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铭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抗风湿药,在全世界广泛使用。近年来又被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并被列为非处方用药。使用者究竟对该药了解多少呢?笔者在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时,对81名正在使用阿司匹林者做了几项简单的问答式调查。结果是:基本明白自己为什么目的服药者69人,不全明白者9人,其余3人是根据医生医嘱服用的,故而说不出所以然。基本了解阿司匹林属于哪一类药(指用于心血管病防治)和作用机理是什么的仅有2人;知道其有胃肠道副反应的有21人。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用药,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笔者深感需要进一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以使服用者加深了解。
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它能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避免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血小板中的一种叫做血栓素的物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阿司匹林就是通过阻断血栓素的形成发挥其抗血小板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因此,阿司匹林被称为抗血小板药物。
国内权威人士称:目前阿司匹林不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而且是心血管疾病现代治疗的“基石”。凡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的人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可以在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但不主张在健康人中长期使用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何为小剂量?服用多大剂量才合适呢?国外的药理学研究证明:健康人或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在一次口服5毫克以上的阿司匹林后,其血栓素的合成开始受抑制。这种抑制作用随阿司匹林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到100毫克时,才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因此,大多数医生认为,在有冠心病和脑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人群中,阿司匹林每天的用量以75~150毫克为宜。剂量太小作用不明显,剂量太大可增加出血的风险。这个剂量,同样也可以适用于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人。
服用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大剂量还可导致胃溃疡及胃出血。肠溶片可以减轻这些反应,且应该饭后服用。其次是过敏反应,如皮疹,个别特异体质者可诱发哮喘。若和其他抗凝药联合使用,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患有哮喘、胃溃疡、血友病、胃肠道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者应该禁用。
编辑士心
慎重用药谨防出血
殷春英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阴道出血,在家用了几次止血药也不见效。会不会是癌症?要不这么大岁数怎么会这样?想到这儿,一家人可慌了神,将老人送至医院。又是B超又是刮片地折腾了近半个月,到头来却是虚惊一场。原来老太太为了预防脑血栓,自行将每片25毫克的阿司匹林由每次1片增加到3片,结果出现了上述症状。经停药后出血马上就止住了。
这种由药物引发的局部或全身的出血,我们称之为药源性出血。主要是由于某些药物本身具有抗凝血作用或不良反应,患者又对该药敏感,或服用剂量过大、时间过长而引起。
阿司匹林这种药,过去常用于解热镇痛,现在也用于预防和治疗脑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其他抗凝药还有肝素,供肌内注射和稀释后静脉点滴用。
使用抗凝药最危险的副作用就是自发性出血,故该类药禁用于凝血机制缺陷、血管脆弱、溃疡病、肝肾功能不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严重高血压、手术后、月经期及酒精中毒病人。另外,使用该药应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及速度,并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现任何出血迹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及血性尿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早停药。
除抗凝药易引起出血外,下列药物若使用不当也会有出血的危险:
一、溶栓药:如尿激酶、链激酶,常用做心肌梗死或脑梗塞时的溶栓药。该类药可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而达到溶栓目的。年龄大于70岁,过去有出血性倾向的患者不宜使用,以免引起出血。
二、解热镇痛药:如乙酰水杨酸、布洛芬、消炎痛、炎痛喜康等。它们能抑制胃粘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是保护胃粘膜系列反应的主角。结果会引发胃粘膜糜烂、溃疡及胃出血。
三、可使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氯霉素。它是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再障患者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当血小板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引起出血。
四、糖皮质激素:如氟美松。该药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引起胃肠道的局部出血。
编辑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