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经济是否“过热”,经济学家各持己见评说不一,但都认为,对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贷款过快、投资增速较快等现象尤其要警觉。
日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4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上,经济学家各执一词评“过热”。
在本届论坛上,持两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再次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刘国光认为,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过热现象,如银行贷款过多,钢材、水泥等行业很热,但与总体过热还有相当距离。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9.5%左右,目前中国经济现实增长率正向潜在增长率提升,但仍低于潜在增长率。
他分析说,现在中国经济还没有摆脱通缩的阴影,但又存在通胀的苗头。投资过快增长会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可能出现剧烈的价格竞争,会由此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在此情况下,应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采取上下微调、适度松紧的经济政策。提高现实经济增长率向潜在增长率靠拢,应该控制贷款的过快增长。防止未来可能的通货膨胀扩大的局面,防止通货紧缩。
2003年以来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存在过热苗头的樊纲,在会上又一次明确提出目前中国经济过热的倾向比较明显。他分析说,2003年1至9月中国投资的实际增长已经超过了30%,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樊纲认为,在经济还没有真正过热时提出防止经济过热,是为了避免经济的较大波动,避免企业因此遭受经济损失。
尽管对经济是否“过热”,经济学家各持己见评说不一,但都认为,对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贷款过快、投资增速较快等现象尤其要警觉。
2004年经济风向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家李培林在论坛上大胆预言,2004年中国经济很可能出现新一轮高增长期,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可能出现十大社会特点:
第一,统筹、协调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战略将进入具体的实施、落实过程,并将对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全局性影响,但经济发展本身已经进入主要由市场推动和调节的轨道;
第二,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高潮,增长率可能会超过近几年来保持的7%~8%的平均水平,消费市场有望走出近年来的低迷和通缩,个别领域甚至会出现过热现象,从而导致原材料、能源和资金市场的紧张。为防止经济增长出现新的不平衡和生产过剩状况,政府会采取一些新措施来防止经济过热;
第三,投资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势头将更加明显,在东西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南北区域发展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
第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在新一轮增长高潮中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与股市行情、就业状况、低收入人群体收入增长脱节甚至背离的情况,将成为如何分享改革成果的棘手问题,但消费市场的多年低迷有望得到扭转;
第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并与东南地区的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
第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就业紧张将使大学生的初职收入预期进一步降低,并由此迫使高校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
第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土地价格上涨的预期,将引发新一轮“圈地运动”,并有可能带来各种纠纷增多;
第八,城市水资源紧张状况将越来越明显,城市的普遍缺水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农村中的一些传染病以及地表饮用水污染,会成为公共健康安全的潜在威胁;
第九,人力资本建设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人才工程和能力建设将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议题;
第十,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近期出现上涨,虽引起广泛关注,但粮食安全不会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