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获奖的九个要素

2003-04-29 00:44易军魁
新闻爱好者 2003年4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热门话题断流

易军魁

如何写出好新闻?如何使自己的新闻获奖?笔者根据多年的新闻实践及对自己所获奖作品的分析,发现新闻作品获奖有以下九个方面的要素:

一、主题重大。新闻作品是时代变迁的忠实反映。一个时期国内外、省内外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要事,都是新闻记者特别关注的对象,围绕这些重大新闻点进行的新闻报道多数获得新闻大奖。新闻作品要以敏锐的嗅觉和全局眼光,真实记录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现阶段,重大的新闻主题往往是围绕全国全党工作的大局,反映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与深远影响,反映市场经济形势下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现实意义。在黄河小浪底截流的报道中,通讯《为锁大河奋战急》(1997年10月16日《河南日报》),生动地记述了小浪底截流前夕的动人场面。作品以最新的时间段、朴实的文字,全景式地将截流前夕气势恢弘的施工现场和水利建设者们的时代风采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建好和管好这样一个复杂的跨世纪工程的主题思想,大长民族志气,因而获得了当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获得全国省市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二、热门话题。所谓热门话题,就是广大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广大群众议论最多的问题。抓"热门话题",不能简单地甚至单纯地追求"轰动效应",只批评、暴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或者把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当做"热门话题"来抓,这显然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热门话题"应从给人解疑、为人引路出发,对"热点"作正确的反映或科学的引导。如1997~2000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4年下滑,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记者抓住全省上下关注的这一热门话题,写成通讯《农民的"钱袋子"不容乐观》(2000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获得了当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在这篇报道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查原因找对策,引导人们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以短取胜。新世纪新形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大大增强。据调查,读者每天用于读报的时间平均不到半小时。据有关方面的问卷调查表明:愿意看500字短文的读者占90%,面对4000字长文,只有百分之几的人问津。因此,报纸上的新闻只有短,读者才喜欢看、才有时间看。短是新闻写作的一条规律,获奖新闻中,有部分作品是以短为条件之一而赢得了读者青睐和评委好评的。消息《现场"审稿"记》(1990年5月20日《河南法制报》),获得河南省首届现场短新闻二等奖。短短600多字,就把西平县检察院检察长狠抓吃喝风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生动感人,令人信服难忘。

四、时效性强。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刊出的时间距离愈近,则新闻价值就愈大,反之则愈小。因此,在国外新闻界,"昨日"已成为不详之词,记者均忌讳用之。即"今日",亦嫌其笼统,多使用今早、今午、今晚、方才等字,甚至几时几分都交代得十分详细。时效快,是新闻获奖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消息《昨日16时:小浪底开始截流》(1997年10月27日《河南日报》)获得当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不仅题材重大,记录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报道中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标题上"昨日16时"十分突出抢眼,导语中又点出"10月26日下午4时",结尾处使用了"截至27日零时记者发稿为止"。这些十分强烈的时间概念,正是新闻"新"之要点,因此能够引起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

五、以小见大。在获奖作品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作者精选了内涵丰富的角度,灵活地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从细微之处见精神,察人之未察,独取一侧,又大处着眼、全局在胸而取胜的。如通讯《我省重点水利工程困境日甚出路何在》(1998年4月24日《河南日报》)获得了当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并同时获得全国省市区党报好新闻三等奖。它在开头写到:"站在陆浑水库大坝上,面对这座集防洪、灌溉、发电、供水于一体的我省大型水利工程的壮观景色,我们禁不住想起,就在一天前,与此相距10多公里的灌区总干渠上出现的那场令人震惊的灾情:4月2日凌晨,陆浑灌区总干渠伊川县酒后乡段决堤,致使酒后村177间房屋倒塌,造成危房148间,冲淤麦田百余亩,死亡大小牲畜16头……"记者在历数陆浑病症之后,笔锋一转,"事实上,'陆浑'只是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面临困境的缩影"。随后自然过渡到人民胜利渠、薄山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带病运行的问题,客观地分析了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旧病新伤"及病根所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向人们发出警告:河南省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病情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

六、融入真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位多次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工作的同志告诉笔者,据他的感受,大多数获奖新闻是以情而受到评委们的好感的。

七、信息量大。处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社会各界对新闻信息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就获奖新闻来说,信息量都是比较高的。例如《黄河断流敲响警钟》(1997年7月28日《河南日报》)获得当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同时获得全国省市区党报好新闻三等奖。新闻背景资料的穿插运用,告诉更多的知识和历史事实:诗人吟诵黄河的诗句、治黄专家对断流的定义、黄河断流的历史背景、黄河断流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解决断流的思路、对策。信息量很大,读后就把黄河断流这样一个关乎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解释得十分清楚,可作为资料收藏。

八、新颖别致。获奖的新闻作品,无论在反映问题和内容上,以及构思、角度上,都以其"新"取胜,令人过目难忘。如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宛城区一批农业企业崭露头角》(1997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就不同一般。它在全省新闻报道中第一次提出了"农业企业"这个词:"农业企业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一支新军,其中的'龙头企业'更是眼下我们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从而可以看出这篇新闻体现出的重要价值。此外,这篇新闻的"换一个说法"的导语也别具一格:"南阳市宛城区工商局的同志现在感到,自己单位的牌子上的'工商'二字间,似乎应再加一个'农'字了。这是因为,截至11月中旬,该区农业生产领域中已有430家经营者陆续前来注册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这样的"新",自然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

九、选材巧妙。获奖作品取胜的"诀窍"之一就在于选材巧妙、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消息《宛城区推行农业经营"倒算法"》(1999年12月8日《河南日报》)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三等奖,作者采访时收集了大量资料,但在运用上却筛选其中一个例子:"说起今年的收成,南阳市宛城区万心庄农民袁明俊格外高兴:他春种的2.5亩'景黄宝'礼品西瓜和夏种的2亩'黑五寸'人参胡萝卜,都抢在旺季前上市,净赚1万多元,比过去增收一倍。"进而指出:"其实,这些农产品选啥品种、何时上市、怎样管理,都早已用农业经营'倒算法'算好。"这些既突出了主题,又个性鲜明,读后令人难忘。

以上九点,就具体到一篇获奖作品来说,可能具备其中两三点,也可能具备四五点,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但总的情况应该是,具备的取胜点越多,其获奖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获奖的等级也就越高。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热门话题断流
热门话题 一季报惊喜不多
全世界超过一半河流每年断流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农民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文化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997年黄河断流出现了哪些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