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东
中国的城市领导者习惯于“行政区经济”,但城市重组不应仅是“大”吃“小”,城市化需要体制创新。
岁末年初,中国城市合并的大动作接连不断,数座颇具实力的小型城市已经或者将从地图上消失:比海口行政面积大近10倍的琼山市,被海口市“合并”;突破行政区域局限,杭州曲线东扩,“合并”了临近海宁市的3000亩土地;佛山声称打造广东第三城,“合并”了代管的南海、顺德、三水和高明四市……
政治决定经济?
在顺德被合并前,曾有人问过顺德市政府的一位主要领导:“你们一年财政收入这么多,真的只能合并吗?”该官员一时难以控制情绪,但许久尴尬无言。
顺德的老百姓同样有一道难以解开的结:“我们比佛山发展得还快,为什么是它兼并我们?”
甚至在一些学者看来,至少应该保留顺德和南海这样有活力的小城市,它们有机会成长为大城市。
但现实就是现实。
2003年1月6日,民政部一位高官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佛山合并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我们尊重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这位官员参与了佛山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终端工作。
在连续两届的中国经济百强市(县)排行榜中,曾经排在前列的数座城市不见了。这其中便有顺德和南海两市。
“这些大城市要进一步发展,要扩充地盘,自然要把周围的小城市并过来。”民政部的这位高官说,“世界上大都市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中心模式,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其他城市都依附于它,是父与子的关系;另一种是多中心模式,这样的大都市区有多个中心城市,各个城市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是兄弟关系。一般中央集权制国家采取单中心模式,地方自治的国家采取多中心模式。单中心模式的优点在于便于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集中力量搞建设,但发展的活力不足;而多中心模式的优缺点恰恰相反。”
“这两种模式都是由政体决定的。选择何种模式,必须从国情出发。我们国家实施单一制体制,大都市区宜采取单中心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决定经济”,这是顺德被合并的硬道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郑连虎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城市“竞合”
城市重组现象,用历史作尺子便可以丈量清楚。郑连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20余年,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中国城市发展过程可以视为一个博弈过程。就城市之间关系而言,可以分为不合作博弈阶段(城市竞争)、合作博弈阶段(区域竞合)、有稳定预期的制度前提下的连续合作博弈阶段(区域内城市一体化)。
1979~2001年,在郑看来为城市(无序)竞争阶段。城际关系主要表现为行政区经济大战,市场分割,地区封锁,无序竞争。
2020年以后约30年,郑预测中国将进入城市区域一体化阶段。“在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目标的前提下,经过各个相关城市之间的长期竞合,在城市区域体系内部,基本突破了行政区的限制,城市之间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合作,形成了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基础设施;既与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程度的区域特色。各个城市、城市竞合区域打破低水平‘闭关锁国格局,有机地融入国家经济体系、世界经济体系。”
郑连虎称,当前城市正处于合作博弈阶段(2001~2020),处于从行政区经济大战向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竞合博弈格局过渡,而没有达到“一体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之间以互利合作的方式逐渐互相开放,区域内城市在理性博弈、有序竞争的基础上大力合作。这一阶段便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大北京城市区域。城市重组现象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随着城市区域的进一步“竞合”,城市重组的现象也将进一步加剧。民政部官员表示:中国城市“重组”还没有热起来。“中国有600多个城市,平常年份一年也就二三个城市合并,最多的也不过有五六个。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但是,城市重组不应该仅是大城市吃掉临近的小城市,大小城市成为行政意义上的平等兄弟关系也是一种形式。“城市化需要体制创新。”民政部的这位高官称。
郑连虎强调,城市重组进入竞合时期,对于习惯于“行政区经济”、农业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思维的中国城市领导者而言,应确立一个新的“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模式,单纯“造城”或者“造市”的思路应该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