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臻
x
小云今年25岁,最近发现左侧乳房长了个肿块,不时疼痛,尤其在月经前后更甚。小云担心患了乳腺癌,忙前来找肿瘤科大夫诊治。
类似小云的情况,大夫在专科门诊常常遇到,乳腺肿块伴有疼痛,尤其月经前后疼痛更明显者,往往是一种称为“乳腺囊性增生症”的良性疾病作祟。既为良性,自然无需怕,适当诊治便能消除症状。
不可忽视的倒是另一种情况:无痛性乳房肿块。大夫曾询问过不少晚期乳腺癌患者为什么延误治疗?回答几乎一样:“乳腺里的疙瘩,不痛谁去理它?”因为不痛,令患者丧失警惕,却不曾想到,这种无痛性肿块,才是万恶的癌魔。如果用“咬人的狗不叫”这句俗语来形容乳腺癌的特点,倒是更恰当不过了。
近年的资料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倾向。美国有一个统计数字更惊人,每10个妇女中,在其一生中将有1人患上乳腺癌。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居妇女恶性肿瘤首位。根据上海、天津一些大城市发病率的调查统计,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为83/10万人,80年代平均每年23/10万人,90年代每年则上升为37/10万人。我国乳腺癌患者最小是17岁的未婚女子,最大是82岁的耄耋老妇,年龄段最集中的是40~60岁。易患人群因素有:月经初潮早于12岁之前;绝经晚于50岁之后;初产年龄大于35岁以上;没结婚或产后无哺乳;母系有乳腺癌病史等。
乳腺癌早期阶段没有太多的症状,致使许多病人延误了治疗时间。因此,早期检查早期发现就更为重要。女性除了定期到医院检查之外,自我检查是一个重要手段。取平卧位,四指并齐平触摸揉,仔细查找有无肿块;乳头是否糜烂;皮肤有无下陷,有无“酒窝”和“橘皮外观”,这些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都很有价值。
国内外的许多论文中都深刻地揭示了乳腺癌与地理位置、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关系。西方多数发达国家之所以比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3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饮食习惯。女子长期进食动物脂肪、高动物蛋白、高热量饮食容易罹患乳腺癌。究其原因,是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医学研究证实,脂肪中有一类物质叫胆固醇,它会转变成人体内的激素,可促使乳癌细胞形成。据统计,乳腺癌病人的淋巴结遭癌细胞侵犯者,肥胖者比非肥胖者多;术后存活5年者,肥胖者为56%,非肥胖者高达80%以上。专家建议,应多食含脂肪低或缺乏饱和脂肪酸的干豆类及五谷杂粮,特别提倡每日喝一杯酸牛奶,以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增加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从而降低乳癌发生率。
为降低乳癌发病率,专家还不赞成刻意追求“大乳房文化”,部分女性为了胸部的曲线美而做隆乳手术,其实异物在体内总是一个危险信号。平时胸罩穿戴要得当,否则也容易患乳癌。胸罩过紧过厚,透气不良,均会影响乳房淋巴液的正常循环,不能及时清除有害物质,久而久之,易使乳腺正常细胞发生病变。另外,夜间也戴胸罩的妇女比在白天戴胸罩的妇女患病率高21倍。
大夫最后告诫小云:患了乳腺增生不要紧张,因为增生并不等于癌前期,但也不能麻痹,如果乳房有囊性增生,有肿块,有节结,就可能会发展成乳癌,因此乳腺疾病应尽早诊治。
(编辑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