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力
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而遥远的概念。其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转基因食品已经悄然无息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或许不经意间已经上了餐桌,摆在了您的面前。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记录动植物生殖繁衍的遗传信息,是控制生物性质和状态的最基本单位。世间万物生灵以所之千差万别、千姿百态,都是由基因决定的,通过修改基因可以改变一个生物的部分或全部特征。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一种或几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的基因中,然后进行基因重组,使改造后的生物在性质、状态、营养等方面向着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比方说,把鲜鱼的基因移植给西红柿,这样西红柿便有了抵御寒冷的“本领”。再比如,把某些细菌的基因接入到玉米、大豆中,可以提高它们的“免疫力”,保护玉米、大豆不受害虫的侵袭,这样人们就可以省去许多辛苦的劳动,让农民在省时省力的同时增产创收。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它的未来市场不可估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在传统作物中植入快速生长基因后,不仅可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而且还能增加产量,在取得非常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让人类从此告别缺粮的历史。
其次,通过基因改变,使传统作物具备了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由此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
第三,农作物内植入不同的基因,可使食品的外观、味道、口感甚至营养成分完全改变,将使人类的食物进入一个随心所欲的新时期,为消费者提供无污染、营养丰富、幽香可口,甚至是功能性、治疗性的食品。
第四,农作物将彻底告别靠天种植的历史。通过改善基因,人类能让作物具有耐寒、耐热、耐干旱或耐涝的不同特性,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由于转基因食品有这么多的好处,因此有科学家预言,本世纪将是转基因的世纪。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在讲究自然、生态、健康消费热潮的今天,“小笨鸡”、“笨猪肉”等成了大众餐桌上比海鲜还要受欢迎的“绿色食品”。而转基因食品是在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是人工制造的,人们对它的食用安全性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且还被不少人视为“异类”。那么,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
转基因食品自1983年在美国问世以来,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自美国第一批转基因西红柿上市以来,全球约有2亿多人食用过数千种转基因食品,但至今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我国是进口转基因大豆较多的国家,据估计约有一半的大豆色拉油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也没有因此而出现问题的报道。但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最近公布的实验结果说:用含有转基因的土豆喂养老鼠,引起了老鼠器官的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实验结果立刻引起轰动,英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纷纷表示怀疑。但时隔不久,英国皇家协会在专门对此组织的评审中,对这项实验提出了6条缺陷,力图消除公众对基因食品的怀疑。但英国皇家协会的研究同时也指出,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过敏等不良症状,而且对儿童和婴儿的危险尤其大。
前段时间,香港绿色和平组织,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对近60个著名品牌食品进行采样检测,结果发现有16个样品含有转基因成份。除了已经曝光的雀巢6种产品外,还有日清鸡味方便面、麦当劳汉堡面饼以及肯德基薯条和面饼等。调查结果被印制成一本小册子,名为《如何避免转基因食物》,并用醒目的绿、黄、红三种颜色分别进行了标注,并把不肯做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承诺的食品,一律认为可能含有转基因成份,贴上红色标签。在此次采样检测中,一些大名鼎鼎的品牌被划入“红色警报”之列:包括雀巢、乐天雪糕、旺旺薯片、品客薯片、美极鲜酱油、朝日啤酒、麦斯威尔咖啡、新奇士橙汁等。“红色警报”经媒体传播后,立刻引发了转基因恐慌。最早被曝光的世界第一大婴幼儿营养食品公司——雀巢公司,瞬间在中国内地遭受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抨击雀巢的不满之声出现在多家媒体上。一时间转基因食品闹得满城风雨,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片抗议浪潮。上海的朱燕翎女士曾是雀巢品牌的忠实消费者,她对雀巢转基因食品在欧洲市场明确标注而在国内市场没有标注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她将厂家和上海某超市告上了法庭,成为中国内地因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而诉诸法律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雀巢产品随后在国际、国内两家检测机构进行了检测,出现了“是”与“否”两种截然相反的检测结果,但毕竟引发了一场较大的风波,让消费者心里对其安全性又多打了一个问号。
在我国,科学家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中科院在《科学新闻》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将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总结为三点:一是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可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二是作物中的免疫或致敏物质可使人类机体产生变态或过敏反应;三是转基因产品中的主要营养成份、微量营养成份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然而也有许多人是转基因食品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就说:“转基因食品美国已经吃了6年,我们已经吃了3年,没有见过有一个人吃了有什么不好的结果。中国有50%的大豆是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和阿根廷,这些大豆主要用来榨油。我们吃的豆油、豆腐、豆浆等等,其实都是转基因的,我们一直在吃,但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食品安全研究所吴永宁教授也认为:“安全永远是相对的,绝对安全的食品根本不存在。每一天人都生活在风险之中,出门可能被车撞,乘飞机可能掉下来。假如吃转基因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与飞机掉下来的概率等同,那么它就应该被认为是安全的。”
到目前为止,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是:这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
转基因食品引发欧美贸易大战
美国人向来是敢于挑战新生事物的,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最早摆满了转基因食品。但是对于相对保守的欧洲人来说,他们依然执着于食用天然绿色食品。
前两年,波及整个欧洲的“疯牛病”和“口蹄疫”,让欧盟国家尝尽了所谓新饲料的苦头,现在再让他们相信转基因已经很难了。对食品安全极为敏感的欧洲人,从闻而生畏,演变为现在大多数人开始拒绝接受转基因食品。据统计,有60%以上的英国人反对食用转基因食品,就连原先带头食用转基因食品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也转变了观点。
有资料显示,美国每年生产的转基因产品占全世界的70%,玉米、大豆和棉花被出口到亚洲、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每年由此收入可达120亿美元,但由于欧洲的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高达5亿美元。此外,美国还认为欧盟不但自己拒绝,还唆使其他国家不要进口美国的转基因产品,这大大地阻止了美国的粮食出口。由此可见,在这场关系到数百亿美元的贸易大战中,双方都不会轻易地转变立场。
在美欧这场关于转基因的贸易战中,非洲国家对转基因的拒绝比欧盟更加坚决。2002年8月,南部非洲闹饥荒煹一些非洲国家还是坚定地拒绝了美国援助的转基因玉米,大有宁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的气慨。乍一看,非洲国家在饥饿之下拒绝美国人的援助有些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强烈怀疑。
这场由转基因引发的欧美贸易大战和非洲的拒绝接受,本来完全可以像“罗卜白菜各有所爱”,吃与不吃自己说了算一样简单。但是随着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个当年令人类为之振奋、赞誉有加的科技重大突破,开始面临各种争议。诺贝尔奖获得者、基因技术专家McClintock忧心忡忡地说:“更不幸的是,在几乎全无理解、根本没有考虑到基因调控的复杂性的情况下,转基因生物的商业化生产已经开始了。”商业化使科技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转基因食品已变得不是爱吃不爱吃那么简单了。欧美由对待转基因食品态度的分歧,演变成经济贸易纠纷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国为什么发展转基因食品?
据统计,我国已成为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田间实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的第四大国,但是国内只生产极少数量的粮食、油料等转基因作物。虽然生产一些转基因抗虫棉,但并不进入人的食物链。因此,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基本上都是进口的。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近年来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及初级加工品数量猛增,从1996年的8万吨上升到1999年的283万吨,三年时间增长了35倍。
目前,我国从转基因生产国进口,排在前三位的转基因食品是大豆、玉米、油菜籽等食品原料,转基因食品以国内油脂企业生产的豆油等为主。2002年1至10月,国内进口大豆达到870万吨,其中大多数为转基因产品,进口大豆的压榨制品主要是豆粕和豆油。豆粕用途主要是家禽及动物饲料,而豆油主要用于人的消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走进大众餐桌的转基因食品已经超过2000万吨。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还要发展转基因食品呢?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教授这样回答:“转基因作物具有抗旱、抗杂草、抗虫害、抗病毒、高产等特性,对农业生产品质改良有重大意义。2010至2020年,世界人口增长还会有更大突破,粮食的压力依旧很大。中国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已经是一个奇迹。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实际并没有这么乐观。一段时期内,人口还在增长,耕地会相对减少,现有耕地还在不断恶化。我们国家粮食贮藏技术并不很好,粮食的缓冲能力很弱。在与周边国家关系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粮食把自己的土地养起来,但一定要有基因技术作保障。另外,基因技术带来的高利润、高品质的国外产品会轻易摧毁我们自己的系统,现在各食用油生产厂家都在排队等着买美国的大豆,这就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增强竞争力,不靠生物技术不可能。”
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转基因?不知道,是一种生物技术吧。”许多受访者在回答关于转基因是什么的提问时都会比较茫然。对在超市中出售标有“非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售货员在对顾客解释时也会有多种版本,连他们也说不清道不明,消费者知道的就更少了。
转基因标识制度在中国实行时间不长,目前在各地市场上出售有转基因标识的商品廖廖无几。有调查显示,中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消费者甚至从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一词。这说明,我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正在遭遇挑战。联合国《生物安全议定书》指出,各国公众都有权利知道转基因食品的真实情况,并有权自愿进行选择。那么,究竟是谁在对公众刻意隐瞒“转基因”呢?
国际环保团体绿色和平组织的顾问朱建刚博士表示,某些国际大公司在转基因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他们在欧洲进行转基因标识或者承诺不用转基因原料,但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既不承诺也不标识。
曾代表我国参与讨论和签署转基因类国际公约的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薛达元研究员表示:“我们的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缺乏知情权,也失去了选择权,这不符合规范环境和健康的国际公约的基本精神。”事实上,我国政府在对待转基因生物上的态度是积极而又谨慎的。为加强转基因食品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于2002年3月份正式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按照规定,消费者在购买转基因食品时,可向经营者询问商品的性能、质地、有效期限、生产厂商等问题,经营者有义务有责任向消费者说明情况,而生产厂商则要在标牌上把产品的基本情况介绍清楚,最终买与不买、吃与不吃的选择权由消费者自己来定。有关专家提醒,对制造商不愿粘贴标识的转基因产品,消费者不要急于购买,而一旦购买时则须多问。消费者如果“吃”进了没有粘贴标识的转基因食品,可以向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举报,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违反其规定的,可以没收非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目前,尽管国内转基因标识进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逐步了解,转基因产品最终会像“纸包不住火”一样,隐瞒不了其真实“身份”。
争论不下,阻挡不住,转基因食品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但愿随着食品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当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人们不再望而却步,而是乐观地理性地进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