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回顾28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历程,可以说,读书、教学和研究是我生活的三部曲。
一
谈到读书生活,不能不想到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我是在父革”的最后两年来这里读书的。1975年9月入校,1977年7月21日离校,离校的那天,正是十届三中全会结束。
在那往事如烟的岁月,我读过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姚雪垠的李自……抄写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断,刻印过辭海》中的文学部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用了6个月的时间,废寝忘食地通读了蚝泽东选集》一至四卷,1977年4月15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学校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我又通读完了第五卷。拿出大半年的时间来认真通读低泽东选集》一至五卷,是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的自觉行为,在似懂非懂的阅读中提高了理论修养。
在运河师范的两年,最重要的是母校培养了我积极进取的精神,虽然还是一个“文化饥荒”的年代,但老师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冰消雪融的春天即将来临,总是千方百计地培养我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精神。
1977年金秋,我被分配到江苏省赣榆县土城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在3年半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从老教师那里借来中国文学史》、唐诗三百首》、现代汉语》、估代汉语》等,还坚持听高中英语课,跟收音机自学日语。这一期间,在校园一片杨树林里,沐浴着从古城墙头露出的晨曦,我背诵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和文言散文。我几乎把所有的星期天和节假日都用在了学习上。我知道,一个需要文化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源头活水”,他的语文教学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
1981年春天,我告别了土城中学,来到徐州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时代给了我再学习的机会,我曾兴奋得热泪盈眶。为了将来的事业,我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整日里埋头读书,有时欣然忘食,有时通宵达且。我第一次听到了父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全新的概念。
与生命对话:我的确像是来到了浩瀚的大海边,不辨涯溴。又像高尔基所说的: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我在文学理论的宝库里寻找着批评的武器,我在古代、现当代的文学殿堂里用心灵和作家交流,我潜心地体会古今汉语的发展规律,我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金秋季節,我被分配到省重点中学赣榆县中学担任高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正当我设计着自己的教学实践蓝图时,1983年夏,组织上又同意我参加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脱产进修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被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录取。
在南京学习的两年,清晨同宿舍的同学还在酣睡时,我就悄悄起床到教室读书了;深夜归来,同学们多已进入梦乡:中午我也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总是一个人在教室里潜心读书,做笔记。寒暑假,同学们都回去和家人团圆,我总是用大部分时间泡在南京图书馆。1985年7月,我毕业了。当我把本班所有的同学送走后,我一个人又在南京图书馆整整坐了两个月的呤板凳……
与生命对话:我并不是一个“忘情”、“忘我”的人,我只想抓住机遇”,为了明天的事业造就自己。
二
积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我事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自1986年始,我在总结前一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教法和一些现代教法的优点,根据我校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高中语文自学、引导、练习、总结”四课型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实验报告于1990年参加全国中语会举办的论文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后又被《江苏教育学院学报》4991年第4期)全文发表。
尤其是在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的第三轮实验,我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引读、引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力求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步发展。该课题被列为江苏省叽五”教育科研规划,被全国中语会课题实验研究中心列为全国重点研究课题;1999年7月,第三轮实验报告荣获全国中语会主办的首届语通杯”全国语文教研大赛一等奖。
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系统整体,在这个系统整体中,有着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有着人的动机、需要。因此,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秦璐在回忆课堂学习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学习之所以轻松活泼,是因为李老师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也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将学语文当成一种乐趣。李老师清晰而又幽默的话语常常引发同学们会心的微笑。我们在笑声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记得有一堂课,李老师讲的是契诃夫的变色龙》。在讲到正文时,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很大的坐标系。当时同学们很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李老师将课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当做纵坐标,将时间作为横坐标,在坐标轴上画起抛物线来。更绝的是,李老师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在高低起伏的抛物线的最高点和最低落点各画上一个圆圆的脑袋,并添上简单但生动的表情。同学们兴奋得很,随着李老师一起画起来。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篇小说情节,甚至是它的段落层次。”
这些教学细节我早已忘记了,但学生在几年以后回忆时还历历在目,这是因为课堂上教学情境的设置,情感氛围的营造,给了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1999年9月,我在高中从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语言与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一中学语文引读、引写教学实验”,以期通过语言训练,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求得学生精神上的和谐。高二9)班学生在回顾这一段语文学习时,多有自豪之情。我想引用学生杨泗平的一段话:李老师教会了我大胆。我写作文时不再有太多顾忌,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再感到有什么束缚我的手脚。我写童话,写小说,写散文,写生活,写自然。笔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纤细而绵长,我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笔讴歌生命。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忙碌但充实的校园生活,美丽的自然,复杂的社会,任我取材。我敢编爱情故事,写纯真的友情,我敢写我与一个男孩间洁白无瑕的故事,我不怕背上不是好女孩的罪名,因为有李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与生命对话:在教学中改革,在教学中探索,需要教师付出精力,付出汗水,付出心智。当你敢于在烟波浩渺之处飞舟时,那髂霞长天”的景致你就会领略到。
1999年4月,我去江西庐山上课,途经“滕王阁”时,写了一首《登滕王阁》诗:
斗牛辉映第一楼,王勃奇序传千秋。
雕梁丹柱镌翰墨,山云树影映碧流。
九檐分出承丽日,两水合抱翔江鸥。
俯看烟波浩渺处,落霞长天又飞舟。
诗的最后两句,就表达了我教改之路上探幽揽胜的喜悦心情。我感到,我们进入了一个语文教学发展的全新的时代。
三
我在工作之余,喜欢研究古代文学。曾巩在我国文学史上乃至文化史上是一位有多方面贡献和影响的历史人物,但“五四”以来学术界却很少有人对其认真研究。
1991年暑假,我为了继续搜集曾巩研究资料,到连云港市图书馆查阅四库全书,每天往返80公里。因天气炎热,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午有3个半小时不上班。我求知心切,就和馆内工作人员商量,能不能把我锁在书库内读书,工作人员不同意。我反复说明路途遥远,时间太宝贵,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馆长被我恳切的要求感动了,同意我在图书馆五楼玻璃棚下走廊内阅读。每天上午11点半我先下楼吃饭,中午闭馆时,我被锁在五楼走廊内。借书一本,置一桌一椅,放一壶一杯,加一潜心研读之人,我亦自诩为六一居士”。五楼上为玻璃棚顶,四壁为书库,密不透风,天气奇热,我大汗淋漓,又自嘲为“翰林(汗淋)学士”,这样,我一天可静读9个半小时。
与生命对话:现在回想起来,在图书馆读书时的孤独,那是一种处境,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考验。认识了孤独,驾驭了孤独,才能在被动中求得主动和自由。
我历时十二载,废寝忘食,六易其稿。至1996年,先后完成了45万字的《曾巩研究资料汇编》、30万字的《曾巩年谱》和30万字的《曾巩诗文选注》3部书稿。前两部书稿,已经由中华书局和苏州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我还在仪学遗产》、晤文导报》等报刊上发表了20余篇古典文学方面的论文。
读书,奠定了我事业发展的基础;教学,在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质:研究,使自己具备了学术眼光,工作和学习伴随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