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

2003-04-29 00:44:03张廷武
北方经济 2003年6期
关键词:荞麦杂粮产业化

张廷武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小杂粮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小杂粮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大力推进小杂粮的产业化,使小杂粮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大产业。

一、资源与特点

所谓小杂粮,是相对于大宗粮食作物而言,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地域分布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小宗粮豆。内蒙古是我国小杂粮集中产区,小杂粮资源十分丰富。其显著特点有三:

一是面积大。内蒙古的小杂粮面积并不小。全区总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731.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3.6万公顷。小杂粮是仅次于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的主栽作物。2000年小杂粮种植面积为102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3.4%,仍大大高于全国小杂粮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左右和华北、西北邻近省区15%左右的水平。其中,种植面积排在全区前列的主要有:荞麦占全国第一位,最高年份达23.3万公顷,八十年代保持在15万公顷左右,现在回升到18.8万公顷;莜麦占全国第一位,最高年份达66.3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保持在40万公顷左右;糜黍占全国第一位,最高年份达68.8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保持在30万公顷左右;高粱占全国第二位,最高年份达38.6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保持在15万公顷左右;谷子占全国第三位,最高年份达80多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稳定在40万公顷左右,近些年来仍保持在20万公顷左右;绿豆、小豆、豇豆等小杂豆保持在全国前三位,八十年代为20万公顷左右,近些年来增加到30多万公顷。

二是分布广。小杂粮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全区各地均有种植。荞麦主要产区在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包头、赤峰市和通辽市。如遇春旱严重时,旱田不能播种或播种后缺苗,大多都补种,改种荞麦,种植面积比正常年份成倍增加。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号称“莜面大王”的“武川(县)莜面”闻名全国,赤峰市的北部地区也有种植。糜黍是古代是“五谷”之首,种植面积最大的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约占全区种植面积的30%左右,其次是巴彦淖尔盟、包头市、赤峰市和通辽市。糜黍生育期短,耐瘠薄,也是很好的晚田备荒作物,春旱严重年份播种面积即大幅增加。谷子主要产区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约占全区种植面积70%左右,“酸菜小米饭”是东北地区老百姓的主食之一。高粱在全区各地都可种植,主要产区在毗邻东北的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绿豆、小豆、豇豆等杂豆类作物,在内蒙古东西部都可种植,主要分布在温热条件较好的丘陵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通辽市南部的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和库伦旗,赤峰市中南部的松山区、翁牛特旗、敖汉旗和宁城县,乌兰察布盟南部的凉城县及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县、和林县、赛罕区一带。这些地区杂豆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

三是品种多。小杂粮的突出特点是“杂”,即种类、品种繁多。全国二十多种小杂粮除少数南方的品种外,内蒙古几乎都有种植。主要有荞麦、莜麦、谷子、高粱、糜子、黍子、绿豆、小豆、豇豆、豌豆、蚕豆、黑豆、扁豆(当地也通称杂豆)等十多种,每种又有几十个品种,保存的品种资源达几百种。荞麦品种资源为全区第一位,有280多个,经过多年的选育,白花荞麦、大粒荞麦等品种,粒大、皮薄、整齐、出粉率高、适口性好、被大面积推广种植。莜麦有几十个品种。其中“乌燕1号”、2号,“内燕1号”、2号、3号、4号,“蒙燕7312”及内蒙古农科院与山西、河北联合选育的“华北1号”、2号等优良品种,抗逆、早熟、高产、优质,分别适宜瘠薄旱地、肥水滩川等不同条件下推广种植。糜黍保存有粳性、糯性品种资源960多个,其中“内糜1号”2号、3号、4号、5号,“大红糜”、“大白糜”、“二红糜”、“二黄糜”、“内黍一点红”、“内黍2号”、3号、“大黄黍”、“大白黍”等品种,均有大面积推广种植,是炒米、捞饭、酸饭、粘糕等多地方风味食品的优良杂粮品种。谷子品种资源有968个,经过多年的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选育出“内谷1号”、2号、3号、4号,“昭谷1号”、2号、3号,“赤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哲谷10号”、“伊谷1号”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赤峰市农科院所发现了谷子不育材料,开展了谷子“三系杂交”育种,并通过了国家鉴定验收,实现了谷子杂交育种的新突破。高粱品种主要有红、白、黄、褐四种类型以杂交品种为主,主栽品种有十多个,如“内杂”、“赤杂”、“哲杂”等杂交品种,在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除人食和饲用外,是酿酒的上好原料,优质名酒“宁城老窖”、“蒙古王”、“河套老窖”均以高粱为主要原料。

二、潜力与优势

内蒙古小杂粮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中,小杂粮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有大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大产业。其主要潜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种植面积分析:由于传统的“数量型农业”观念的误导,加之小杂粮开发利用的滞后,内蒙古小杂粮的种植面积明显呈减少的趋势。2000年全区小杂粮播种面积102万公顷,比最高年份的251.8万公顷减少了59.5%。播种面积减少最多的谷子,由85.3万公顷下降到16.4万公顷,减少了77.4%,糜黍由68.8万公顷下降到12.8万公顷,减少了81.4%,莜麦由66.3万公顷下降到6.2万公顷,减少了91.1%。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落差,也正是回升发展的巨大潜力。内蒙古土地面积辽阔,无需开垦新的耕地,如果小杂粮的种植面积恢复到正常年份的200万公顷左右,即比现在增加一倍,这是完全可能的。

从单位面积产量分析,由于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加之市场需求的拉动,内蒙古小杂粮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大幅度提高。2000年谷子的单位面积产量,由每公顷660公斤提高到近1000公斤,增长了51.5%;高粱由每公顷758公斤提高到2596公斤,增长了2.4倍;糜黍由每公顷412公斤提高到897公斤,增长了12倍;荞麦、莜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平均为每公顷500公斤、400公斤左右。土地条件和种植水平较好的地方,单位面积产量比平均产量高出1倍多。在稳定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为小杂粮的发展开辟了科学、有效的途径。内蒙古的小杂粮生产目前基本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仍有巨大空间。

内蒙古小杂粮生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成为一大优势产业。主要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如前所述,内蒙古的小杂粮分布范围广,种植面积大,种类、品种多,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发展小杂粮生产的重要条件。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是生产优势。内蒙古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发展小杂粮生产。内蒙古地处著名的蒙古高原东西部及其周沿地带,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丘陵约占37.3%,平原滩川只占8.5%。由于这样的自然条件所决定,除西部的河套平原和东部与松辽平原接壤的地区外,大部分丘陵山区不适宜大宗粮食作物而适宜小杂粮的种植。生产条件的显著特点是:(一)干旱少雨,但降雨集中,而且雨热同期,适宜小杂粮生长发育。(二)无霜期短,光热充沛。(三)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小杂粮的养分积累。(四)地域辽阔,且气候差异大,适宜多种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小杂粮种植。(五)土壤比较瘠薄,但结构松软,通透性好,又无污染,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养分分解和作物根系发育,生物能量转化机能旺盛,可生产出纯粹的绿色天然产品。所有这些,都为小杂粮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三是品种优势。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必然造就产品的优良品种。内蒙古的小杂粮素以品质优良而著称。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内蒙古优越的光热条件,促进了作物的生物理化作用,小杂粮所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不仅高于大宗粮食作物,而且高于内地同类小杂粮。而且,内蒙古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水、土、肥、气极少污染,生产的小杂粮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绿色产品。如武川(县)莜面(莜麦)、库伦(旗)荞麦、敖汉(旗)高粱、赤峰小米(谷子)、乌兰察布盟的杂豆、巴彦淖尔盟的糜子、鄂尔多斯的黍子,以其优良的品质成为国内外驰名的地域品牌、深受欢迎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家,指名要内蒙古的小杂粮。每年仅出口荞麦就达2—2.2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20%左右,为全国第一位。

四是价格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小杂粮作为营养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其价格也越来越看好。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放开了粮食价格。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粮食供大于求,价格稳中有降,而且经常出现卖粮难问题。而小杂粮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度提高,一般高于大宗粮食1—2倍。如,玉米每公斤0.8—0.9元,而小杂粮的出口价格更可观,荞麦平均每吨价格200—220美元,谷子平均每吨价格220—240美元,均高于国内价格。另外,小杂粮的生产成本比大宗粮食作物低很多。据调查分析,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为35—40%,纯效益只有60%左右,如遇灾年欠产或粮价下跌,扣除成本几乎所剩无几;而小杂粮一般都种植在比较次的土地上,如果在同等土地上,小杂粮的效益不低于甚至高于大宗粮食作物。由于经济效益的拉动,近几年小杂粮生产呈现明显回升趋势。

三、战略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内蒙古的小杂粮种植面积大,但不稳定;种类、品种多,但布局分散;单产高、品质好,但加工滞后;原粮价格高,但附加值低;虽有资源和条件,但尚未形成优势产业。所以内蒙古的小杂粮生产必须改变目前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状况,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把小杂粮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为此,必须抓好龙头、基地、品牌、科技服务等几个环节。

第一,抓龙头。要把小杂粮发展为大产业,首先必须以加工为切入点,发展小杂粮初加工、深加工,把原粮加工为成品、半成品,提高加工增值效益。发展小杂粮加工,一家一户的小作坊不行,必须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内蒙古小杂粮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与小杂粮相配套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把小杂粮的加工列入重点项目,实行重点扶持和专项推进,培育发展一批既有地区特色、又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龙头企业。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多种经营方式,进入农产品加工业;要以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方式,吸引国内企业和个人来内蒙古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扩股、参股、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改造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装备水平,增强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杂粮加工的发展,形成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优化配置的产业化机制,提高小杂粮的经济效益。

第二,建基地。小杂粮产业化必须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第一车间,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取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小杂粮的生产布局,形成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如,通辽市、赤峰南部的荞麦,赤峰市北部的谷子,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的莜麦、杂豆,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市的糜黍等,均可通过合理调整、适当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和批量生产的小杂粮基地,有的可以建成全国的小杂粮生产基地。

第三,连农户。为适应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体制,小杂粮产业化必须以农户为主体,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形成龙头连市场、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中国特色的产业化模式。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依法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向适度经营集中;也可采取股份制经营的形式,使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农民以承包的土地作为股份,形成适度规模的生产基地。要通过与农民签定合同、定单等方式,把农民与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连接起来,合理分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建立利益调节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四,创品牌。小杂粮产业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取向,通过市场配置各项生产要素,以市场流通拉动小杂粮的生产和加工;而要开拓占领市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要打破小杂粮“不入流”、“不上档”的偏见,小杂粮也要打造名优品牌,也可登上大雅之堂。如“武川莜面”、“库伦荞麦”、“赤峰小米”、“敖汉高粱”、“乌盟杂豆”、“伊盟炒米”、“托县粘糕”等,已经有了一定名气,被消费者认可,经过进一步提高完全可以成为优质名牌的绿色保健食品。要以质量创品牌,坚持以“特”为贵,以“优”取胜,实行集约化、标准化、无害化生产,从土、肥、水等生产条件,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特别是小杂粮产品本身的各项质量指标,都要进行化验检测,必须符合国家和国际的安全标准,并通过相应的标准认证。

第五,上科技。小杂粮产业化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小杂粮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要尽快建立以各种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国家、集体、企业、事业和农民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杂粮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要把科技服务放在首位,加强农业适用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要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小杂粮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小杂粮生产、加工的技术档次。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与全国联网的信息传播系统,搞好信息的预测、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引导小杂粮产业化的正确走向,使内蒙古小杂粮打进全国和国际市场。(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政府副主席)

猜你喜欢
荞麦杂粮产业化
红山荞麦看木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9:24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44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保健食品说荞麦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34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细粮VS杂粮
荞麦花开
系统产业化之路
杂粮小镇之歌
陶山(2016年4期)2016-03-01 05: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