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从哪里看到这个故事的,说爱迪生用了99种材料来做灯丝,结果,他失败了99次。第100次,他用了钨丝,这一次,他成功了。爱迪生却说自己成功了整整100次,前面的99次,他是成功地发现了那99种材料都不能用来做灯丝的。
这个小小的故事,成了我人生的哲学,倒不是因为主人公是爱迪生,也不是惊叹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震撼着我的,是爱迪生孜孜以求的人生态度,是爱迪生看待成功与失败的胸襟与高度。在伟人面前,我深感自己的渺小,但渺小的我也有梦想,有追求,有热爱,于是,我选择了一个课堂人生。
课堂,我平实的人生
1960年4月26日,我出生在上海北部的宝山。父亲是一位敬业的中学语文教师,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父亲一直很操劳,却一直很满足,他说,课堂才是他真正的世界。父亲一直很受学生的爱戴,一直到身患重病临终前,他的一个学生在自己新婚后第二天的一大早,就带着新娘一起赴浙江某地为父亲买药,直到晚上10点多背着一大包中药来到父亲的病床前。不知道是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还是被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所感染,我立志要做一名像父亲一样的教师!
1978年2月,我踏进了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的大门,两年后,我又顺利地成了上海市宝山区盛桥中心小学校的一名教师。步入课堂的那一天,我的心特别踏实,那感觉,就像在多年的漂流之后,終于找到了停靠的港湾。我知道,我崭新的人生将从这里开始了。
1983年,上海要举行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县里的教研员在听课中发现了我,决定让我代表宝山参加比赛。比赛那天,我校的朱校长在我开课前,一路小跑到我跟前,一把抢过我手里提的小黑板,对我说了一句话:“小明啊,今天你是做新郎倌儿的,我们是为你服务的,黑板交给我拎吧!”当时,我十分感动。那次比赛,我也不负众望,谷超豪教授将上海市首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的奖状授予了我。
1993年,宝山区成立实验小学,我被调入了这所有着悠久历史,也有着更多机会的窗口学校,从此,一呆就是十年!十年中,我拜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顾汝佐、汪绳祖老师为师,潜心钻研数学课堂教学。如果说,那次参加市级比赛是我课堂人生的第一站,那么,是顾汝佐、汪绳祖两位导师引领我踏上我课堂人生的新起点。在比赛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跟着老先生们认真“学艺”,频频上公开课。公开课从宝山区走向了上海市,从上海走向了全国各地。在小学数学界,大家渐渐开始知道了上海的宝山有个叫“潘小明”的,数学课上得挺不错!
1995年,由全国数学教育工作编辑记者委员会、《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吴正宪、潘小明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这是当时全国第一次举办个人教学艺术研讨会,全国各地的数学教研员、许多教育杂志编辑纷纷赶来,真的是盛况空前。研讨会上,我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展示,并作了专题讲座,获得专家们的好评。从此,我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案头来自全国各地的讲学邀请函也越来越多。
事隔近十年,第二期“吴正宪、潘小明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于今年7月在上海浦东举行。回首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课堂早已成了我人生的主旋律,有了课堂,我的人生才充满了挑战,课堂带给我的,是一个平实而多彩的人生!
孩子,我灵动的生命
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段话:生命有时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属于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属于亲人朋友,因为他们把关爱给予我们;它属于社会,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我想,我的生命一定是属于孩子们的,因为,我是那样地爱着孩子们,也正是孩子们,给予我不断攀登的力量,令我微不足道的生命闪出了灵动的光芒。
女儿是我的孩子,是我的骄傲!从小到大,女儿一直品学兼优。作为父亲,我在感受着与女儿之间那份浓浓的父女之情的同时,我也时时刻刻接受着她给予我的一次又一次启示。我一直十分尊重女儿,从小学一直到高考,我从未代替她做过任何一次选择,平等、尊重成为我俩相处中共同遵守的信条。
学生也是我的孩子,也是我的骄傲!看着他们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知,那是一个完美的过程,过程之后,我看到的,是生命的价值!
专家们评我的课,不约而同说到我是个特别会“煽情”的人。顾老先生就曾作过这样的评价:“潘小明的本事在于他捉得住学生,一堂课40分钟,学生一直在思考,这是因为他一直用有吸引力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是的,这是我爱孩子们的方式。在我的课堂人生中,孩子永远是我课堂的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有权利在课堂中充分地思维。每一堂数学课,每一次提问,我的出发点永远是孩子本身。听过一些热闹非凡的课,精美的课件,漂亮的教具,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认为,一位真正优秀的老师,必须留一份纯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问题提出后,要给予孩子思维的空间。很多时候,教会孩子一种思维的方法,要比教他一个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优秀的老师,必须多一份责任,要从孩子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用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个年头,很少有不尊重教师的学生,却有着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老师。并不是有了亲切的微笑就是在尊重孩子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老师整堂课都灿烂地微笑着,但上的课却如同一杯白开水,毫无滋味,这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吗?在课堂中尊重孩子,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在教学“圆环面积”时,我问学生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圆环的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圆环面积可以用πR2-πr2来得出;有的学生认为有简单的方法,可以用π(R2-r2)来得出;还有学生认为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π(R-r)2。显然,第三种方法是错误的,对此,我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而是肯定了他敢于猜想是很好的,随即又提出了“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举例验证,进行了自我否定。孩子是有差异的,我就是这样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的。而且,我一直坚信,课堂中只有开放,才有生成的可能,只有不断的生成,课堂才有生命力,孩子和老师才会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经常为孩子们想想,那他就一定是一名好教师,而想着想着,教师自己也就提高了。
反思,我努力的方式
有人说,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句话显然是骗人的!有人即使努力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过。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如果不努力,你就绝对不会有收获。所以,我一直很努力地生活,很努力地工作,也很努力地学习,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挫折,我都欣然面对,而面对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我的反思。
1993年,我上过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循环小数》,当时北师大的周玉仁教授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一度成为小学数学课的典范之作,被編入《名师授课录》。2001年,周教授说要这节课的录像,由于无法找到原始带,我只得重新上一遍,重新录像。上课之前,我拿出几年前的教案,进行了反思,发现课的设计的确不错,但是,用现在的新课程理念来审视,我发现课中教师预设太多,学生思维的空间太小。我进行了重新设计、调整,课上得很成功,录像也一气呵成。“潘小明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真正地交给了学生。”周教授看后,作了这样的评价。
在全国各地讲学时,经常有听课的老师提问。有一次,一位老师问我:“潘老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一班陌生的孩子和你配合的如此默契?有什么诀窍吗?”我一听,哑然失笑,我记得当时是这样回答的:“不是我有过人的本领,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办法,这全归功于我认真的态度。”我想,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刻苦钻研的教师。别看我上课时潇洒应对,其实,课前我所做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每一个提问,孩子们会有几种回答,会有几种思考的角度,会提哪些问题,我都力求想全,并准备好每种情况的应对方法。有的时候,怕自己想不全、想不到,还把妻子、女儿当作学生来试教,妻子笑我把家里都当成课堂了。
其实,我上的课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很成功的。记得有一次讲学,几百位老师慕名而来听我的数学课《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结果这节课上得很闷,当时,我的心情真的是糟糕透了!精心设计的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这样的一次失败经历对我来说也是难得的经验,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勇敢地挑战自我。一年后,在名师工作室汇报活动中,我又上了这节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专家、教师评价说,终于看到了一堂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数学课。
回首自己成长的轨迹,那就是“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翻开我的数学教案,每节课都是分为“知识点及教学程序、预想学生的学习、意外及反思”三个部分来写的。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上完一节课,只要有点滴的感触,我就会用笔记下来,发现有价值的课例,我就会及时写下来。而每一次公开课以后的反思,更是从不懈怠的,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
如今,我已走上了校长的岗位,更多的是从事一些行政工作,但是我仍然坚持进课堂。
因为对于我来说,对课堂、对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份割舍不掉的情结。人活着,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我正把这份责任与追求写进我的课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