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富强
大学应届毕业生文阳,这天走进心理咨询室。他在离毕业还有半年多时出现了莫名其妙的烦躁,每天吃不香睡不好,身体日见消瘦。原来他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举棋不定。
文阳希望心理医生能在择业方面给他提供一些帮助。心理医生先给他介绍了就业的基本知识和原则,特别是介绍了有关择业的几个基本要素:对职业的评价、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在三者当中,最基本的是职业能力,因为不管你多么看中和多么感兴趣某种工作,但你没有能力去做好这份工作也是枉然。医生还指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要综合考虑,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三者不可偏废其一。
根据国内外职业研究专家的归纳,社会上的职业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第一,操作型。如果你的手脚灵活,善于摆弄小物品,你可以选择维修工、操作员之类的职业。
第二,研究型。如果你乐于独处,善于借助符号和概念来进行思考,你可以选择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艺术型。如果你喜欢表现自我,心理反应敏感、情感世界丰富,你可以选择美术、音乐、表演等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工作。
第四,慷慨型。如果你处处与人为善,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助,并以此为乐,你可以选择医疗护理、慈善、家庭服务、旅游等方面的工作。
第五,舌辩型。如果你思想敏捷、能言善辩,你可以从事律师、推销、主持节目等工作。
第六,创业型。如果你敢于冒险,有信心、乐观自信而又务实肯干,可以考虑从事经营经济实体。
第七,执行型。如果你生性顺从、谨慎,喜欢有规划和条理的工作,你可以选择财会、统计、文秘等常规性的工作。
在介绍了一些择业的基础常识之后,心理医生拿出一份《求职意向调查表》让文阳填写。通过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发现他选择职业比较看中的依次是:“专业对口并符合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事的专业受到别人的尊重”;而对于“留在城市还是回到老家”和“收入高低”,并不十分看中。由此,文阳对自己的择业意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确定了择业的具体目标:①留校当老师;②到企业从事管理工作;③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
接着,心理医生又让文阳做了《职业兴趣测验量表》,测查的结果显示:他的职业兴趣属于ICR型的,也就是“调研”、“常规”和“现实”的混合类型,适合与“物品”打交道,从事调研和常规性的工作。经过医生的解释和分析,文阳对测查的结果表示认同,并把上次确定的求职意向调整为:①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②到企业从事管理工作;③留校当老师。
后来学校组织留校考试,文阳来找心理医生商量是否前去参加。医生告诉文阳,心理咨询只是提供一些了解自身能力和兴趣倾向的帮助,不会在实际选择上“越俎代疱”,请他自己慎重地考虑并做出决定。
在医生的建议下,文阳又做了《职业能力综合测试》。测试的结果显示:他个性偏于内向,组织能力较差,语言能力也不强,不适合当老师和去公司做行政工作。最后,文阳决定重点联系去科研单位。
文阳最后选择了一所中央驻津的科研单位。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文阳在面试后,被该研究所优先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