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接触了大量的学生以后,决定将作弊这个问题提到掌握着作弊学生“生杀大权”的学校去,想听听学校是怎么来看待“作弊”这个问题的。于是按照常规思维,记者直接找到了上海某全国著名大学的教务处,但吃了一个狠狠的闭门羹。教务处有关领导这样回答记者:“我校对作弊问题不接受任何采访,而且我相信,没有一所学校会接受这样的采访!”于是记者只能“挖空心思”去找老师,所幸老师们还是很配合,能对记者“口吐真言”,而且对学校的态度表示“在意料之中”,他们说谁愿意记者挖掘自己不光彩的一面呢。因此为了保护接受采访的老师们,记者将不暴露他们所在的学校和他们的名字。
李老师:一个人就让一个分数憋死了
记者:听说您经常监考英语四六级考试?
李老师:是啊,另外我也经常作为副监考监考政治类的公共课考试。公共课和英语四六级的考生比较多,老师又比较少,所以常常在考试的时候需要别的老师支援。
记者:您自己教什么?
李老师:我是班主任,搞学生工作。
记者:能跟我谈谈作弊的情况吗?比如四、六级的“枪手”。
李老师:“枪手”肯定是有的,但是现在很难抓到,因为都做好了假证件。我们检查也只是检查考生本人的脸和身份证、准考证上的照片是否是同一人,既然做好了假证件,我们是很难判断出的。当然有些“枪手”会在我们核对的时候表情过度紧张,这样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记者:您抓到过吗?
李老师:抓到过一次,就是因为他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引起了我们的怀疑,把他带出去问他叫什么名字,出生年月日,他说的居然和身份证上的不符合,结果就抓出来了。
记者:有别的作弊方法吗?
李老师:有,用手机耳机的,夹带的打手势的都有,但我们发现了一般不会抓,没收工具或者至少半个小时站在他旁边。其实没必要去抓,只要让他知道他被发现了,并且已经失去继续作弊可能了,他的心理已经垮了,后面几乎是大脑一片空白了。
记者:那些公共课作弊严重吗?
李老师:很严重,甚至公开说话的都有,但是主监考的任课老师都比较客气,我们做副监考的自然更不可能严格了。
记者:您觉得为什么现在学生作弊这么厉害?
李老师:我也经常和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我恐怕比较能够代表学生发言。首先一些政治课的课程设计和内容让学生很没有兴趣,平时上课没几个愿意好好听的,但是考试还是要考,而且是死记硬背,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在这些课上花很多时间,所以考试就要依靠作弊,这些课程的考试中,连好学生都会去作弊。然后就是外语,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现在我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是过度了。本科没有英语四级证书、硕士生没有六级证书都拿不到学位,英语的重要甚至超过了所有的专业课,这没有道理。我个人觉得外语这个东西究竟要学到什么程度,老师可以引导,但选择权应该给学生,不能强制。我有一次监考六级,一个男考生哽咽着哀求我让他看一眼字典,说是都考了4回了,到现在学位证书还拿不到,工作落实不了,可他就是学不好英语。当时我真是觉得心酸,一个都30出头的大男人了,在考场里被一门考试弄得要掉眼泪。
记者:您的意思是教育制度有很大责任。
李老师:我们的“应试教育”让考试变得太重要,太追求结果,无论想干什么都要考试,都要凭考试成绩,而且还不管你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学得会、是不是适合学,常常一个人就让一个分数憋死了,把人逼到这个份上,能不出歪门邪道吗?
朱老师:学生的心里没有诚信
记者:您在监考过程中是否抓到过很多作弊的学生?
朱老师:我监考的都是我教的课,一般这样的监考老师不会主动去抓学生作弊。尤其是对一些做小动作的学生,比如东张西望、偷看别人两眼的。我们大多会采用提醒、警告等,阻止学生的进一步“动作”。
记者:为什么呢?
朱老师:因为如果将这些学生上报到学校,一则处分记过会跟随着学生的档案,会影响他的前途甚至一生。二则处理学生的作弊也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抓得越多就越繁琐。学校并没有一个专管部门来处理作弊,哪个老师抓住的,哪个老师负责处理,写报告、谈话……至少半天,老师花不起这个时间。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视老师的提醒为无物,特别不把老师当回事的学生我们会采取记下学生姓名,让他的考试成绩不及格这样的方式。只有对那些明目张胆又目中无人、态度恶劣的学生,我们才会上报到学校,给与比较严厉的处分。当然这样的学生很少。
记者:据您观察,学生一般用什么手段作弊比较多?
朱老师:因为我们是工科,学生作弊基本上限于偷看同学的考卷、事先在考场课桌上抄公式这些手段。因为工科本身条件的限制,答案是很客观、很明确的,对与错很分明,没有文科卷的主观成分,所以翻书对他们来讲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至于夹带纸张进考场的不多。对于利用课桌作弊,我们一般采取在考前15分钟,将学生的姓名学号按一定次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号入座的方法予以杜绝。这个办法很有效,对于作弊,我认为老师更多地要采取预防措施,让学生没有机会作弊,这对他们更负责。
记者:在您眼中,什么样的学生比较容易作弊?
朱老师:一般作弊的学生大多数是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屡次作弊的“大户”,成绩比较差,他们没有“包袱”,反正不作弊也一样过不了,就算不幸被抓到,毕业前学校大都会给撤销处分,所以作弊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赌博,没抓到就是赌赢了,也许就过了,抓到就自认倒霉,也无所谓。一般好学生不敢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信誉作为赌注,毕竟从70分到80分并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但对于差生,从不及格到及格就是质的变化。当然现在的成绩与奖学金、将来找工作的简历都挂钩,所以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觉得不公平,一些成绩中等,而作弊又没有被抓的学生因此比他们绩点高、拿奖学金,但是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就因为这个也去作弊,拿自己前途开玩笑,因为那样对他们而言得不偿失,但他们很愤怒,经常会对老师表达这种愤怒。这里我要说,有一部分原来不需要作弊就能及格的学生加入“作弊队伍”完全是因为抵挡不住各种奖学金的诱惑,因此奖学金仅仅靠成绩作为标准是有问题的。
记者:学生作弊被抓住后一般是怎样的反应?
朱老师:有些学生当场会和老师大吵大闹,死不承认,也有些学生觉得无所谓,很“潇洒”地走出教室。但是一旦被抓到后面临处分或者不及格就很少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魄”了。不仅处分是大事,不及格现在也没有了补考,直接重修,重修费不是一笔小数目,自己没有钱,又无法向父母开口。所以这种时候,学生的“悔过”也和他们的作弊一样五花八门。有个男生开始态度恶劣,丝毫没有悔改之意。直至我说要上报学校,才开始慌了,说父母都是教师,如果这件事上报到学校,父母的同事会笑话,父母会很没面子等等。不仅跪地哀求,甚至自己抽自己耳光。另有一女生作弊被抓后,得到我的家庭住址,跑来哭诉,弄得我家人都吓了一跳。这样的学生,真是什么都做得出。
记者:那么我想请问老师,是不是正是因为对作弊的惩罚不够严厉才导致作弊猖獗呢?
朱老师:我觉得靠惩罚只能治表面现象,现在学校里作弊泛滥的根源是学生的心里没有诚信,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氛围,是整体国民性的诚信意识不足导致年轻一代视诚信为无物。现在随便问一个理工科或文科的学生,如果不用考试就让他通过,他是不是会答应?答案几乎很肯定:所有人都会答应。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现代青年所受的教育:只求结果,不问方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们撇开社会不说,就说校园,就说作弊,校规中对作弊的惩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当一个老师抓住一个作弊的学生的时候,先要上报所在院系,此时院系领导往往为了院系的形象,为了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不要因为有作弊落后,也为了自己的政绩,总会要求监考老师不要上报学校,但是院系又不能自己给处分,最后顶多就是“不及格”。连老师都不把“诚信”当回事,怎么来要求学生?所以你问我作弊的根源,我觉得就是因为缺乏诚信的教育和氛围,即使要用强制手段,也要让学生知道,作弊不仅是学校给个处分就了事的,它还将影响到你将来一生的“信用消费”,如果不把这个事情做好,作弊就杜绝不了。
结语:社会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面对泛滥成灾的“作弊”,国家教育部说:“这样下去不行了。”于是在国家统考上公然舞弊的将交给司法部门严惩。而学校对于作弊的惩罚也“与时俱进”地加进了新的内容,据记者了解,学校给“作弊”定了“四宗罪”并给予了相应的惩罚:一、涂改他人试卷姓名占为己有;二、代考双方;三、组织团伙作弊;四、采用其它作弊手段。犯以上“四罪”之一者,属考试严重作弊,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在读期间2次违反考场纪律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曾违反考场纪律又有作弊行为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所有的惩罚不可谓不严厉,所有的防范也不可谓不严格,小到考前才通知座位,大到安排警察、布置屏蔽手机信号,但是为何“作弊”丝毫也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为了应对惩罚,不断地花样翻新,让一场场考试由原本的所谓“公平竞争”变成三个层面上的“较量”:试卷上较量、作弊与不作弊的学生间较量,作弊学生和老师间“较量”,把人的智慧发挥在“作假”和“打假”上,这样的考试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
要说作弊的根源,老师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和诚信的缺失固然都是作弊的根源,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整个社会给考试和分数带来的巨大压力。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分数,分数为了文凭,文凭意味着好的收入和未来。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这个社会,未来的美好程度和证书的多少大小成正比,而证书背后就是一场场考试、一个个分数,这是一个怪圈。人追求美好生活是一种本能,本来人是可以通过很多合理合法的途径去获得这个结果的,但是我们的社会却给我们只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一种可能,让人们在奔向美好未来的时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不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此“艰难”情境下,如此“激烈”竞争中,即使规定谁作弊要判死刑,恐怕也会有人甘冒杀头之险的。
那么我们怎么办?也许当有一天我们追求一种美好结果的时候不需要通过考试,不需要依赖分数,那么作弊才能完全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