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天才

2002-04-29 00:44
现代妇女 2002年2期
关键词:威特卡尔讲故事

阿 紫

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

英国的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在非洲海岸遇上大风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人都葬身海底,只有司各特夫妇带着儿子爬上海岛。这是一个无人荒岛,岛上满是热带丛林。疾病蔓延,司各特夫妇很快就患病而死,只留下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被一群大猩猩收养。小司各特跟上大猩猩学会了灵巧地攀爬跳跃,学会了在树枝间荡来荡去,总之,学会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大猩猩”。二十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荒岛抛锚,人们终于发现了小司各特,并把他带回英国。这事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自然也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力求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以便他能够重归人类社会。他们花费了十年功夫,小司各特终于学会了穿衣服,学会了用双腿直立行走,虽然他还是更喜欢爬行。但是,他始终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腥腥那样吼叫。

这样典型的事例在人类还出现过几起,比如若干年前的印度“狼孩”。他们全都遭遇了小司各特的结局,而且年龄越长,越不可再教育。

原因在哪里呢?卡尔·威特提出了著名的“儿童潜能递减法则”。他认为,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将来就可能成为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成人。但是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非常得法,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最多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早,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多;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而且,有些能力,如不及时教育、开发,甚至将永远消失。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主张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这是不无道理的(参看本文后附《儿在娘胎“秘闻”多》)。而卡尔·威特坚定地认为,0至3岁,是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时期。3岁以前的婴儿,具有神奇的模式识别能力。他认识母亲,不是进行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而是经过反复观察,把母亲的整个面孔作为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婴儿学习语言,也不用经过语法训练和句式结构分析,而是在不厌其烦的人云亦云中走向成功。所以,我们不妨把3岁以前的教育称为“硬灌”时期。这时要“灌”的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这一时期的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确确实实是奠定孩子一生基础的时期。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很有道理。这一时期若教育得法,确实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比如说孩子此时若养成读书的习惯,把这种习惯变成了他(她)性格中的固定因素保存下来,还用得着做父母的日后急得抓耳挠腮吗?只可惜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等他们觉悟时,已悔之晚矣!

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

前不久看过一篇报道,题目是《大胆地对“哈佛女孩”说“不”》,说是青岛的一位母亲,整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要读给女儿听。5岁的女儿终于忍无可忍,捂着耳朵哭喊抗议。“我讨厌刘亦婷,我再也不想听名著了!”

难道刘亦婷是被她母亲威逼成才的吗?为了弄个究竟,我专门找来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两岁多的刘亦婷总是缠着妈妈给她讲《红楼梦》的故事。请注意,在这里,是小刘亦婷在“缠”——她是多么兴趣盎然啊;而她妈妈是在“讲故事”——她是多么懂得照顾孩子的心理啊。而恰恰是在这两方面,青岛的那一对母女都弄反了——不,是那位母亲给弄反了。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记述了不少他们育儿和教子的故事和细节,但没有一点是强迫式的。在这里,不妨摘录一些以作参考。

“天气晴朗时,我和妻子把儿子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我注意让他的身体能自由自在地活动。不把他包起来,以免妨碍他手脚自由活动。也不给他围围巾,把嘴和脸弄歪。天气好时经常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呼吸新鲜空气。”

“为了使儿子形成音乐的观念,我还为儿子买来能发出乐谱上七个音的小钟,分别拴上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的发带,给它们分别起名叫红色钟、橙色钟、黄色钟等等。每当儿子在喂奶前醒来,我就敲这些钟给他听并把钟慢慢地左右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

“当儿子稍微能听懂话时,我和他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在我们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对他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传授知识,死死板板地教,儿子不易记住。用讲故事的形式教,儿子就喜欢听,并且容易记住。所以,教育孩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他母亲每天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下面的故事情节则让儿子自己去想像创造。儿子不得不为此而挖空心思,并对可能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儿子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才接着讲。如果儿子自己猜中了,我们就高兴地欢呼;如果儿子没猜中,他母亲就夸奖说:‘哎呀,我儿子编得比故事本身还好呢!”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问,给孩子教数学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老卡尔·威特也遇到这一问题。他虚心地请教了一位数学教授,找到了一个好方法。

“这位学者的建议首先是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把豆子和纽扣等装入纸盒里,父子二人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果时,数数它们的种子;或者在帮助女佣剥豌豆时,一边剥一边数不同形状的豆荚中各有几粒豌豆。”

“我们父子俩还经常做掷骰子的游戏。最初是用两个骰子玩,玩法是把两个骰子一起抛出,如果出现3和4,就把3和4加起来得7分;如果出现2和4、3和3,就得6分。这时就有再玩一次的权利。把这些分分别记在纸上,玩3次或5次之后计算一下,决定胜负。”

卡尔·威特强调指出,“在儿子的教育中,我绝对不使用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我不光不使用,还对那种教育方式极为反感……我采取的教育方式是,首先唤起儿子的兴趣,然后再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

对照那些成功的父母,真该想一想,我们缺了些什么?我总在想,这世上恐怕只有不合格的父母,而没有不合格的孩子。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理性教育的时代,为人父母者,真该反思一下自己了。(责编关山越)

猜你喜欢
威特卡尔讲故事
卡尔几岁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你好,亲爱的卡尔
邻居家被盗
长颈鹿的叫声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