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调味品市场,已成为国际资本相中的行业,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后3年~5年内调味品行业将大洗牌。
达能在去年宣布将上海知名的“海鸥”酱油的生产权和销售权全部并入自己旗下的淘大食品公司。扩充后的上海淘大食品有限公司,纯天然酿造酱油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0万吨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纯酿造酱油生产企业。日本最大的调味品企业龟甲万株式会社和台湾统一企业公司合资成立了昆山统万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计规模为年产15000吨。昆山统万公司将以上海市场为中心辐射华东市场,并逐步向全国市场拓展。“老蔡”酱油收归“达能”;雀巢入主豪吉,又收购太太乐;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亨氏收购广州美味源……外资巨头落户的节奏逐步加快。
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国内调味品行业的强势品牌还未形成。国内调味品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国际资本开始发力收网。在全国2000多家酱油生产企业中,几乎没有一个强势品牌。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消费者认为最好的调味品品牌中,没有一个品牌提及率在10%以上。我国最大的酱油酿造生产厂家——珍极集团市场占有率才只有1%,因为全国半数以上的地区都有其自己的地方品牌。
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增长每年都在20%以上,酱油市场增长则在10%以上,我国“十五”期间调味品市场总产值将达到300亿元,而目前调味品市场总值才100多亿元,还有较大的市场上行空间。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高档调味品正逐步向品牌集中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企业间的资产重组、优胜劣汰,形成几个产量达数十万吨、生产中高档产品且行销全国的大企业,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乳制业将面临重洗牌
——竞争引燃价格战
2003年,国内乳业分水岭浮出水面,那就是,大资本、大品牌、大比拼的战略格局已悄然形成。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牛奶人均消费仅7.6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则是100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奶的需求将会急速增长,从7.6公斤到100公斤,其增长空间可想而知。2001年,我国牛奶总产量达1000万吨,其中液态奶制品产量达900万吨。有分析预测,中国液态奶年增长率可达30%。
据了解,现如今我国有1500多家乳品企业,但真正能称得上全国性品牌的并不多,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资金实力不足、生产管理落后等弱点。随着伊利、蒙牛、光明乳业三强拓展全国市场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的地域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再加上一些资本大鳄的进入,乳业必将面临着重洗牌。
光明、蒙牛、伊利,虽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品牌,但也不是没有压力。尤其是如何守住2002年的既得阵地,打好保卫战,并在2003年有所作为,这是它们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而独霸一方的区域品牌不仅要面对国内主力乳业品牌的压力,同时还必须面对乳业新丁们的挑战。
然而,立足乳品市场不仅只在资金、渠道、品牌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奶源基地。
“僧多粥少”的现实将加剧乳制行业竞争,竞争的结果将会推动资源战向价格战演变,这也就是今年乳业市场竞争的最大特点。
唯一出路重塑品牌
——国产灯具出口优势受到挑战
目前,国际照明灯具产品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地区,而美国历来是最大的一个市场,同时也是中国灯具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美国商业报刊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美国灯具及相关产品的销售总额约为86亿美元,在1971年至1997年的27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7%,2002年,市场需求达到107亿美元,几乎是欧洲灯具市场销售额的3倍,日本灯具市场销售额的5倍。
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打入美国灯具市场,到80年代,其灯具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已达到50%左右。另一方面,大量美国本土的制造商为增加竞争力,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海外加工的战略。
大陆灯具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从10%增加到50%,且继续保持上升势头,预计2003年可望达到62%,中国大陆出口美国的灯具总值将达到1990年的15倍,年出口总额可望达到16亿美元;而台湾灯具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中的占有率则从原来的53%下降至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美国的灯具产品市场的规模也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3倍。然而,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中国货币的坚挺和周边地区货币的贬值,中国灯具出口所赖以生存的低价位将逐步失去其优势,而灯具生产商、美国进口商亦会将目标向其他的廉价劳动力市场转移。
令人堪忧的是,由于缺乏品牌优势,中国的灯具出口产品很大部分为家用消费品,主要是在美国的大型超市及大量饭店的灯具柜上出售。
在历年来的国际灯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产品品牌之间的明显差异。中国灯具产品大多以定牌加工或来样翻版为主,灯具出口仍处于低价位、高密度加工为主的状态,而少有形成自身的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整工业体系。这种出口结构在未来的市场挑战中必将面临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