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生
许多本来很寻常的现象,只因为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看,以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便似乎成了不可思议的事。现年38岁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因当街卖肉,被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严格意义上讲,有几个“陆步轩”在中国是算不了什么的,但事件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是不少的。北大生当街卖肉
陆步轩,陕西长安县鸣犊镇高寨村人,自幼丧母,家境贫寒。姐弟4人与务农的父亲相依为命。1985年,陆步轩以长安县文科状元考人北大中文系。1989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只有300职工、经营状况不好的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后借调县计委写材料,但因借调,各种福利待遇都没有。后来计委办企业,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企业,办过有色纸厂、饲料厂、化工厂,都因没有资金,厂子难以为继。陆步轩开始自己组建了一个装修公司,渐渐地翻了身。最辉煌的时期他手下有100多人,然而,一次贸然投资让他一下子栽了进去,此后“再没有翻过身”。
事业上的失意也让他的生活遭遇到打击,妻子离开了她。2000年,迫于生计,陆步轩和现在的妻子租房子开起了肉店,取名“眼镜肉店”,因诚信不欺,保证质量,为邻里称道。如今以“缚鸡之力”日售五头已不在话下,被戏称“屠夫状元”。
随着年龄增长,过去的理想被现实生活负担所代替。几年来,陆步轩也曾试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早在1997年,他到西安一家报社应聘,但因月薪300元无法养家糊口,也就作罢。2002年,他通过熟人提供的信息,到长安区一家中学去联系工作,并为此写了篇上万字的文章送了过去,但之后就没了回音。他说,自己还是喜欢研究语言文学,适合做编辑词典的工作,但求职无门。
“陆步轩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已有多家单位表达了愿给陆步轩提供就业机会的意向,有20多家单位还派人亲自到长安寻访陆步轩。从穷困潦倒到“聘者如云”,陆步轩似乎看到了希望。可谓“柳暗花明”!
“陆步轩事件”说明什么
实际上,“陆步轩事件”涉及到人才问题的很多方面,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事件的本身,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
反思一:构建科学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为全国各地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脚踏实地地做好人才的基础工作,构建科学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
分析“陆步轩事件”,他从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企业,后来也曾办过企业,搞过装修,现在以卖肉为生。这些工作与他所学的专业都离得比较远。陆步轩的“转业”是不是人才浪费?是不是西部人才机制的问题?在没有做深入研究以前,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这样的价值判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喊“人才缺乏”,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最缺的就是人才。调查数字显示,东部地区平均每100人拥有科技人员18名,西部只有2名;东部乡镇领导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西部不足20%。即使是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每年“招募”数千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支援包括陕西省在内的西部地区建设。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花那么大的力气去培养大学生,“陆步轩们”却在干着与他们的知识不相称的工作,特别是“陆步轩事件”发生在西部长安,这本身就需要我们反思。一方面呼吁人才匮乏,一方面本地人才却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花很大气力引进人才,一方面却使人才用非所学。如果不改变人才使用的大环境,如果不是真正用求贤若渴的心情去关心人才的成长和使用,相信还会出现“陆步轩事件”。
反思二:建立健全人才的社会服务体系,真正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陆步轩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配”、“借调”等典型计划经济时代行为的产物。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人才制度而言,政府不再是恩赐地分配工作,而是应该建立健全人才的社会服务体系,创建一个人才发展的平台。
人才的社会救助机制不能仅靠媒体效应,它需要的是程序化、理智化的救助,应该以社区为单位,对社区内所有居民的就业状况、个人学历以及所长有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最近媒体还报道了一位博士回家相妻教子的事。37岁的计算机博士刘同波,是一家著名的计算机公司的技术部经理,他的妻子经营一家玻璃工艺品公司,生意甚是红火,其经营的玻璃制品已经打人欧洲市场。由于孩子降生,先后请两个保姆都不得力,在无人照看小孩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妻子蒸蒸日上的事业,刘博士毅然辞职回家“相妻教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博士的举动也暴露了社会人才服务体系的漏洞。怎样建立起“人才社会救助机制”,建立畅通的人才信息反馈系统,真正为人才服务,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是各级各部门不容忽视的。
反思三:重新界定人才标准,真正转变人才的就业观念。
“陆步轩事件”之所以会引起社会反应,主要是由巨大反差引起的。陆步轩是以当地状元的身份考进北大的,而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因此陆步轩的卖肉行为很快就激起很多读者怀才不遇的共鸣。无独有偶,日前新闻报道说:某地“舞女当了法官”,言外之意当过舞女的人就应一辈子下贱;浙江一位女厅长沦为贪污犯,强调的是“她初中毕业,过去是卖面条的”,卖过面条竟被视为不光彩历史。和“陆步轩事件”相似,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国人对职业与成才过程的认识表面化、简单化,对人才标准的划定还停留在文凭崇拜上。
文凭不是“金书铁券”,套用丘吉尔那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文凭,也没有永恒的地位,只有永恒的价值。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是今天人才标准的核心理念。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对陆步轩个人遭遇的感叹上,则有可能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会产生负面影响。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一次性就业签约率为50%。就业情况为什么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想找工作环境、薪金等条件比较好的而又专业对口的单位。所以,只有重新界定人才标准,转变人才的就业观念,才能使大家的眼光更开阔一点,期望值放低一点,把毕业就业与终身职业选择分开来,真正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反思四:注重人才的职业生涯设计,真正提升人才自我能力。
在“陆步轩事件”中,完全把责任推给人才制度和用人机制是不对的。毕竟陆步轩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重要还在于他个人能力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说个人推销、自我包装、自我定位、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一个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14年来始终偏离自己的专业,自我封闭,死守长安。借调机关,却主动要求去跟随领导办企业;一事无成后又“自己组建装修公司”,终因学非所用,“一下子栽了进去”;到一家报社应聘,干得好不会亚于操刀卖肉,最后却“因三百元工资无法养家糊口也便作罢”而没有坚持下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告别了统包统配,就业和职业选择成为了人才的个人行为。职业的流动是一种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桩风险的买卖。一个人尽管不能决定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但多一分对自己的了解,未来就多了一分胜算。作为个体的人才需要的是努力提升自我,拓宽知识、创造机遇、调整心态、运筹人生,而不能完全等所谓伯乐发现自己这种撞大运的事情发生。
严格意义上讲,北大生当街卖肉该与不该的争论并不重要。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不用说有些例外,而有例外正因为公例。”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这是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观念,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兴趣,挖掘人的潜能,振奋人的精神,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最合适的位置获得自由、舒畅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