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教育

2004-04-26 12:00
中国民族 2004年4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少数民族人口

邱 立

“文化素质”是人口教育构成的基础,体现整个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又称为“文化水平”。文化素质作为民族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本宗旨即在于解决“以人为本”的这个“本”的问题。因此,要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把经济迅猛搞上去,在知识经济正在到来的今天,必须把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一个首要的决定因素。当今,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要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

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共有46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那里,占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83.64%,人口合计达6625.16万人(1990年),占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73.15%,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20.75%,不仅如此,由此及彼历史、社会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低。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和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成为一个瓶颈,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由此可见,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繁荣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世界范围看,无数事实证明,教育的发展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比如日本这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度甚大。然而,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它居然超过了英美!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全民文化素质的结果。1988年,美国的教育率不到80%,而日本则超过了95%。日本对在职职工的教育投资,相当于美国的2.5倍。这些数据雄辩地揭示了日本成功的奥秘。这是一条成功之路。我们切不可在发展机遇来临之际,有丝毫犹豫,裹足不前。

新中国成立50年来,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民族教育问题。建国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民族地区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半个世纪以来,中央三代领导人多次对民族教育工作下达重要指示。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明确了发展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1956年以来,第二次民族工作会议解决了民族教育的规划问题;此后,中央不断召开民族工作会议、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以及民族学院院长会议,不断研究民族教育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在全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央更加重视全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央一再提示各族人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取决于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央把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20年来,党领导各族人民不懈的努力,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90年人口普查时,西部的少数民族成人(大于等于15岁)文盲率已有所下降,如:藏族降为69.39%,苗族降为41.35%,哈尼族降为60.45%,傈僳族降为62.91%,佤族降为58.81%,拉祜族降为71.71%,东乡族降为82.63%,景颇族降为44.16%,羌族降为36.85%,布朗族降为59.79%,撒拉族降为68.69%,阿昌族降为45.26%,普米族降为51.26%,怒族降为55.20%,德昂族降为66.68%,保安族降为68.81%,裕固族降为29.68%独龙族降为53.64%,门巴族降为77.75%,珞巴族降为72.71%,基诺族降为35.37%。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各民族文盲人口都有明显的下降。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实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内蒙古、西藏、广西等地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例进一步增大。其中,西藏居全国首位。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严重滞后。如旧西藏“寺庙即学校,宗教即教育”,人口识字率不足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全区拥有4300多所各类学校和教学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78.2%。当然,较之内地,其基础教育仍很薄弱。面临西部大开发,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西藏正式启动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扶贫工程,帮助西藏发展义务教育。从1998年起,中央和地方将陆续投资2.26亿元,在西藏69个县建157所标准化项目学校。

根据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1993年召开了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会议。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与内蒙古、云南等省区的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关系,从资金、设备、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西部少数民族的成人文盲率又有了大幅度地下降,如:藏族再降为47.55%,苗族再降为19.83%,哈尼族再降为29.76%,傈僳族再降为32.54%,佤族再降为23.56%,拉祜族再降为23.72%,东乡族再降为62.88%,景颇族再降为15.71%,羌族再降为30.85%,布朗族再降为23.43%,撒拉族降为49.11%,阿昌族再降为13.56%,普米族再降为30.06%,怒族再降为32.02%,德昂族降为21.25%,保安族再降为55.94%,裕固族再降为14.62%独龙族再降为26.80%,门巴族再降为56.21%,珞巴族再降为50.79%,基诺族再降为17.13%。以上数字表明,各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在消除文盲率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与全国(9.08%)和汉族(8.6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东乡族、藏族、保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的文盲率还高达50%以上,解决文盲问题的任务还很艰巨。为此,在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教育“两基”工程,可见,在今后勤年内定会在消除青壮年文盲和杜绝产生新文盲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西部各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有望,西部大开发有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有望。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西部地区沐浴着党的阳光,初步建立起成龙配套的教育体系和设施,培养了几代有文化的民族建设人才,普遍提高了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这已为该地区的大开发奠定了可喜的人才基础。

西部少数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西部某些民族聚集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落后的现象,更为明显。

众所周知,西部社会经济落后的实质,是文化科技落后。而文化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文盲人口比例过大。解放后,文盲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与全国的水平比毕竟相差太大。这就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由于经济长期滞后,地方财政力量薄弱,加之旧观念的影响,一些民族干部对教育事业不够重视,使办学经费、学校基本建设、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的长期欠债滞后,又制约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酿成了恶性循环。西部的发展,举步维艰。以师资为例,师资不仅数量缺乏,而且文化素质低。1983年、1984年云南省先后对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考核,中学教师合格率为27%,小学教师合格率为46%。从中小学教师如此素质已可窥见,西部地区民族教育的深层,存在多么严重的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导致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落后,进而影响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使劳动者无法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缺乏文化知识,还使劳动者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甚至使某些地区封建迷信盛行,旧的落后习俗有一定市场,如早婚早育、近亲结婚等。这些问题无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使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严重地阻碍了西部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提高西部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根本出路——改革教育

这里所谓的“改革教育”,是指全面改革西部地区的学校教育,优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系统工程,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在较长的岁月里,根据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改变过去宗教即学校的旧思想,在新时期使宗教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动员诸多社会力量,彻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的软硬件指标,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尽快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

如果说,西部开发本身即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那么,提高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则是其中首要的关键性项目。就此项目而言,它也具有如上所述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换言之,提高西部民族文化素质的对策,应该也是系统的,多维的,乃至全方位的。对于全面改革西部教育,我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点方略:

第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生产、生活方式各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不相同。提高西部民族教育水平,必须从西部的特殊性出发,即根据该地区民族的特点,不能照搬他地经验。在制定方针政策及具体措施时,要与其它地区有所区别,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 立足开发,转变观念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接触较少,人们的思想意识较多保守,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宗教因素对这一地区尤其影响深厚。因此,必须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从而下大力气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转变落后的固有观念,以大开发的壮阔胸怀。通过发展经济,推动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使人们尝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甜头,更加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优化全民教育,以促进全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 广开财源,加大投入

国家筹集足够的资金,加大西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对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帮助他们“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各级各类学校”。目前,投入形势看好,教育部已宣布投入8亿元人民币,世行也援投10亿美元。这可以大大缓解财源压力。当然,西部地区教育欠债太多,要解决根本问题,还需进一步内开外引。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要把支援西部的强“钢”,用在民族地区教育的“刀刃儿”上。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光荣任务。国家要长期坚持和组织实施发达地区对口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加快整个教育事业的持久发展。

第四, 教育立法,保驾护航

大量历史经验表明:在基础薄弱、发展滞后、情况复杂、矛盾纷繁的社会条件下,推行全新而迅猛的文化教育改革,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括非常棘手的敏感问题。因此,为了加快西部包括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繁荣,国家要不断完善一套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西部特色的教育制度,以确保西部教育的全面改革。

第五, 狠抓师资,确保后劲

师资乃教育之本。要发展西部教育,尤其民族教育,就必须大力培养各民族骨干师资力量。要向社会广纳人才,包括向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招聘人才,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使之全力投入民族教育事业;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要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族的战略,认真研究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问题,从宏观上入手,长久不懈地抓好扫盲,尤其要搞好青壮年人口根绝的和新生文盲人口的扫盲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少数民族人口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
少数民族的服装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