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祥
美国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提款机,它不是安装在银行里,而是安装在死人的墓碑上,从此,坟墓不再冷冰冰使人厌烦,而是成了能够取到钱的好地方。
据说,第一个安装墓碑提款机的人是美国蒙大拿州牧场主古德斯,这个千万富翁在他预定好的墓地里立起墓碑,在墓碑上安装了内置提款机,并立上遗嘱,声明只有其儿孙们才能到他的墓前提取留给他们的钱。古德斯的创意还在于,他规定每周儿孙们每人只能来此取一次钱,每次取钱的数目不能超过300美元,过期不取,此周钱款作废。
这个办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今在许多美国老年富翁中,预定墓碑提款机者已经开始排队了。
有舆论分析认为,这些人无法忍受儿孙们的寡情,才会有如此对策。的确,缺少家庭温情的现实,使老人们不能忍受晚年物质生活的富裕而精神生活的贫乏,硬要遭此凄惨晚景,在那些富人看来,实在是不甘心,于是古氏就想到了要儿孙们到他的墓碑前来取款这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制度。制度制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使一项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古氏制定这项措施比别的措施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有制约力:你要用我的钱,必须乖乖地到墓地来看我;也更有吸引力:我不能多给你,一点一点地给,你就会一次一次地来看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机制,有了这种机制,他的儿孙们就会不厌其烦地、风雨无阻地来看他。尽管他们是来取钱的,尽管他们在取钱的时候可能会从心里骂这个老头想出这么个缺德的办法,但作为长眠在地下的取款机设置人来说,只要他们能来就足够了。人死如灯灭,你还能有更高的指望吗﹖
德国丧葬习俗悄然改变
最近几年,德国人在丧葬习俗方面的一些固有观念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反叛传统模式,根据已故亲友生前的生活方式和喜好,选择树葬、草坪葬、花葬等,集体匿名葬也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目前树葬和草坪葬以其节俭、文明、环保的形象日益被德国民众所接受。专门经营树葬服务公司的经理巴赫先生向记者介绍:树葬就是把骨灰埋葬在树下,不形成坟头。现在很多德国人喜欢树葬,因为树葬没有那种沉重而排列规则的墓碑,肃穆而不悲凉。特别是树木是大自然的象征,把自己的骨灰埋在树根下,能使人有真正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另一方面,树葬比墓葬更有人情味,不少人觉得自己的生命透过一棵树能延续下来,甚至在世时就选中树林中的某棵大树作为自己的归宿。
生态葬也是目前德国一种受欢迎的丧葬形式,死者遗体火化和不火化都可以。尸骨被深深埋在几米的地下,地面上不留坟头,可种植庄稼或草坪,也可植树造林。生态葬有节约土地资源、经济、环保的特点,同时还能使人感到回归自然。
德国另一种较为流行的丧葬形式是无名葬或称匿名葬,既没坟头,也没墓碑,而且大多是集体葬在一起。在这片墓地中可以建一个象征性标志,比如一个女神石雕像。坟地上种满各种不同的鲜花,每一小片花种代表着一个死者长眠在这里。在德国汉堡等北部城市,要求无名葬的公民越来越多,有的城市高达25%到50%。不少人在遗嘱中就写明“O.F”,意思是不要葬礼和告别仪式。
这种匿名葬也是现代人对基督教传统的反抗。按照基督教义,在整个丧葬过程中,生者与死者是要进行对话的,表现出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但目前流行的无名葬无形中切断了这种联系。另外,德国社会无子女家庭很多,家庭成员与其他亲属关系十分疏远,他们觉得如果死后没有人给自己清扫墓地,还不如选择无名葬。有人问:如果葬后没有墓碑,没有排位,后人怎么祭奠?德国人回答说:只要有心,朝天也能传情,若人无意,墓碑造得再大也没有人来看望。
可以说,在德国,墓地作为缅怀故人的地方已经开始失去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英特网上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在网上为亲友建立“公墓”,网上不仅有逝者的照片、生平,还能看到亲友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