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2003-04-29 00:44:03吴献举
新闻爱好者 2003年2期
关键词:事物深度受众

吴献举

发散思维的特性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法。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特质,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发散思维要求思维者在思维时,既要进行空间的拓展也要进行时间的延伸。所谓空间拓展,即对思维对象进行多要素、多结构、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所谓时间的延伸,则指对思维对象进行时间上的二维思考,即一方面面向过去,回溯引起现实结果的多种原因;另一方面面向未来,探测对象发展趋势的种种可能性。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性:

一、思维的流通性。指思维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众多反应的能力,体现在思维能够举一反三,沿着同一方向发散开去,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

二、思维的变通性。指思维者思路开阔,善于随机应变,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引导创造走向成功。变通性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方面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能使记者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思想、新观念。

三、思维的独特性。指以前未有的角度去认识新事物,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独特性不仅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而且是发散思维的本质。

深度报道离不开发散思维

深度报道是指对题材重大、内涵深邃的新闻事实以翔实的材料、解惑的分析进行深层次报道的一种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他应把主要精力放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说明来龙去脉,阐明本质意义,预估事件影响,提示发展趋势。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深度报道写作中运用分散思维极为重要。

一、发散思维可以推动记者多视角地观察事物,使深度报道具有思辩性。任何事物的属性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受众的需要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深度报道的笔触应伸向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具有的典型意义和社会价值。记者在采写中自觉运用发散思维,就可以对事物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

二、发散思维可以推动记者多侧面地反映事物,使深度报道具有立体性。深度报道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报道都一律归结到非好即坏两种典型,报道方式僵化。深度报道要求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既反映事物的"正象",但又不是把"正象"与"反象"简单地缝合,而是注重反映事物"正象"与"反象"相互交织、有机综合的立体形象。记者在采写中运用发散思维,就可以对事物进行多侧面的反映,如《中国青年报》的《历史变革中的沉思--夏任凡的沉浮给人的思考》一文记者就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将一个青年改革者沉浮兴衰的命运推到众人的面前,一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两极观,着力展现主人公的方方面面,让读者仿佛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三、发散思维可以推动记者多层次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深度报道具有深刻性。深刻性是深度报道的本质,报道不深刻就不能称为深度报道。这里的"深刻性"指报道所反映的社会主题的重大和思想的启迪意义,它是深度报道的魅力所在。但是,生活中本质的东西往往深藏在复杂的表象背后,让人难以把握,有时甚至为假象所迷惑。因此,记者在采写中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记者从表层一直追踪到事物的深层,层层剖析,逐步展现事物发展和因果网络,从而揭示其本质。

发散思维的运用方式

一、连续式。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持续性报道,注重事件的同一性和内容的连续性。这种方式的深度报道常常追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追溯以往事实的轨迹,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及问题的本质。它是在对事情结果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伴随事件的进程和人们对事件认识的深化,层层深入地展开报道,因而它特别能激起受众的关心,吸引受众参与,并在一起探索和反思。

二、系列式。指对典型的新闻人物、事件、现象、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运用不同体裁报道。它不是单纯地去追踪和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用深邃的眼光,深入剖析事物,在反映现实上具有较强的透视力。

三、组合式。指在同一主题下集合几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来源的稿件,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使主体在集纳与组合中升华的报道方式。如《南方周末》关于2000年北方大旱的报道就是组合式报道的典范。总标题是《2000:北方大旱》,然后在1-8版分别发表了9名记者从各地采写的报道:

《河南:罕见的大旱》;《山东威海:断水危机悄悄逼近》;《苏北:洪泽湖已无法通航》;《干旱,从胶东半岛到黄河沿岸》;《鄂西北:干旱与贫困同行》;《旱灾不仅仅因为缺水》。这样就把我国北方干旱的严重情形展现在我们面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书目:《新闻心理学》,虞达文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猜你喜欢
事物深度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深度观察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