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惟有太后

2003-04-29 00:44刘建平
领导文萃 2003年6期
关键词:恭亲王军机处洋务

张 立 刘建平

慈禧喜欢乱局,不愿意看到朝中某派独大,这就不难解释她为何对洋务运动态度摇摆。而如果她始终支持洋务运动,也许能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而软弱的"洋务亲王"奕訢在这个女人面前总是一败再败,1883年就成了他执政的最后一年。朝中失去制衡,以太后独尊。

朝变的前夕

1883年11月28日,北京霜冷冰封,御史吴峋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冷冷地递上了一封震动朝廷的奏章。

这奏章矛头直指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整个军机处。御史吴峋的这封奏章,显得很孟浪,军机处是清朝的全国政务总汇机关,而恭亲王奕訢自1861年来-直主持朝政,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封奏章相当于提起"内阁不信任案"。

但看来吴峋此奏大有来头。第二天,垂头丧气的奕訢率诸军机大臣面见慈禧太后,要求辞职。慈禧一口回绝,说法很好听:正是时势紧张的时候,你怎么忍心辞职呢?

事实上,奕訢这一年都觉得自己灰头土脸。半年前,他就被慈禧批准病休,这病有一半是被气的。朝廷当时发生了一起腐败大案,云南向户部报销多年军费时,用公款向户部主事龙继栋等人行贿,牵连到军机处王文韶的头上,慈禧震怒,调刑部尚书张之万,会同理藩院尚书麟书成立了专案组,共同审理。主持朝政的奕訢觉得自己被打了-巴掌。

奕訢病休,军机处的清流派李鸿藻就开始扩大他的影响力。时至1884年1月9日,慈禧又传令,总理衙门的外交大事,不必向奕訢再请示,改由李鸿章直接定夺,随后,又命醇亲王统筹对法军事行动,这让病中的奕訢,更感到自己已经显得多余。

慈禧的网是慢慢地收紧的。5个月后,盛昱的奏折弹劾张佩纶、李鸿藻,涉及了奕訢,据说,慈禧马上召见盛昱,说这些重臣都这个样子,教我们如何是好?并流着泪说,"然非动不可"。

随后,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布奕訢等所有军机处大臣全部免职,结束了奕訢24年百官之首的地位,朝廷上下地动山摇。这一幕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甲申朝变"。

太后的心思

1883年前后慈禧常在养心殿里批阅臣子呈上来的奏折,然后在东暖阁召见朝中的大臣们。

这年她已经48岁了,从一个满族官僚家庭来到宫廷,她在做本不该她做的事情,费尽本不该她费的心。这些年朝廷遇到从来未曾遇到的糟糕局面,内乱外患,平息了南方太平军的动乱,平定了西北边塞叛乱,却抵不住洋人屡次轻易地从海防进入。这创伤在1860年圆明园的-把大火中永久地烙在了帝国的身上。

这年,由她亲手指定的皇帝刚刚13岁,她有足够的理由继续"垂帘听政"。她从臣子们为她编写的《治平宝鉴》中将历代帝王之术细加领会,并用这些经验来驾驭朝中的那些王公大臣。

20多年前,这个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却极端聪慧的女人,跟随咸丰耳闻目睹宫廷中的电闪雷鸣。身处宫廷,极少能不陷其中。22年前咸丰病死于避暑山庄,祸起宫闱之时,时年26岁的慈禧拉拢皇弟恭亲王,一举将权力夺回,如愿登上权力巅峰,而奕訢也成了外廷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被委以议政王、军机大臣,集内政外交大权于-身。

连年来,恭亲王已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妇人在权术上的天赋。18年前,慈禧便用一份别字连篇的朱谕责他"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决意革去他的一切差使,朝中哗然,许多大臣上书求情,慈禧方顺水推舟恢复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职务,未有多久,慈禧又以奕訢"谢恩召见,伏地痛哭,深自引咎,颇知悔改"为理由,让他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但"议政王"的帽子从此掀去。

18年前的奕訢三十出头,风华正茂,却在慈禧恩威并施的权术之下,只有招架之功;而1883年的奕訢已经50岁了,锐气磨尽,他的抱负只能留在记忆里。

软弱的恭亲王

自从1861年与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扶助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奕訢就踌躇满志展开了一系列改革,这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出自奕訢的构想,它取代此前的理藩院,开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外交。

从派遣第一个驻外公使,到进口第-批洋枪、建立第一个兵工厂,在奕訢的背后支持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大吏,创办企业、引入设备、创建海军,"洋务运动"一时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公允地说,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支持,以"自强"、"求富"为宗旨的洋务运动进展不会那么顺。但洋务派也很快就意识到,对慈禧的寄望,可不能太大。

作为皇族中的开明人物,奕訢无疑是当时改革的中流砥柱,但郭嵩焘早在1869年,就看到了这位王爷的另一面,这位清王朝首位驻外公使感慨:"总理衙门人才猥下。"

曾国藩与心腹密谈时,他这样评价:"恭王人很聪明,但为人不够持重,只怕始终难以站稳脚……"

大臣翁同訢爱好写日记,他留下了这么-个关于奕訢的故事:中法之战军情紧急,醇王恭王却在一次朝见时,訢訢嗦嗦地谈为慈禧做大寿的准备工作,连慈禧都有点不耐烦,说"尽心就好了",翁同訢见状大为感慨:皇家子弟、国家重臣,没想到见识如此短浅。

恭亲王变成这般模样,事实上跟慈禧有关。这位曾实现过"同治中兴"的干臣,支持洋务,颇具人望,但他也饱受慈禧的折腾,4次被撤职,逐出军机处,又4次起用,《清史稿》中说他"自屡遭挫折后,任事大不如初",锐气销磨殆尽,自我压抑,变成慈禧面前一个唯唯诺诺的人。

太后好"乱局"以制衡

慈禧其实是喜欢乱局的,只有各种势力互相角力,她这个老佛爷才能左右逢源:洋务派的声音嘹亮时,她支持办同文馆、派幼童出国留学、建江南造船厂,直到后来的清末新政,假如沿着这条改革之路走下去,历史中的慈禧,或许将成就一世英名,中国近代的命运,更将因此改写。

但害怕洋务势力膨胀的慈禧,这时殚精竭虑想的却是"制衡"之术,以反对洋务、维护祖制为旗帜的清流,在她的鼓励下蓬勃而兴,以至于"四谏"、"四大金刚"、"十朋"天下闻名。这些清流们弹劾高官、针砭腐败,让人为之击节赞赏,但为慈禧所用,钳制洋务、沦入党争,却又不免扼腕叹息。

1883年是清流意气风发的时候,反战的声音终于被压制得悄无声息,却也因此给清流引来灭顶之灾:慈禧看到他们-呼百应的力量,决定抑制并瓦解这股政治势力,她于是派清流"四谏"之一的张佩纶负责福建军务,可怜张佩纶一介书生,只会纸上谈兵,福建海军在马尾一战全军覆没,张也从此身败名裂。

另外一个被派去打仗的书生,是清流陈宝琛,执意刁难他的慈禧,找了个理由,将他连降五级。

站在1883年的门槛上,跳起摸高的洋务派,碰到了天花板。而站在紫禁之巅的慈禧,冷冷地看着她下的这局棋。

慈禧毕竟是个好虚荣的人。她这年正在描绘"万寿山"的工程蓝图。修一个规模宏大的园子,是她的宏愿,10多年来,她一次次地提出来,一次次被阻止,臣子们老说什么财政太紧张,钱要用在刀刃上,现在扳倒了奕訢,还有谁能阻挡?

中法战争硝烟刚散,三海工程鸣锣开工,颐和园次第兴建,国家财政因此捉襟见肘,户部无奈,决定停购洋枪船炮,挪用海军经费补贴工程款,李鸿章敢怒不敢言。

这时候,不知道有几个人听到了郭嵩焘"改革政体"的呼声,有几个人预见了甲午海战的冲天烈焰。

猜你喜欢
恭亲王军机处洋务
“福倒了”与“福到了”
咸丰和恭亲王:好兄弟相爱相杀
从“一匣两谕”中试析咸丰与恭王的关系变化
从金陵制造局看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COURT CONFIDENTIAL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从动机和效果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军机处二百年》
《洋务自强》
论国人自办报刊兴起及其洋务舆论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