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江西文学六大关键词

2004-03-23 03:43李贤平
创作评谭 2004年2期
关键词:文坛江西散文

2003年的江西文坛,充满了收获,同时潜藏更多的萌动。检索2003年江西文坛,是让人感到欣喜的:实力作家以更加激进的势头纷纷占领全国文学报刊领地,青年作家的相竞努力有了很好的回报,一支新的文学创作力量开始出现……

我愿意把对2003年的江西文坛的窥探,当作一次精神的探险。

文学奖

谷雨文学奖是自1989年开始的每三年一届的江西省最高文学奖。5月,为青年创作专项奖的第五届谷雨文学奖揭晓,共评出作品等级奖42名、青年编辑奖1名。这是对1999-2002年本省青年作家创作的一次全面检阅。此次评奖,不仅表明江西的文学队伍执著又韧性的坚守,并且彰显了青年创作队伍的迅速成长。《创作评谭》(2003年7月号)推出谷雨文学奖(评论)专辑,《文艺报·作家论坛周刊》(10月 25日)推出《江西:执著而又韧性的文学坚守》专版,介绍了江西文学创作的概貌。

获奖分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文学评论五项。共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1篇。所有获奖作家,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下,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已经成为江西文坛的主力。“三年来,江西文坛就是这些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作家在挑大梁,在唱主角。”(陈世旭语)其中获奖作品,很多是发表在全国重要文学媒体,显示出江西文学努力参与全国文坛的信心和实力,同时也彰显出江西文学的希望。检阅这些获奖名单,略显不足的是,江西青年作家长篇小说创作力量薄弱,报告文学无一人获奖。

在谷雨文学奖展示本省作家阵容的同时,江西作家在文坛夺得期刊奖、学会奖、专顷奖诸等多种奖项,并且囊括四五种体裁。一直背对文坛写作的熊正良以中篇小说获奖而格外引人注目。他的中篇小说《我们卑微的灵魂》由《人民文学》(2003年第10期)小说专号头条推出。该文因“敏锐地探讨了底层群体脆弱的生存状况,真实地彰显了他们的精神尊严”(评委语)而荣获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这一小说还先后被《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并人选《2003年度中国中篇小说年选》等选本。他的,这一小说,可以看作是江西文学近年来的重大收获。在这一小说里,我们甚至可以找到若干当代中国文坛缺失的元素,看出我省实力作家熊正良创作上的一些变化。年初,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陈世旭的《救灾记》人选10部中篇小说排行榜,杨剑敏《突厥》人选10部短篇小说排行榜。1月,《救灾记》又名列“仰韶杯”《小说选刊》 2001-2002年优秀小说奖中5部中篇小说奖之一。刘国芳、陈永林的微型小说创作在全国颇有影响。10月,刘国芳因作品“富有诗意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意象,单纯的情节和丰富的内涵”,而荣获首届中国微型小说“金麻雀”奖,陈永林获提名奖,彭学军以《你是我的妹》夺得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大奖。10月,赖大仁、颜敏的文学评论荣获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三等奖。12月,胡辛以传记文学《陈香梅传》荣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阿袁的短篇小说《长门赋》荣获《上海文学》奖。

散文赣军

就像晴朗的天空四散的白云,江西散文创作似乎在不经意间风起云涌,化为一场令人惊诧的暴雨。新世纪初,一个创作理念自觉、创作个性迥异、整体素质齐整的青年散文创作群体在江西逐渐形成。以集团性的方式出击的“散文赣军”,是2003年江西散文创作的亮点。《散文海外版》“散文新星”推出范晓波、陈蔚文、江子、李晓君、傅菲的作品,如此一年的时间里集中在同一栏目推出一个省份作家的作品,这在《散文海外版》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青年文学》“青年作家群”力推范晓波、李晓君、江子的作品,《海燕.都市美文》“女作家专号”推出郑云云、陈蔚文的作品。与此同时,《创作评谭》推出“江西散文方阵”专辑,展示熊述隆、梁琴、郑云云、王晓莉、褚兢、范晓波、李晓君、傅菲、姚雪雪、陈蔚文、石买生、浇洁、孙建平、张新华、邹巧逢、胡治平、樊健军、江子等18位作家的实力。此外,一些青年散文作家的创作势头喜人。江子的“作品小辑”由《散文》重点推出,他的散文还在《中国铁路文学》等刊发表。他还结集出版了散文集《人世者手记》。李晓君的散文组章由《散文》等推出,并入选《名家推荐 2003最具价值散文随笔》等选本。另外,武向春出版了散文集《当时若爱韩公子》,这是她近几年来创作成果的体现。姚雪雪、李凌云等人的作品在《散文百家》、《散文天地》等刊发表。

同2002年一样,梁琴、郑云云、孙建平、温燕霞等女散文家也有好收成。梁琴的长篇散文《书院三章》由《十月》推出后便被《散文选刊》连载并收入《2003中国最佳随笔》和《2003中国年度最佳散文》。温燕霞的散文组章《花语》在《十月》发表后由《散文海外版》转载。孙建平在《散文》等处发表《街角》等长篇散文。郑云云出版了散文集《兰舍泥痕》,并有作品人选《新时期中国散文精选》、《百年中国性灵散文》、《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作品集》、《汉香——中国现代散文精选》等选本。引起注意的是,刘上洋、韩京承、李国强、马世昌、朱法元等创作的政治情怀散文为近年来的江西散文界添加了另一抹色彩。其中,刘上洋的三篇散文被《散文选刊》转载。刘华的散文《青花》人选《2003年度中国最佳散文》,他撰写的电视散文《井冈杜鹃红》荣获中国电视“星光”奖。

检览江西中青年散文作家的创作,不难发现,在梁琴、郑云云、孙建平、王晓莉等作家的散文中,沉淀着颇为丰厚的思想底蕴,并且,他们在创作态度上都显现出较为明显的“精品意识”。观照70年代生的散文作家作品,他们在叙事方式上更为轻巧,形式上更为活泼,表现出丰富的灵性。

现实主义

陈世旭以“短篇高手”和“小镇系列”而名重文坛。近几年来,他发表了《试用期》、《救灾记》等系列中篇,出版了长篇小说《世纪神话》,其对现实命题的摹状引人瞩目。

而2003年,他一口气推出《爱的旅途》(原载《北京文学.原创版》2003年第6期,《小说月报》 2003年第7期转载),《波湖谣》(载《人民文学》2003年第6期,《北京文学.选刊版》2003年第1期转载)、《李八碗春秋》(原载《十月》2003年第4期,《中篇小说选刊》2003年第6期转载)、《云之上》(原载《江南》2003年第4期,《小说月报》2003年第10期转载)等五个中篇小说,并发表《结婚》(载《青年文学》2003年第6期)等短篇小说。这样的势头,不仅在陈世旭20余年创作中是空前的,在江西文坛也是罕见的。这似乎表明了陈世旭重撼文坛的决心和姿态。对于陈世旭的“发威”,我们心怀好奇,不妨借用他的话来寻求答案,陈世旭撰文说,“(安排好文联工作)就腾出手来开始游刃有余地写作”,“加之思想文化准备已较为充分——到火候了,所以用大家的话说‘发威了,写出了一些像样的东西。过去我写一个东西很费劲,现在却很轻松地完成了。” (据《北京文学》2003年第6期)

在陈世旭的小说世界里,闪烁着多样的艺术色彩。他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上,引入了一些新的现代技法。在《波湖谣》中,他尝试着用一种民间的叙事方式,通过大张与洋婆儿,“老革命”张爷与唐寡妇、朱时旺与唐寡妇等等情感纠葛,关注着芸芸众生普通而又丰富的情怀。《爱的旅途》通过作家何维维与记者赵响的感情经历,向人们表明,在“一次性时代”,爱情是人们的终极追求……

在陈世旭的中篇小说中,引人注目的当是《李八碗春秋》。我们看到,陈世旭执著而又坚韧地循着现实主义的道路一步一步走着。他不愿回头,也不愿留心背后有没有喝彩。

江西诗群

在2002年,由26位诗人组成“崛起的江西诗群”因《创作评谭》而跃人《诗选刊》的重要版面,成为江西诗坛的兴奋点之一。2003年初,《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转载《新江西诗派》(谭五昌执行主编)中的28位诗人作品,从而再一次把“江西诗群”推向前沿。《中国新诗白皮书1999-2002》(谭五昌主编)人选程维、颜溶、易行、马策、雁西、牧斯、李晓君、徐勇、三子、紫薇、胡刚毅、邓诗鸿等诗人作品。

继2002年江西诗群形成以南昌、赣州、上饶三地创作为主的诗歌格局之后,2003年萍乡、吉安两大诗歌创作群体呼之欲出。《萍乡日报·金鳌州》开设“萍乡青年诗人方阵”栏目,推出17位诗人作品。而在吉安,已形成以胡刚毅、夏斌斌等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群体。他们不断地在《诗选刊》、《诗刊,下半月刊》等刊物发表诗歌。

三子近几年的创作势头都一直走高,2003年在《人民文学》、《诗刊·下半月刊》、《诗选刊》、《星星》等处发表(被转载)诗歌40余首。他还出席了《诗刊》社第十九届青春诗会,成为继凌非、汪峰、凌翼之后的第四位参加青春诗会的江西诗人。汪峰,沉寂一段时间后创作日趋活跃,其组诗被《诗刊.下半月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刊推介。程维的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坛中锋十家诗选》。凌翼、邓诗鸿、马策、阳阳等诗人在《诗潮》、《星星》、《诗歌月刊》等处发表作品,青年诗评家谭五昌出版了涛集《谭五昌的诗》。

2003年,江西一批80年代出生的诗歌新秀出现在我们期盼已久的视野。《海峡》开设的“80后诗歌展”专栏,便先后选发阿斐、玉生、马梦、盘子、齐莉等新人的作品。《诗选刊》(2003年第9期)推出“8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展”,选发了玉生、盘子、刘静、阿斐、马梦、齐莉、黄晓强等新人的作品。他们是江西诗坛新生力量的增长点,我们祝福并相信他们更精彩的出场在不远的将来。

在此提及还有赖绍辉、龙安(南原)、胡锵、亿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些陌生,但他们诗歌创作的历程并不短暂,只是,他们因地处偏远与诗界的隔膜而显得落寞。2003年,他们的诗歌在《创作评谭》、《诗歌月刊》、《广西文学》等发表。他们的诗风沉郁而不失纯粹,回响着天籁的声音。在此,有必要重提“基层写作”。在许多非写作的土壤里却存在着一些坚守写作的人。他们的身份、状态与文学甚至文字都相差太远,而文学却成为他们精神的理想。他们的在场,给日益边缘化的文学披上某些悲壮的意味,同时又增添无数自信的光芒。

短篇小说方阵

2003年江西小说创作颇有收获,有的作者第一次亮相就身姿闪亮,才二十一岁的女作者舟卉的中篇小说《好好活着》在《青年文学》发表后即被《小说选刊》转载。陈蔚文的短篇小说相继在《作品》、《上海文学》、《青年文学》、《天涯》等处发表并被《北京文学.选刊版》转载。温燕霞、陈修琪、李光明、汪伟跃等的作品由《北方文学》、《清明》、《创作评谭》、《百花洲》等刊物推出。金帆是另一位创作较为勤奋的作家。他的中篇、短篇相继由《飞天》、《四川文学》等推出。杨剑敏的短篇小说《蠹鱼在阳光下》(原载《作家》2002年第11期)有重新提及的必要。该文采用象征手法,借蠹鱼来审视和批判当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作品与争鸣》(2003年第6期)转载该文,对其重点评论。

而陈然,以其创作的丰厚可当选为“2003年度江西短篇小说人物”。一年时间,陈然有八九个短篇小说闪现在《当代小说》、《红岩》、《中国铁路文学》、《雨花》等刊物,《女孩小杏和木青老师》还名列《青海湖》头条。不仅如此,他的多篇小说还被《小说选刊》转载,并有《恋爱的王经理》、《少年与狗》同时人选《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陈然是一位极为严谨的青年作家,他对写作怀有同代作家少有的敬畏,执著地坚守精英意识。

他的小说表达的多是小人物的尊严,他们的生活也许卑微,但更多的是忍受着痛苦,努力着向上行走的。

尽管每年都有不同的面孔出现,但2003年江西短篇小说的总体形势仍然平稳。一些青年小说家如刘志阳、江华明等近一两年由于种种原因远离了文学的视野,而对于杨剑敏、叶明新、阿袁等作家来说,我更相信他们是在酝酿一次激动人心的远行。评论部落

近几年来,江西评论正日趋繁荣。当年,“十八棵青松”时代的评论阵容何其恢宏与壮阔。岁月苍茫,那场投影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大幕上的盛景成为甜蜜的回忆。

近几年来,江西文学创作比较活跃。2003年,《创作评谭》推出六七篇综论,及时评述本省1999- 2003年间文学创作成果。《穿行2002年江西小说现场》(周劭馨)、《绚丽多姿精彩纷呈光辉未来》 (刘家思)、《2000-2002年江西散文创作漫谈》(李贤平)、《抵牾:穿行于话语隙缝之间与被卷入日常生活》(刘伟林)、《永远的圣殿》(褚兢)等分别纵论小说、散文、诗歌的创作态势。《创作评谭》和《江西日报》分别开辟专栏,以文本、评论组合的方式推介青年作家的实力。

2003年的文艺界,“大众文化”论争不断。赖大仁发表《大众文化批评的价值立场问题》,指出应站在“当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价值立场,以现代理性精神来看待和评判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关的“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也成评说重点。赖大仁、傅修延等分别在《文艺报》著文,阐明要义。他们的论点在《想像力·大众文化文化批评——2003年理论批评一瞥》中(白烨)被评价。颜敏、龙建国等评论家的作品在《文艺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并被《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转载。5月,由《创作评谭》杂志社、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编选的《江西中青年作家作品评论集》出版。李伯勇20余年在理论和创作的“双轨”世界孜孜不倦,出版了文学评论集《灰与绿的交响》等书。

相比于“十八棵青松”以及如今日益茁壮的“江西诗群”、“散文赣军”等群体力量,江西缺少的并不是评论队伍,而是缺少一支能“集团作战”的队伍。同绝大多数省份一样,江西缺少本土的评论“大腕”。这种状况何时才能得到改变?那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需要评论家们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文坛江西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金玉良言等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