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石油公司为何梦破?

2003-05-30 10:48张华侨
南风窗 2003年16期
关键词:投资商县政府陕北

张华侨

发自陕北陕北浅油层的特殊开采政策

“还我财产权,县政府抢走民营企业的油井和财产。”这是记者7月10在陕西省靖边县采访时,看到政府门前挂着的标语。与这类似的口号墙上还贴了很多,大部分是投资者要回自己油井的呼声。在条幅的下面,已有几百人围坐着,为了要回被县政府收回去的油井,他们已在这里苦苦地静坐了九天。

一个姓康的投资者的讲述,把记者带回到陕北开采石油的悲欢岁月:陕北1907年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但从清政府,民国政府到解放以后的开采都不理想。一名地质学家这样形容说:陕北油藏是蜂窝状的,好比一块摔得粉碎的玻璃,井井见油,井井不流。

基于对陕北地质构造的认识与对陕北人还没有摆脱贫困的理解,原石油部部长康世恩1986年9月在关于陕北浅油层开发的谈话中指出:“陕北有多大,油井有多大,问题在于井井有油,井井不流。克服这个困难,一是政策、二是技术,延长油矿可以变成一个石油公司,统一去搞,作为一个企业允许多次层的承包,一直包到县、镇。”

康世恩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支持,根据国务院的批示,为帮助陕北地区的人们从贫困中摆脱出来,1994年4月13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陕西省政府签订了一份石油开采的协议,这份协议允许陕西省政府与中石油在陕北的长庆油田依法登记的并投入开发的油田,进行合作开发。

协议要求,为支持陕北地方经济发展,从有资质的长庆石油公司依法登记的勘探范围内划出约500平方公里,由安寨县等六县组织开发,从延长石油公司依法登记的区域内划出约580平方公里,由延安等七市县组织开发。这也是中国惟一把石油开采权下放到地方的举措。

官办公司的困境

和私人资本的进入

有了这种政策的支持,延安,榆林各县成立了15家钻采公司,他们成立时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这些钻采公司后来大部分陷入亏损,有的面临破产,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眼看这些公司维持不下去,一些县政府开始出台一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投资商进入陕北投资,这其中包括一些私营公司。

记者找到了一份1992年9月5日的《海南特区报》,上有靖边县招商引资的广告,标题是《正在开发的大气田欢迎您来投资,我们县委县政府决心抓住气田开发的大好机遇,敞开大门、内引外联、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

受招商的吸引,来自中国各地的投资者纷纷拥向陕北,投资商一般是与县政府签订一个开采协议,有的与县钻采公司联营开发,合同有的是五年、八年、甚至无限期。名义上是联营开采,但实际上县政府不出资,反而投资商打一口井或者占用一平方公里打井,要向县政府交多少钱。

如陕西省靖边县规定,投资商占用一平方公里打油,要向政府交8万元。安寨县规定,一口井打出油后要交11万元,这种方式使县政府不担任何风险,只是坐收渔利。到1996年引进外来投资企业开发石油达到了一个高峰,有1500多家公司涌人延安、榆林地区开采。但陕北特殊的地理结构,使油层分散,投资商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定边由于海拔高,它的油层深,要打到2000多米才能出油,一口油井一般投资在250万至300万元之间。有时投入资金打一口井却不出油,这使投资商中出现了1/3赔钱,1/3持平,1/3赚钱,到整顿时还有1000多家公司。

据官方统计,到2000年底,引进私人投资者1039家,打出油井4473口,形成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有效投人资金55.5{乙元,上交税收11亿多元,此外还有各种收费,石油给延安、榆林两市带来的财政收入分别占80%和27.8%。

据一名投资商介绍,仅靖边县投资商打出的每口油井,交给地方的扶贫费是2.4万元,赔偿道路费每口井是5000元,靖边到1999年共有油井是2000口,仅这一项费用投资商每年就要向当地交7000多万元。

与东南沿海相比,陕北仍然是一个贫困地区,没有开发石油之前,这里县政府人员,教师等工资都难以发放,有时一拖就是几个月。靖边1994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500万元,而2000年就达到了2亿多元。随即政府大楼、学校等拔地而起。

政策转向

但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委和陕西省政府,就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秩序等情况作了调查报告,报告指出:

根据《矿产资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审批实行一级管理。但事实上,陕北部分县在组织石油开采过程中,给相当一部分投资商办理了可直接从事钻采活动的证照,并作为联营企业给予开采油区。由于招商引资,结果有740多家联营公司在这一地区开采石油,在靖边、定边两县现有的907口井中,由联营公司直接从事开发的油井占到了95%。

报告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坚决停止和纠正允许投资商参与石油开采,严禁未经国务院批准的任何企业和个人从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业务,要坚决停止和杜绝越权审批油田及井块的行为。

报告要求,各县钻采公司的联营公司,要依照国有有关法规和国办发的38号文件的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并根据联营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划转、收购、兼并、资产入股等多种方式进入陕西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实行统一管理。

这个调查报告上报国务院后,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陕北地区是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地区之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整顿这一地区石油开采秩序,事关生产流通秩序的全局,也是管住源头的重要措施,一定要坚决依法行政、从严整顿。

前后不一的整顿

调查报告虽然传达到陕西省,并要求整顿,但不知何种原因,到2000年3月开始,一些县又与投资者签订了更为优惠的开采协议。这进一步刺激了投资者寻求财富的热情,几百台钻油井机同时启动,开采石油的高潮再次掀起。

这个高潮直到2000年9月,上级检查发现后,当地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停下来。11月各采油县发出了通知,停止开采新的油井。据一名投资者介绍,停止开采的决定下达后,仅安寨县就有47口打了半截的油井不得不报废,100多个井场荒弃,投资者为此受到的直接经济损失是8000多万元。

接下来各县政府发了许多整顿油井的文件,往往是前面发的文件还没有执行,新的文件又发下来了,前一个月发的文件与后面发的文件又不一样,但这些文件还没有彻底取消投资者的经营权。

这个时候整顿为什么没有取消投资者的经营权?整顿是以什么方式在进行呢?陕西省经委副主任张怀宇告诉记者,将私营石油公司整合到地方政府办的钻采公司,采取的办法是先把分散的石油摊子收到一起,派人到油井与开发商共同管理油井,摸清投资商的开发情况,如一些档案、合同、开采日期、产油量。采取共管的办法投资者还能接受,因为他们还是拥有经营权。

一个投资者向记者解释这种整顿的奥秘,这是一个精心包装的整顿,能实现1239号文件整顿的某些目标,也使私营公司继续开采石油,还能享有收益权,而地方政府的利益同样能得到实现。

吴旗事件的背后

看起来这种整顿还没有使双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但一件始料不及的事发生了。2002年9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陕西吴旗县少数官员非法参与石油开采、炼油的事件,这件事曝光后,对陕西省政府及石油开采县官员震动很大。

然而吴旗事件背后的矛盾是什么呢?与这个矛盾有些联系的事件,可以从1994年4月13日,陕西省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签订《关于开发陕北地区石油资源的协议》中找到,协议中有条规定,从长庆局依法登记的工业区带勘探范围划出500平方公里,由吴旗、安寨等六县组织开发。

一名投资者向记者分析,当初长庆局并不看好陕北的石油资源,这也是4·13协议能签订的一个内在原因。而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使投资商招聘了来自中国各大油田最优秀的石油专家与工程师,他们根据陕北的地质构造,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投资商开采石油扫除了障碍。

而来自中国各地的投资商在陕北大规模的开采与成功,使长庆局感到自己的地位与利益受到了威胁,便试图借整顿将陕北的石油资源纳入到自己的控制。这必然与陕西保留地方石油开采权发生冲突,吴旗事件只不过是这种矛盾的一个表现。

但石油的开采使这个被称为陕北“西藏”的吴旗,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没有开采石油之前,吴旗县地方财政收入1992年仅为402.2万元。而到1996年,石油开采公司为地方财政提供了1141万元,使全县的财政收入达到了2436.7万元,一举摘掉了长期吃国家财政补偿的帽子。2001年吴旗财政收入冲向了1.16亿元。风暴向投资商席卷而来《焦点访谈》的报道,虽然涉及的是吴旗县少数官员非法参与石油开采,但这一事件又不能不对陕北其他采油县带来影响。形势急剧的变化,使当地政府加快了整顿的步伐,他们也许不能停留在观望及原来的整顿基础上。收回油井的风暴向投资商席卷而来。

张怀宇告诉记者,吴旗事件发生后,受国务院的委托,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分别带人到陕西督查石油整顿,他们要求立即收回个人油井收益权,严厉查处领导参与非法采油行为。

巨大的压力向陕西省官员逼近,2002年10月1,5日,陕西省政府在吴旗县召开了整顿石油开采的汇报会。会上决定,彻底取缔所有联营开采石油的公司,收回他们的经营权、开采权。

这个时候投资者看到的命令是:不管合同是否到期,都要将油井收回。首先是2003年3月,收回油井的风暴刮向延安安寨县。3月14日,安寨县有关领导通知石油开发商到县礼堂开会,会上领导宣布了油井收回的政策、办法。读完了收回油井的文件后,领导宣布散会就走了。这个消息对石油商来说来得太突然了,他们几乎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想到政府会不给他们一个坐下来谈判的机会。

还没有等他们反应过来,3月15至16日,当地政府就采取了收油井行动。行动开始后,安寨县委书记带着警察到山上接管,据现场目击的投资商说,书记到油井对看井的人以威胁的口气说:谁敢乱动?我带着公安、检察院、法院一整套司法机关,现场办公,谁敢反抗就地逮捕、就地宣判、就地执行。

艰难的维权之路

为了要回油井,安寨县的投资人到北京请律师,一家名为广住的律师所应投资商的请求派了一个律师团去安寨。

律师团将写好的一份法律意见书,交给安寨县政府,政府领导却以工作忙为由拒绝接见,只是出来了一个办公室主任,对他们说将情况向领导反映一下。律师团碰壁后又前往延安,到延安找市长时,律师遭到了同样的待遇:领导很忙,没有时间接待。律师无计可施,只好无奈地返回北京。而投资人看到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行不通,他们觉得自己找不到说话的机会与权利。

为了讨个说法,油商们开始了逐级上访。压力之下,陕西官员与到北京上访的油商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官员说收回油井是国家的政策,我们要坚决执行。油商则说,国家的政策我们遵守,但你们收回的方式不对,我们投资开发石油,是当地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现在要收回我们不是不答应,但要坐下来和我们公平、合理地谈收回的条件,油商代表的话使陕西官员无话可说。双方最后谈得不愉陕,领导却要上访的油商回到当地协商解决。可油商说正是你们不协商,我们没有办法才上访。

上访的人在北京苦苦熬了十多天,也没有得到令他们满意的答复。因非典的影响,最后他们不得不陆续地回来。油商回来后又与安寨县政府谈了一次,但他们得到的却是失望,县委书记说这件事他也难以解决,他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眼看从县、省、直到北京的上访,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有些油商感到绝望。

2003年5月12日,安寨县大约有几百名油商集体到油井,想再次夺回自己的油井,但被赶来的警察驱散。一名油商告诉记者警察现场抓了几十人,被抓的人剃光了头发,同时以破坏公共秩序,妨碍公务罪将其中一些人以公拘大会的形式拘留。

对于投资者的疑问,陕西省经贸委副主任张怀宇对记者说,让不具有资质的企业开采石油,有违国家的法规。1997年1月1日,国家重新修订了《矿产资源法》,废除了原石油部发布的《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中持有石油、天然气许可证的企业,可以划出一部分采油区,承包给其它单位的规定。

但进入陕北地区开采石油的私营公司,是依据当地政府出台的招商政策。原石油部的管理办法废除后,有多少投资者知道?而且投资者与县政府签订的开采协议,是在《矿产资源法》修改之前,这个责任要由谁来承担?

定边冲突

高潮时,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的私营投资商去陕西省政府上访的人数达到3000多人。

省政府接待人员说,政府已对55号文件的原则作了一些调整,从原来的无偿收回原则变为有偿收回,至于如何有偿收回,你们要回去与县政府协调。

听到这种解释,代表于24日陆续返回各自的县。6月27日,定边县政府发了一个公告,对私营公司的油井要进行接管,在油井的人员要无条件地撤离。看到这个消息后,投资商质问政府有关人员:去省政府上访时,接待人员说要同县政府协商解决,可现在你们不签订任何协议,就要接管油井,其意图何在?即使接管,也要和我们履行有关手续。因为开采石油时与政府签订了合同,现在要收回油井,那么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补偿。

会谈时,一名工业局长对代表说,你们这是有组织地围攻政府。听到这话,一名姓康的投资商表示反对,他指出,政府不与投资商公平协商就收回油井,本身是在侵犯人们的权利,而把人们的合理请愿,说成是有组织地围攻政府,这是把罪名强加给群众。他还坚定地指出,对于强行收回油井的行动,必须立即停止,你们当官要为民做主,人民是会支持你们的。

可县委书记说,人民支持我们理解,可人民对我们下不了红头文件,我的任命在上面,不是人民给我的任命。你们的遭遇我表示同情,你们也要理解我,我也有我的难处,我是在夹缝中生存。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让油井被接管,6月29日,定边县大约有3000多人来到了油井,而在警察护送下的定边钻采公司也前去接管油井。站在油井外面的投资商与前来接井的警察交涉,双方相持到半夜大约3时,接管油井的人未能进去。据在场人说,当晚有十多人被警察带走。

30日,投资商再次走进油井,他们要求接井的县钻采公司的人离开。警察闻讯也赶来,将通往油井的路封锁,但投资商仍越过封锁冲到油井,將接管油井的人赶走。到了半夜2时,警察赶到油井将投资商驱走,这种投资商夺回油井,又被警察驱走的现象,持续了几次。

“打油井不出油的风险,我们是考虑到了,但政府不执行合同,收回油井的风险我们却没有料想到。现在不经商量就将油井接收,我个人的负债就达500多万元,这么多的债务我何时能还清呢?”一名姓韩的投资商沉重地对记者说。

补偿公平吗?

一名投资商告诉记者,一些投资者在北京不断向国务院反映陕北石油开采整顿的情况,希望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6月24日,曾培炎副总理对整顿油井作了这样的批示:对清理整顿小油井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给经县政府认可的小油井投资者以出路,保证其合法权益。

根据批示,陕西制定的基本方案是:2002年底前到期的油井无偿收回,对未到期油井全部有偿收回,补偿的油井产量以2002年1—9月产量为基数,年生产期按300天计算,考虑到自然递减和其它不可顷见的因素,扣除15%以下递减和风险奉,原油价格以近三年交售炼油厂平均介格计算。而投资商对补偿不满的是,补偿的际准是按去年的产量补,而今年的产量噌加了,还是按去年的标准补。何况,石曲开采是一项长线投资,初期的低收益并不具有代表性。对于补偿能否把投资商的实际损失补回,靖边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贾浩飞认为,这个问题他难以回答,只是执行上面的政策。

投资者的怀疑

相对于油井收回引起投资者的不满,历时三年多整顿的陕北石油企业,最终要重组到哪家公司呢?

对于重组的具体设想,张怀宇指出,陕北石油企业首先要实行省内重组,基本思路是将联营单位的油井先收回到各县的钻采公司,然而按《公司法》组合延长矿、延安炼油、榆林炼油和15个县钻采公司的资本,重组到有资质的延长石油公司,钻采公司是它的二级法人,最后对省内石油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一个集团。

但将联营单位的油井收回到钻采公司的举措,一些投资者表现出怀疑:一个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又亏损的县钻采公司,有什么能力接管竞争能力比他强的私营公司打出的油井?

一个投资商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打一口1000多米深的井,私营公司需要20天,成本控制在80至90万元,而国有的公司需要几个月,它的成本要达到100至120万元,私营公司采一吨油的成本在200多元,而国有的公司却要达到500至600元。

私营公司拉一吨煤到油井,成本只需要120元,而国有的公司拉一吨煤到油井的成本是160元至180元。私营公司油井上的一个螺丝坏了,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换掉,可国有公司坏了几天也没有人管。私营公司买一吨柴油需要420元,可国有公司支付的却是每吨580元。

正是通过招商引资,陕北的定边、吴旗、靖边、安寨等采油县的政府走过了原始积累,摆脱了过去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困境。当财政收入从过去的几百万上升到几个亿时,当私人投资者为当地培养了石油这个产业时,当投资者的油井要被收回时,政府是否想到要与这些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投资者坐下来公平、合理地谈判?如果没有他们自担风险,自筹资金打油井,今天当地政府有油井可收吗?财政收入能增长得这样快吗?

如何保护他们的权利

看一种权利行使是否合理,要看他行使权利的正当与否和给社会带来的利益。私营企业到陕北开采石油,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批准,并签订了开采合同。他们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自己筹集开采资金,独立承担风险。他们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带来了税收、就业、城市建设以及其他公共利益的实现,私营企业到陕北开采石油,使社会利益也得到了最大化实现。

从行使权利的成本来看,让私营公司到荒山开采石油,也是一种最低成本对权利的行使,因为这里的石油分布很分散,不像大庆油田那样能集中大规模地开采。而以股东形式组成的私营公司,能以小额资本进入,并根据风险来确定投资规模,因此,这种石油开采权利适合私营企业行使。

而事实已证明,私营企业在参与陕北石油的开采中,竞争力明显超过了国有的县钻采公司,这说明私营企业为陕北的石油资源,找到了一种最有效、最具竞争力的开采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适合国有企业开采的资源,让私营企业开采,有可能使资源最大化产生价值,这难道不是以低的成本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手段吗?

尽管法规与政策的变化,使没有资质的私营公司失去了开采权,但他们与当地县政府签订的石油开采合同,是在法规变化之前。即使政策发生了变化,但这不意味着私营企业的财产权不能得到最大化的保护,他们仍有权利要求政府承担政策变化后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必定是对私人财产权充分保护的国家。南

猜你喜欢
投资商县政府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红色记忆:国家博物馆藏“衡水县政府印”
鸡泽县人大常委会 对县政府组成部门开展监督工作评议
我的大陕北
反腐败高压下政府、投资商和官员三方博弈关系研究
党建地图·陕北
县政府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条件探析
一律作废
新投资商加入自行车产业集团,欲进军电动自行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