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长寿原因新论

2003-04-29 00:44陈德富
寻根 2003年3期
关键词:人口数量语言文字长寿

陈德富

汉字是表词文字体系中的幸运儿,在世界上的几中古老的表词汉字体系大都已经死亡的惨淡背景下,汉字却一枝独秀,其奥妙何在呢?

苏联文字学家伊斯特林曾经从汉语特点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过回答。他认为,汉字长寿是基于汉字适应汉语特点的原因:一是汉语的词根孤立性的语法结构,二是汉语的通过单音节词组合的方式进行的构词法,三是汉语存在大量读音相近的词素,四是中国存在着极不相同的地区方言。

近几年,人们又总结了汉字所独有的许多长处,当然也是其长寿的原因。

而当代文字学家张玉金先生则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认为这有以下原因:首先,汉字是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联系的桥梁;其次,中国文化具有不寻常的抗排挤能力;再次,中国文化有着突出的延续性、保守性。另外还有政治上国家政权统一对共同交际手段——汉字的长久需要,经济上中国以农业立国的传统缺乏对更简易文字——拼音文字的需要。

这些无疑都是真知灼见,不过这一问题还有探讨的余地,汉字长寿的原因,应该远不止这些。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从语言文字使用主体的自然情况看,汉民族人口众多,使用汉语汉字的人口数量长期以来高居世界首位。以汉朝为例,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户数1223.3万余户,口数5959.4万余人。这个人口数量,当时的全欧洲也未能达到,更不用说某一个国家了。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北宋全境有户2000余万户,人口已达1亿!而到了清末,中国人口更高达4亿之巨!

庸置疑,某种语言文字使用的人口数量实际就是这种语言文字的生存土壤,人口数量有多大,这种语言文字土壤就有多大;当某种语言文字使用者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标准时,这种语言文字也就获得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至关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想想看,这样的一个人口数量的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它的生命力会是怎样的!

反之,如果使用汉字的人口很少,很难想象,汉字会存在下去。

再看看周围非汉字文化的国家、民族的人口数量,从古到今,哪一个能同中国抗衡?没有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一种语言文字想取代另一种语言文字那是十分困难的。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史上曾一度入主中原,建立了大元朝,把汉人列为第三等人加以统治,并推行蒙语蒙文,长达89年(1279—1368年),但却终因蒙古人口数量太少而未能撼动汉语汉字的地位,汉字照样一统天下,并且留下来的蒙古人竟然被汉化而采用汉语汉字了。而大清王朝,则是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满族八旗子弟经略汉地、一统华夏,但是同样由于人口数量太少,区区几百万人布于亿万汉众之中,无异于溪流入江海,满语满文不但未能取代汉语汉字(当然满族人不同于蒙古人,他们是自愿接受汉语汉字和汉文化的),相反,它已经接近消失了。这就是人口数量优势的结果。

其次,从汉语汉字的生存空间看,再一向疆域辽阔,同时又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汉字至迟在 殷商时代已经比较成熟,这有甲骨文为证。而殷商时代的疆域就已经很辽阔:殷商武丁以后的疆界西至太行山,北至易水,南抵江淮,东至海,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东北达辽宁。凡统治所及,汉字必随之而入。

汉武帝时期,其帝国疆界空前辽阔:东抵日本海、黄海、东海及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这样,汉字的生存空间就更加广阔了。

以后的隋唐宋元明清诸王朝,中国版图一直都十分辽阔,各帝国王朝(南宋除外)大部分时

期的疆域面积都超过了今天的中国。不但如此,各王朝都十分注重借助推广汉字来加强其统治,这使得汉字的地位日益巩固提高,传播和影响都非常广泛。其间,元朝统治者主观上虽曾一度轻视中原汉文化,但是由于统治上的客观需要,还是不得不依靠汉文化加强其统治,汉字仍然能大行其道,而它的疆域又是空前绝后的辽阔,这就使得汉字得以在空前广泛的范围内生根发芽了。

正是疆域的辽阔,我们才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大好局面:几千年来,在世界的东方,汉字的花朵处处开放!与此相关联,汉字在如此广泛的地域范围内生根发芽,即使哪个异族存心想消灭汉字,又如何做得到!当年侵华的军国主义的日本企图在东北地区以日语日文取代汉语汉字尚且不能如愿,更何况全中国的范围!

另一方面,汉字的生存空间同时又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特征。从地理形势看,中国的东面,南面都是大海,西南为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相连,西北为浩瀚的戈壁荒漠和绵延的阿尔泰山脉,北部为蒙古高原,东北则为外兴安岭。这样的地理环境,其相对封闭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这就使得外部力量的直接介入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比较强大的以拼音文字为主的欧洲力量的介入更是难上加难,从而使其内部自成系统,汉语汉字语言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大大增强,汉字也就相当安全。这一点足令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古埃及人艳羡。古埃及文字就是由于古埃及(与欧洲紧密相连)被马其顿和古罗马所征服以及随之而来的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传播而逐渐消亡的。

再次,从汉语汉字使用主体的民族地位来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世界强势民族,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强国、经济强国、政治强国、军事强国等的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前。这也使得汉字富有生命力。

据史料记载,汉唐时代的中国在科技文化的许多领域都大大领先于欧洲和世界,大体领先七八百年,有些领域甚至领先上千年;到了明代,中国依然还能领先世界二三百年;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也就是近代,中国才被欧美赶上并超越。

作为一个强势民族,它的许多东西都会是十分宝贵的,特别是它的强势文化往往成为他国的榜样,许多东西都会成为他国异族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汉字在历史上就荣幸地获得可这样的礼遇。比如在唐代,日本人不但认真学习汉语汉字,而且借用汉字创造了日文;以后朝鲜人又做了同样的事情——借用汉字创造了朝鲜文,越南语言也受到了汉语汉字的影响,周围其他国家学习使用汉语汉字的也大有人在,清朝时期甚至远在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土人也有学习汉语汉字的。如此等等,使得汉字竟能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融入他国语言中存在发展下去。

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另一个事实:在近现代,中国是相当落后的,汉字为什么也未大受影响?这有以下理由,一是中国沦为落后民族的时间并不太长,不过一百多年;二是近现代中国从来没有被欧美日列强完全征服和完全占领过,而在1949年后中国人民则完全站立起来;三是各列强未曾也无法大规模的实行试图灭亡汉语汉字的反动政策和措施(日本的东北政策除外);当然还有中国人民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的热爱本民族语言的感情等等。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汉字在清末民初还是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的,当时的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汉字也担着一份很大的责任。因此,很多人大批特批汉字,甚至包括创造汉字的祖先,并且主张及早地废除文字。如傅斯年、钱玄同就毫不客气的痛骂汉字。由此可见,落后民族的文字是真有消灭的危险的。

又次,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汉字长寿的原因。

汉字自殷商使用至今,至少已逾三千载,这其间用汉字记录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规模之巨,在全世界无与伦比。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字基本都浓缩在这浩瀚的汉字典籍里。这里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任何民族都能从中发掘出他所需要的珍宝,而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因为古代文化乃是我们今天民族文化的历史起点和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传统营养。实际上,它也是整个东方文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源泉;同时它对于世界的意义也同样十分重大。仅仅看一看已经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吧,他们的民族文化里有多么浓重的古代中华文化的色彩;人们常常称道的明朝《永乐大典》、清朝《四库全书》等等,实际也不过是汉字典籍全豹一斑。

汉字典籍实在是一大无尽的文化宝藏,如果消灭汉字,那么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文化宝藏便被丢掉了。

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历史上的汉字典籍已经成为一大文化宝藏,而且更表现在现实的汉字文化已经成为华夏大地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而掌握并使用汉字则成为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一种客观的现实必然要求。这种客观情形在今天不是减弱,而是日益加强了。远古时代,在中国汉字的学习和掌握乃是一种特权,一直垄断在士大夫之族和有钱人的手里,普及程度是相当低的,汉字对普通下层百姓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今天却大大不同不了,汉字早已普及,不但人们依靠汉字媒介进行的交流日益频繁而密切,而且书面汉字信息铺天盖地,形成汪洋大海,成为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信息资源;同时由于汉字的无处不在和须臾不可或缺,汉字文化已经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环境,包容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汉字当然也就超越了人们主观愿望的好恶,而成为一种必然的存在——还要长寿下去。

上述四点无疑是汉字长寿的重要原因,影响深远。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也值得一提:第一,中国周边民族语言的不对等性。在世界东方,汉字是最早出现的文字,当它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周边的绝大多数民族竟还没有文字;而后来创造出的文字,也大都借鉴汉字而成,其先进性、成熟性、影响力均无法与汉字相比,对于它们而言,汉字简直是个巨无霸!

第二,中华民族重乡土、重家园的观念。这种观念常常形成聚族而居的村镇或更的啊的居民单位,这种居民单位相对封闭而稳定,不易被外部力量打破,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语言圈子,十分有利于语言文字的保存和流传。这样即使有异族大规模侵入中国,汉语汉字也能在这些语言圈子里保留。

第三,汉人的民族自豪感、优越感、中心地位感。这种感觉使得汉人瞧不起周边国家和民族,比如称他们为“蛮”“夷”等等,当然也轻视他们的文化。对于自己的一切,汉人则十分看重,特别是文字,汉人已经把它神圣化了。在这样的心态之下,汉人怎么可能接受异族别样的文字呢?当然是字的汉字最好。

第四,强烈的大一统意识、重历史继承的传统和主观条件与国家长期统一、高度稳固且历史悠久的客观条件结合,也大大保障了汉字的长寿。

总之,汉字长寿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深层的,也有浅层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语言文字本身的,也有使用主体的;有文化层面的,也有空间地域层面的;有人口数量的,也有民族关系的,等等。而我们对于这一切的探讨,将有助于汉语汉字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人口数量语言文字长寿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阅读使人更长寿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长寿还是短命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笑能长寿,哭亦延年
2020年前俄人口数量将增至1.475亿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老龄人口数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