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期“视野论坛”都会给我们编辑们很大的触动,这些触动来自于参与的每一个读者,总是在他们的文字中时刻感受到新鲜的表达、可贵的朝气。近期话题请参看本期第45页刘墉先生的《你不能没有谅解》一文。
四川郑渝川
如今的文学青年面临着二重困境。
其一是外部境遇的困境。在大学低年级时,大学生还可以捧着海子的诗集、怀揣巴尔扎克的小说而忘情于文学。然而一旦临近毕业,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包括校园文学青年在内的大部分大学生们会理性地远离“费力不讨好”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文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见效快的外语和计算机学习上面,更不用说兼职打工带来的更为明显的眼前效益。
著名作家李锐去年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文学的困境由来已久,和我们遭遇好多年了……随着权力、物质、金钱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人的内心生活和精神空间也被日益疏离。”
其二是自我创作中的困境。还是李锐说的,“优秀的诗人和作家自古多是社会的异见者”。那么,在校园内的许多文学青年也就因此得不到外界的承认,大大打击了文学创作的热情,写着写着郁闷堵塞了笔端,苦愤停顿了灵感。
辽宁吕晓静
“文学青年”只是个人在其一生中某个特定时期里所处的一种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会因为不同的历史环境与社会背景而产生不同的形式。
80年代的“文学青年”之所以代表崇尚文化、追求思想,这与60~70年代文化被残酷地摧残、思想被无情地压制是有关系的,这就仿佛野火之后的草场,必将欣欣向荣一样。而90年代的“文学青年”却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土壤,西学东渐后,美式文化伴着美式快餐汹涌而至,将已断层的中国古典文化与新培植的一层薄薄的现代文化的土壤层吞噬、淹没。没了厚重思想内容的“文学青年”除了拿“小芳”意淫外,再也找不着更有文化的发泄方式了。而到了21世纪,网络则使“文学青年”彻底失语,宣扬个性的青年人不再绕弯子地吟风颂月,歌唱“小芳”,他们会在BBS上扔板砖,咒骂一切他们看不顺眼的东西,他们也会写些酸溜溜的小文章,称之为随笔,偶尔发表于“芳草地”这一类报屁股上。但,你决不可因此称他们为“文学青年”否则他们会说“你在骂我”。
今天的“文学青年”已成为一种颓废、弱不禁风,没啥东西却要嚷嚷、抱怨的窝囊废(王朔要对此负责),有哪个热血青年愿意做窝囊废的?而“网虫”、“愤青”实际上则成了“文学青年”在新时期的异化。
因此,我认为,“文学青年”这一名词虽然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它所承载的内容,所表现的外在形式却依然伴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足迹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青春时期的激昂、冲动、单纯又不谙世事甚至自以为是的性格却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的。
兰州动水滑
如今人人不言文的年代,并不意味着“文青”时代的逝去。我就曾经自诩为“文学青年”。我上中学时正值90年代中期,商业大潮把很多作家卷下了海,但是我们当中还有不少人把文学作为至高无上的理想。我们用稚嫩的文字抒写我们的心情、我们对这个新鲜世界的想法。
文学青年致命的弱点是爱幻想、不切实际。文学青年的玄思冥想、追求诗意浪漫的需求进入到其他领域如思想政治领域,有时是一种灾难,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其弊端就显而易见。文人的自由散漫、不羁的个性使他们沉浸在诗酒中,无心管理朝政。他们诗意地栖息着,看不到社会的矛盾和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即使看见,也会把它诗化。这是因为幻想一旦积淀于你的思维习惯中,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你的思维惯性会蒙蔽你的眼睛,让你无视事实。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比起在云端跳舞的文人来说,中国太需要那些把目光投向这个现实世界,贴着地面行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理性的作家和学者了。
在一个崇尚理性的社会,我们不是不要玄思冥想,而是不要无视现实;在一个崇尚专业主义的社会中,我们不是不要文学,而是除了文学,还要专业知识,这样才可以避免文人式的自以为是和不切实际。
烟台姜鲁
“文学青年”思想简单,他们的动机也很单纯。他们热爱文学,甚至有些狂热,也许有些盲目,也许有些傻气,也许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却最终发现白费了力气做了许多无用功,但他们不在乎,文学便是他们虔诚的宗教。他们执著于他们的梦想,他们决不会轻言放弃,哪怕那个神圣的文学梦想会像沙砾中的鲜花一样转瞬间凋零枯萎,但,无论如何,他们依旧固执地热爱固执地播种汗水和梦想。
“单纯的信心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有单纯的心思所以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有梦,有理想,有信心,有单纯的心思,心中的花便不会枯萎。
“花也许会枯萎,但这种花的精神是不烂的。”
龙涛
看看中国的当代作家,无论是贾平凹、路遥,还是陈忠实、二月河,他们无一不是由文学青年蜕变而来。但说实话,蜕变而成功的这些人实在是寥寥。
呵护与培养被社会的纷乱红尘替代,文化的功能随着根基被功利的阴影遮掩,你不能不承认现实与功利对人的诱惑,文学的发展在波折中承受力越来越有限。记得一位名人说过,没有文化滋养的民族是可悲的。我们尽管还远不能算,但文学青年的夭折,也是文化接力棒的丢失,不重视、不培养便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今天的青年人,有知识,但不是文学青年,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青年相比,他们的文字浮躁、生硬,没有时代的激情。他们不是热衷于风花雪月,就是沉浸于自我封闭,没有一个具有真正文人的胸怀气度。一次翻一本青年杂志,满版尽是一些刚愎的柔弱的文字,我看不出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不深刻的东西,简直让人心痛。
不是文学青年的,别装。
是的,你就站出来,说话。
陶桂兰
我自认为是个文学青年,虽然我没有在任何一期报刊上发表过只言片语。今天来谈它,似乎是站在自己的舞台上来看这场演出。我喜欢文字,喜欢用干枯的笔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我能在里面看到自己锋利的轮廓,看到一个个飘逸的灵魂。
我认为文学青年就是喜欢文学的青年,不管他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他们会在用文字搭建的殿堂里忘了世俗的喧嚣,他们会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营造一个世界。喜欢文学,就是喜欢文字中透出的情感,喜欢感悟文字背后深藏着的哲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透彻地看清这个世界,仍然可以在文字的音符中感受生命。
依然记得那一首首装满青涩心灵的小诗,记得曾为了买一本期待已久的杂志把伞扔在风雨中,记得一篇篇美文给我灵魂的洗礼。我想我应该继续做好我的文学青年,不管时代给予怎样的色彩,我们应该让文学之花永开不败。
山东老马
现在是滋生网虫的年代,文学青年已如国宝大熊猫一样稀少了。
无法忘记大学的最后两年,突然有一天产生了写诗的冲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不论是上课、吃饭,还是睡觉,总沉浸在写作的激情中,偶得一佳句,就是在睡梦中也要爬起来,赶快写在纸片上。后来,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一次诗歌比赛,我的一首诗竟得了一等奖,这着实让我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同时更加激发了我写诗的兴趣。在我的潜意识里,成名成家的欲望并不强烈,只是时时被自己的激情激动着,觉得整个人都在燃烧,世界如此美好,如不写点东西,就辜负了这青春年华。现在想起来,当时自己整个就是“文学青年”。随着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头上的棱角慢慢磨平,心中的那份激情也慢慢归于平静,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翻阅着那一本本已褪了色的诗稿,默念着那一行行刻骨铭心的诗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欷虚欠不已啊!到今天,我仍然坚信,文学青年的那一段历史,延长了我感受生命的触角,为我的生命增添了一抹亮色,也成为我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