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鑫
一、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改革的重要目标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政府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的职能是要解决经济、社会、人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也要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更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我们千方百计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开发,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都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关系,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竞争机制激发了各方活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也产生了新变化。过去以企业为单位,给自己职工直接提供保障的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社会保障。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能顺利运行。为此,政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配套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分不开的。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深化改革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支撑,同时改革也将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稳定的基本保证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包括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如果中国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发展环境,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决不仅仅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而是全社会的需要。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保证人民都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要保护发展所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通过再分配促进消费,刺激生产,活跃市场。因此,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在发展改革中不断取得进步
1.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168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社会供给量持续增加,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继续落实“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和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各级政府已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
2.社会保障的各项改革深入进行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机制;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们建立了多方分担费用的机制;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实行了更为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管办分离和政事分开,逐步建立起政府组织管理、参保人群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制度运行规范化、保障服务社会化的管理体系。继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之后,我们又将试点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进行改革探索。
3.推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改革和工作
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政府积极推动相关配套改革和工作。中国企业改革取得进展,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经济效益提高。众多中小企业通过改制,逐步搞活经营。社会保险的企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遏制了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基层社区建设得到加强,使社会保障管理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4.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从2000年的402万人扩大到2003年的2246.8万人,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2003年底,得到农村传统救济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已经分别达到1093万人和402万人。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地区正在积极推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国310个市县开展试点,实际覆盖6899万人。此外,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进城务工工资保障问题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政策和解决措施已经陆续出台。
三、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都在为建立健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并支持这项工作。
1.进一步做好促进发展的工作,为社会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这些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关键问题在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为社会保障提供坚实基础,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2.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及其相关体制的改革,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必须深化改革。当前,从实际出发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这种增量投入可能就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可能造成新的矛盾。社会保障属于社会的再分配,必须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现行的一些保障项目,社会化程度和统筹层次还比较低,有的存在多头管理、政策不衔接等现象,这显然与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发展是不相符的。我们必须依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制度设计角度看,社会保障既有经济目标,也有社会目标,我们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这些都需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配套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改革,统筹解决制度性、政策性的重点问题,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
3.加强社会保障战略规划的研究,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很不平衡,完善社会保障必须加强对有关全局性问题的研究。虽然中国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的能力逐步增强,但如果从13亿人口来考虑,就会看到我们的工作与社会需要、保障的投入与实际效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与人口发展战略都密切相关。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而中国这一进程尚未完成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如果我们不能从战略发展方面,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应对,将来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目前,中国“十一五”(2006—2010)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开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注重统筹发展,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薄弱环节,有效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远近结合,加强协调,务实创新,扎实做好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工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