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音 杜福增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仅投入12万作战兵力,用21天就"攻下"了号称"斯大林格勒第二"的伊拉克首府巴格达,着实让不少军事专家看走了眼。但其中,有一个人可以坦然地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他就是美国"四朝元老"、惟一任两届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这位"鹰派"老将看来,伊拉克战场是其"拉氏战法"的最佳演练场。人们不禁要问,伊拉克战争真的成就了"拉氏战法"吗?这种战法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文职"老帅"推出新式战法
2001年,年近70岁的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重出江湖,以文职官员的身份再度入主五角大楼担任国防部长要职。上任伊始,这位独断专行的"鹰派"老将立即着手进行军事战略和军队结构的调整,倡导建立一支面向未来的更加轻型但更加灵活、战斗力更强的军队。他多次表示,新型战争需要的不仅是新的作战模式,更需要"新的思维",将来的军队不应该陆军、空军和海军之间界线分明,而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拉姆斯菲尔德提出,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在于三个因素,即空中打击能力、轻装步兵和特种部队。为此,美军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压缩军队特别是陆军的规模,大力发展高技术装备,加大轻型部队和特种部队建设的力度。
为了推行所谓新型战略思维,拉姆斯菲尔德极力主张削弱参联会主席的权力,加强文官对参联会的控制。这使他与有"温和"派之称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意见相左;同时,拉氏的新型战略思维在五角大楼也并非一路畅通,经常与职业军官发生摩擦。但他的行动得到了美国总统布什的支持,取得了主导美国国家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大权。"9·11"事件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再次使五角大楼内的力量对比向拉姆斯菲尔德倾斜。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出动大批特种部队实施机动作战,以空中打击力量对基地组织的训练基地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在极短时间内基本消灭了塔利班武装。拉氏的战争理论第一次得到了实战的验证。
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拉姆斯菲尔德的地位,也使酝酿已久的"拉氏战法"初露锋芒。所谓"拉氏战法",即依托强大的空中优势和信息战实力,利用情报信息、特种部队及地面轻型部队快速出击,以最小的伤亡代价,取得速胜的效果。这一战法的基础是建立在美军先进的军事技术优势基础之上,包括精确火力打击优势和网络中心战能力。美国的《商业周刊》将拉姆斯菲尔德的战争思维称为"拉姆斯菲尔德主义",其实质是数字化战争。
伊战敲定"拉氏战法"
"拉氏战法"在阿富汗战场的成功运用,对鲍威尔等人倡导的以"绝对兵力优势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白宫制订伊拉克战争计划时,几种不同的作战方案送到拉姆斯菲尔德面前,其中两种具有代表性方案吵得火热。有些人建议遵循"阿富汗模式",美国只需要出动几千士兵,协助伊拉克反对派和库尔德游击队发动"起义";美国的将军们则更倾向于发起"第二次海湾战争",用"绝对优势的兵力"给予伊拉克军队以重创。这两种方案分别代表了美军内部两大不同派别。前者属"拉氏战法"派系;后者属"鲍氏战法"派系,鲍威尔在对美国越战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进行反思后,提出美国不应随意在海外军事介入,如真的要干预,就必须有充分和明确的政治目标,并出动绝对优势兵力一举获胜,这就是其著名的"绝对优势兵力"理论,这种理论曾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实战检验。
经过激烈辩论和讨价还价,"拉派"最终放弃了仅靠特种部队作战的理想主义,而"鲍派"则同意让陆军主力与灵活战术相结合。这份折衷方案最终得到了批准。
就在美国加紧海湾兵力部署之际,土耳其不肯借道。无奈之际,五角大楼对战略计划进行了调整,其内容包括放弃全面的常规战斗,确定巴格达为核心目标,丢弃其他城市,直捣黄龙;原定开辟北方战线的第4机步师在战争打响后担负保护南部油井设备的任务,并视战情向巴格达增援;突出使用特种部队和精确的空中打击。上述战略调整减少了战事对人力和武器装备的重置,但明眼人一看就很清楚,这其实是"拉氏战法"的翻版,这种战法与五角大楼曾经坚持的"绝对优势兵力"理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拉氏战法"终于起死回生。
一波三折险地逢生
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在战前已先期进入伊拉克,在伊全境范围内广泛搜集各种情报,并与伊反对派秘密接触,策划"起义"事宜。3月20日,特种部队得到萨达姆正召集高层助手开会这一重要情报,白宫当即决定提前动手,以"斩首"行动拉开伊拉克战争的序幕,向伊拉克军政要员住地发射了45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几枚精确制导炸弹,企图将伊拉克主要领导人"一窝端",置伊军于群龙无首之地。在空袭期间,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利用先进传感器和飞行员频繁交换情报。
"斩首"行动刚一结束,美军便出人意料地发起代号为"震慑"的军事行动。美英联军地面部队兵分数路向伊拉克展开了大举进攻,随后,美英空、海军也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空袭。美军投入伊拉克战争的各种作战飞机有1300多架,直升机近1000架。所有参战的美军战机都具备投放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美军方发言人称,伊拉克战争所使用的精确打击武器为海湾战争的10倍左右。
按照"拉氏战法",美英联军主力置伊南部守军于不顾,长驱直入,直扑伊首都巴格达。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在开战第二天,就从科威特"狂奔"巴格达,创造了日行170公里的开进速度,这等于海湾战争时部队开进速度的3倍。这种机动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攻城掠地,而是依靠空中火力优势直奔要害领域,甚至不顾后勤保障暴露出的危险弱点。即使遇到零星抵抗的伊军也"无心恋战",而是绕过去交由后面的部队解决。战至3月25日,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已前进到距巴格达只有80公里的地方。拉姆斯菲尔德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然而就在这时,伊军的顽强抵抗使美英联军补给线遭遇到始料未及的打击,加之内部误伤事件频发,联军内部顿时怨声四起。美国国内的一些军方人士率先批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制定攻伊战略上一意孤行,无视军方的意见,没有向前方部署足够的兵力。前线指挥的将军们开始指责拉姆斯菲尔德轻敌,补给线拉得太长。十多位美军将领纷纷强调,五角大楼希望能用"小规模轻便部队"打倒萨达姆政权简直如同"儿戏"。3月底,美国共和党一位议员呼吁五角大楼的文职决策层应该认真倾听战地指挥官的建议。看到拉姆斯菲尔德的新战法频频失分,许多美国政界人士开始怀念海湾战争时期的"鲍威尔版"战争方案,各大媒体也纷纷以"'拉氏战法'将让位于'鲍氏战法'"为题大做文章。一时间拉姆斯菲尔德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种种非议和责难,拉姆斯菲尔德一意孤行。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上将提出暂停进攻等待第4步兵师的建议,但遭到了拉姆斯菲尔德的拒绝。第3机步师受命继续向前推进。4月2日,离巴格达只有50公里;3日抵达萨达姆国际机场边缘;4月6日,美军占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萨达姆国际机场,从而使整个战局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紧接着,美军第3机步师先头部队攻入巴格达市中心,伊拉克战争似乎胜利在望。至此,多日来一直备受非议的拉姆斯菲尔德,其处境也在转眼之间峰回路转。拉姆斯菲尔德所受到的种种指责不攻自破。历经挫折的"拉氏战法",终于在伊拉克战场上险地逢生。
"拉氏战法"能否成为制胜秘笈
随着伊拉克战争大规模正规作战的结束,美国媒体开始对拉姆斯菲尔德大肆宣扬,称"拉氏战法"使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大获全胜,而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指挥者---前参谋长联席会主席、现任国务卿鲍威尔将失去对五角大楼的影响力。美国副总统切尼称赞"这是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行动"。美国列克星顿研究所的军事专家丹尼尔·古尔认为,"拉姆斯菲尔德一直以来所主张的军事思想在伊拉克战场上得到了验证。战后的拉姆斯菲尔德将拥有更加巨大的影响力,将更加坚定地推行其军事改革理念。"
的确,在伊战中大出风头的"拉氏战法"将对美军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美军将转变成为一支"既轻又狠"的武装力量,并"完全满足应付21世纪各类挑战的需要"。4月12日的《洛杉矶时报》指出,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其高级助手将于5月中旬准备制订一项为期6年,耗资500亿美元的陆军"瘦身"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到2010年,美军将建成一支使用全新装备、具备快速机动作战能力的新陆军。未来的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仅20吨,比现役的M1A1减轻近50吨,并能携带持续作战一周的全部给养。同时,新陆军能够在96小时内将一个旅的装甲部队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在30天内部署5个师。
可以预见,伊拉克战争将使拉姆斯菲尔德的军事理念继续影响美国的军事战略。同时,美军的改革也将对世界各国的军队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客观地分析,"拉氏战法"并非无懈可击。高技术武器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万能的,一支快速的轻型作战部队也并非是取得胜利的灵丹妙药,特种部队在伊拉克用金钱买来的情报也并不是都有价值。"拉氏战法"在战争初期遇到的挑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另外,无论是阿富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美军都没能达成开战的直接目的,本·拉丹的成功脱逃,萨达姆的生死不明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应该说,在这场充满戏剧性的伊拉克战争中,与其说是"拉氏战法"让美军取得了胜利,倒不如说是伊军太多的"意外"成就了"拉氏战法"。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美军在战场上的顺利推进与伊军出乎意料的无力抵抗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假如伊拉克军队在战争初期能对美军过长的后勤补给线造成致命的威胁,假如伊军能在巴格达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巷战,假如伊军能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之后炸毁桥梁和大坝,"拉氏战法"能否继续创造战无不胜的神话还是一个未知数。"拉氏战法"这种战争理念的"种子"能否"遍地开花"还很难说,声言这一新型作战理念已经经受了真正的考验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许还为时尚早。
(钱占军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