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生俊
我为求学时能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感到欣慰。也許是因为自己当了15年小学教师的缘故吧,去年回老家过春节时,非常想见见我的启蒙老师——王自玉。于是,我特意去给他拜了年。王老师与我同村,所以自小就很熟识。王老师不是那种特别伟大而又学识渊博的人,他的一生极其平凡。王老师只,上过完小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毕业吧),但他又做了小学教师。我刚上学那会儿,正好是他教我们班的课,他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
王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体育及其他课程。当时的教室远不像如今的教室这样宽敞、明亮,而是一间只能遮风挡雨的土坯房子。室内用土坯砌了几排低矮的土台做桌子,再把土坯垒起来当凳子。教室没有玻璃窗户,不大的四个方框用旧报纸糊着,中间还贴了一个“x”字。王老师虽然有一个木凳子,但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因此每天从早到晚都和我们呆在一起。因为他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所以他很珍惜自己的工作,从来不为任何原因耽误我们的功课。
王老师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那时候,我们总觉得他非常有知识。他会讲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凡是有教育意义的大小故事,他都抓住时机讲给我们听。而每个故事的过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会练出硬功夫来的。正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动人而又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故事,才使得我们经常在课间围着王老师,听他讲故事。
王老师不仅故事讲得好,还会吹拉弹唱、书法绘画等,什么二胡、弦子、笛子,到了他的手里就变成美妙动听的乐曲了。他常拉着二胡为我们这小小的合唱队伴奏。他有时候还独自吹一曲笛子,笛声悠扬婉转,令听者如痴如醉。王老师还教会了我们许多歌曲,如学习雷锋好榜样》、路边有颗螺丝钉》等。在我的脑海中,现记得最多、最欣赏的歌曲,还是数王老师教的那些歌曲。王老师的毛笔字写得也很漂亮,由于村子里能写毛笔字的人很少,所以每到过新年时,家家户户都拿着红纸去王老师家,请他写对联。王老师也从不拿架子,似乎秀才为村里人无偿写春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们没有校园,也没有正规的体育器材,就连一个篮球都没有,更没有体育场。但王老师能够把我们乡村孩子平时玩的各种游戏,经过收集、整理后,巧妙地充实到体育课中,如丢手绢、踢毽子、跳绳、老鹰捉小鸡等。我们的体育课上得热闹且又充满了趣味。很多时候,都是王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比如,大家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他肯定当“老鹰”了。这样,体育课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培养了我们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那时候,纸张和笔墨都很缺,虽然一支铅笔只要3分钱,一个练习本是8分钱,但对于当时经济十分落后的地区来说,一般家庭对这些要求都是很难满足的。我们将每个练习本的正面、反面都写满了字,甚至小字写过了再写大字,就这样节约着用纸,也得不到满足。为了让我们能记住学过的字词,王老师常常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他在黑板上教完生字之后,然后再让我们在教室门外的路面上,每人画出一小块地方练习写字。就这样,我们把小木棍和电池芯当笔,地面当纸,学会了许多字和词。
在王老师的教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年级时的一次期末考试。那次考试他没有让我们在教室里写答卷,而是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让我们把全村所有人的名字写出来,大到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小到刚刚出生的婴儿。为了完成这一特殊答卷,我们只好挨家挨户地去寻访。当我们把全村500多口人的名字都写出来的时候,大家不仅认识了许多人,而且还学会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在朦胧的感悟中,我们看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西部农村文化和物质的落后状况。同时,在学会与人交往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升入三年级以后,我们来到了正规的学校,王老师不再教我们课了。但每年麦假,他还认真地带领我们全生产队的中小学生为生产队拔麦子,他总能组织学生尽心尽力地为集体做些好事。1976年,我们家搬迁到了景泰灌区,他也搬迁来了,又做了我们的小学校长。我考入师范学校后,和他见面的机会少多了。有一次,我在一个乡村医院里见到了他。他正在输液,得的是肺炎,但精神还好,人依然如先前那般清瘦矍铄。在交谈中得知,他在最后一次民办教师转正时被转为公办教师。
1999年,王老师退休时,依然是一个没有职称的小学校长。他虽然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但他没有一点抱怨和遗憾。正因为他的这一优秀品质,让周围的人总是对他很敬重。作为他的学生,我在敬重他人品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教育教学思想,而且二十多年来一直未曾忘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