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卫东
一个延续千年的古盐井,深藏于西藏与云南交界处的澜沧江峡谷中,当地人世代以原始的晒盐方式赖其生存。然而它的发现和人类在此漫长的生存历史,因无文字记载至今还是个谜。这就是西藏境内的唯一纳西族聚居地——盐井。
离开藏东首府昌都,汽车径直向南,穿过邦达草原经左贡就来到了位于西藏与云南交界处,著名的川藏公路与滇藏公路交汇点的芒康,全程470公里。这里是横断山脉腹地,是我国著名的三江并流自然风景区。
盐井是芒康县的一个乡,位于县城最南端的滇藏公路旁,距云南德钦县境仅数十公里。这里海拔2700米,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水就从盐井旁流过。据介绍,盐井一带现有大大小小的盐田约3700多块,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以此为生,他们用古老的土法晒盐,每年约300万斤左右。这里不仅产盐历史悠久,而且还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聚居的地方。然而,关于古盐井的发现和纳西族如何迁徙而来的历史,却无人知晓,县里也无史料可查。据当地老辈人说,盐井已存在上千年了。带着对古盐井的迷惑和好奇,我们决定去感受那古老的盐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6年前,当我第一次穿越滇藏公路途经盐井时,就被这里那独特、神奇的古老盐田所吸引。适逢8月,波涛滚滚的澜沧江由于雨水夹杂着大量泥沙的汇入,浑浊而呈红色的江水如同一条上下翻滚的巨龙,在峡谷的夹击下奔流而过。大江西岸是一片片依山坡而开垦的绿色农田和树丛中一栋栋白色的藏族民居,东岸是一排排错落有致沿江而建,并与岩石同色的古老盐田。隔江相望,两岸颜色截然不同,深褐色的盐井显得更加古老和壮观。数年后,我又有机会故地重游,那里的一切几乎都没有变。
行进在山峦重叠的藏东大峡谷,崎岖陡峭的滇藏公路时常与弯弯曲曲的澜沧江相伴。这里的荒芜使我感觉到,似乎只有车后那飞扬的尘烟和流过峡谷的翻滚江水,才使这里有了生机。当汽车渐渐靠近这古老盐井时,展现在眼前的情景则与途中所见完全不同。从地处澜沧江边的曲孜卡(藏语“温泉边”的谐音)开始经上盐井、到下盐井约10公里范围内,沿江分布着大大小小盐田密密麻麻的盐田,远远望去, 如同一个个架在木桩上的小平顶屋,一块接一块,一片连一片,一层高一层依江而建,甚为古朴壮观,犹如岩石般深褐色的盐田,似乎向我们展示它的漫长经历和沧桑,显示了昔日这里茶马古道的繁荣与辉煌。在这一片片大小不等的盐田中,唯有下盐井规模最大,而下盐井又恰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乡。
盐井何时被发现?纳西族何时何因迁徙而来?据民间相传,这里最早本为古羌人占有,但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于是此地便成为各方势力和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盐而战屡屡发生,而盐井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交换和运输使这里成为南北货物交流的必经之地,人们在这里盖了房,开了荒,耕了田。明末清初,以云南木氏土司为中心的纳西族势力大衰,这里就又被逐渐强大起来的藏族收管。而在此生存的纳西族也渐渐在语言、服饰、民居、习俗、信仰等方面被强大的藏族同化。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但仍然认同自己是纳西族,而传统古老的盐田也就成为他们维系世代繁衍生息的依靠。
盐井纳西族乡老乡长阿旺尼玛告诉我,在全乡1200多人口中,纳西族就有900多人。在老乡长的陪同下,我们步行近3个小时来到了江边的盐田。只见在高低不平的盐田里,十几个纳西族妇女正在向盐田里背盐水。老乡长指着澜沧江岸边江水中的竖井说,这里共有2个盐水井,所有的盐水都出自这里。他说,盐井一带的风大部分向西吹,风大对晒盐极为有力,若风小,盐的收成就不好;而阳光太强,盐水蒸发太快,盐的产量就会降低;雨水多盐易被冲走,所以盐井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度和常年较稳定的季风,才使这古老的晒盐方式得以保留延续至今。
当我小心翼翼下到盐田时,不但感到了江风的强劲 ,同时也闻到了空气中充满了浓浓的咸味,不一会儿,浑身感到潮糊糊的。由沙土垫底的盐田上抹了一层薄薄的水泥以防渗水。但由于年代已久,不少盐水已渗出,使几乎每块盐田底部都出现了一根根由盐凝结成的又细又长的白色盐椎体,远远望去,就如同寒冬结成的冰凌。那十几个妇女,每人背着近 1米高的木桶,有序地爬上爬下,还有说有笑 。我们的到来 ,不但未使她们感到紧张,反而好像使这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她们年龄有大有小,最小的也就十六、七岁,但60~70斤重的水桶在她们身上并未显得沉重。老乡长告诉我,盐井自古以来背盐水的都是妇女,这是传统,她们每人每天少则背六、七十桶,多则近百桶。他自豪地说,纳西族妇女从来都是最能干的。是的,在我熟悉的云南丽江,从古至今,主要的生产劳动都是由妇女承担,当地人说,这是纳西族妇女的传统和美德。盐井井口不大,直经约1米,井深虽只有4~5米,而盐水却只能一瓢瓢舀进桶里,再背着几十斤重的盐水桶顺着梯子爬上来,踏着弯曲陡窄的盐田小道,背向自家的盐田。就这样,女人背水、晒盐,男人赶着马帮将盐驮走运出。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代传一代,伴随着古盐井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创造的财富不但养活了自己,而且开创了古老的茶马古道,谱写了大山深处的历史,孕了灿烂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