,中韩贸易额仅有50.3亿美元,到200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达359.1亿美元,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增加到22亿美元。其中,东北的进出口总额为32.96亿美元,占比为9.18%;实际利用韩资3.59亿美元,占16.3%。在投资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是:当前韩国对东北的直接投资,无论在项目规模、投资战略,还是在投资区域、投资结构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制造业基础,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我国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重要的机械制造产品很多依赖于进口,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制造业产品,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国内需求特快速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现在仍具有较强的生产、科研和人才优势。重铸东北制造业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三,要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出发,按照以人为本和发展观要求,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出发点和归宿。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困难、设备陈旧、冗员多、效益差、历史包袱沉重、职工数量大、下岗人员多、就业压力大、地方财政困难、城市贫困人口庞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的改造和振兴应该着眼于扩大就业、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上。

第四,要着眼于配套改革,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国有企业最为集中、国有经济比重最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过去由于受到财政、金融、投融资、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是在一个体制改革不配套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各领域进行配套改革的条件日益具备,全面配套地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恰逢其时。

第五,建立东北经济区合作框架和协调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国内很多地区都在寻求加强区域合作,比如珠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等。东北大区内部由于产业结构比较相似,各地区在石化、冶金、能源利机械加工等行业围绕资源、项目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较为激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跨省间企业联合和资产重组、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和国内其他地区不断加强区域合作的局面之间存在明显反差。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应该将构建东北经济区作为其目标之一,加强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提高东北大区的整体竞争力。

总之,振兴东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东北地区的各级政府,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振奋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把东北建设成一个富裕的新东北。

猜你喜欢
东北基地工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工业人
我的基地我的连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