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毅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年轻父母平常哪怕节衣素食,都要攒钱给孩子买一些补品来吃(可能孩子并不需要)。他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孩子健康,二是让孩子聪明。这种动机都是好的,可结果却不一定都好。
●珍品未必是补品
一般来说,凡是营养素含量丰富,比例恰当的食物就有补益作用。但在许多人心中,认为只有价格昂贵、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食物才算是补品,如人参、鹿茸、燕窝、鱼翅、冬虫夏草等。然而这些补品对小儿来说,却未必是真正的“补品”。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并且要使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恰当,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暂时先别说一些伪劣产品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就一些正宗的产品而言,对小儿也未必真有滋补作用。
譬如燕窝,它是由金丝燕口吐的胶质所做成的窝。其中蛋白质含量很高,约55%~60%,另有30%是碳水化合物,同时还含有一些钙、磷、铁等矿物质。从中医角度来看,燕窝具有补肺养阴的作用,可治虚弱无力、潮热、盗汗、咳嗽、多痰、咯血等症。但从营养成分分析,燕窝的蛋白质中缺少色氨酸,而色氨酸是人们自身无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之一,所以燕窝的营养价值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高。但由于金丝燕常常是将窝筑在悬崖峭壁上,采摘十分艰辛,来源异常困难,因此燕窝不失为一种珍品。但称不上是好的营养品,更谈不上是上等补品。
鱼翅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达到83%以上,但也缺少色氨酸,因此,从营养角度分析,它也是一种不完全蛋白质。至于银耳、蜂蜜、桂圆等食物,主要成分都是碳水化合物,更加缺少孩子生长发育最需要的蛋白质,所以其“补益”作用十分可疑。
●进补是因为缺少
何谓“补”?从道理上讲,补充缺少的东西才算是“补”。衣服破了不得不缀块补丁,这就是补,进补也如此。只有当人体缺少某种营养素时,服用这些营养素才称得上是“补”。如补米糠含维生素B1,治脚气病;补维生素C治坏血病;补维生素A 治夜盲症;多吃海带补碘可治甲状腺肿等。但如果体内并不缺少这些营养素而硬要多吃一些,一般往往不容易吸收,即使吸收了,也不见得有好处,正如在新衣服上添一块补丁,反而不好看了,这就是所谓的适得其反。
譬如人参,吃得过多会出现胸闷、纳差、鼻衄、齿龈出血,有时还会出现兴奋、激动、失眠等不良反应。
现已证实,市售的人参蜂皇浆等营养口服液,因其中含有性激素类的物质,孩子吃多了后会加快孩子的性发育,表现为女孩乳房肿大,男孩阴茎、睾丸增大。几年前由于服用鸡胚宝宝素而造成儿童性早熟的事件,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
又如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A,能治疗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夜盲症和皮肤角化过度,而且对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很有好处;但吃得过多也会中毒,出现头痛、呕吐、口角糜烂、四肢疼痛等中毒症状。
前一阶段感冒流行,不少家长听说维生素C能提高儿童免疫力,因此每天给孩子吃1000毫克的维生素C(正常小儿每天的推荐量为40~80毫克)。由于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是一个主动的需要耗能过程,随着摄入剂量的增大,人体对维C的吸收率逐渐降低,未吸收的维生素C则可能引起以下不良方面:一是可刺激消化道,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二是当血中浓度超过1.4毫克/100毫升时,多余部分都将从小便中排出而无法贮留;三是可使人体对维生素C产生依赖性,一旦摄入量降低到正常水平时,这些人便可出现缺乏的症状。譬如二次大战期间,列宁格勒被围困时,经常吃维生素C者,纷纷患上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其死亡率明显高于平时不吃维生素C的人。
●该补的还需要补
从理论上说,如果能遵照平衡膳食的原则,合理调配食物,一般不需要在膳食的基础上再增加什么“补品”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到食物供应、饮食习惯、加工烹调、劳动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真正做到合理膳食,因此经常会发生某些营养素的轻度缺乏,其症状十分模糊,但确实影响到人体健康,即处于所谓“亚健康”状态。
目前市场上产品很多,为谨慎起见,我们应该选择一些知名厂家的产品,他们工艺比较先进,能充分保证产品的质量。还有一些制剂,如小施尔康滴剂,能使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均匀地混在一起,既可以直接滴入口中,也可以加在牛奶或果汁中服用,剂量准确,比例均衡,口感良好,服用方便,确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营养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