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钦
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单从学校内部而言,如果能将课改的基本理念化为学校组织的教育价值观即教育追求,无疑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举。因为,今天的改革已由单纯学术研讨转为学术与行政双轨并进,通过组织行为来推进课改进展越来越占据突出的地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校长应该通过一些行为方式的转变,着力于学校组织的重构,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构,才能够适应并创造性地将课改的基本理念化为现实。
下文的两个故事说明: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交流、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学校不断产生自我生长的能力。
故事一:班上有一名学生调皮捣蛋,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学生、教师关系日趋紧张。为缓解这一矛盾,校长只好将老师调至其他年级,谁知这位教师却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仅没有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而且失去了领导的信任,一度情绪低落。对自己在学生的教育中不当的方式没有丝毫的反思。
故事二:另一个班里同样有一名这样的学生。校长在对情况了解之后,没有采取类似故事一的做法,而是首先与年级组长、家长一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认识达成一致、征得孩子同意的基础上,由年级组长出面,以同伴的身份、商讨的口吻提出换个班也许孩子会好一些,并让这位学生先到他们班里试一试。这件事做得平静的好像校长不知道,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教师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冲突,而且巧妙地维护了这位教师的自尊。事实证明,在以后的日子里该学生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此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也有所醒悟。而年级组长也由此获得了尊重而信心倍增。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这两个老师,显然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不可谓不爱,只是缺乏民主的、平等的、宽厚的、包容的心态,使学生体会到的不是爱而是一种专制。一旦失去了对学生的控制,付出和得到的形成巨大的反差后,便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教育,也就不奇怪了。提升教师的教育品位,改善教师的教育方式,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在一种理解、沟通、商讨的情境中,将现代教育的一些理念渗透其中,而不是责备埋怨,或调离工作。在教育民主程度逐渐增强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这两个故事中再一次思考校长的角色、学校文化的重构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校长应有什么样的职责?
【信念: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他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
教育离不开师生交往,合作与交往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占有突出的地位。但是传统的学校组织设计是抑制师生交往的。从组织文化到组织结构,以及组织的制度安排,无不带有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的影子。校长领导、控制教师,教师领导、控制学生,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带育那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建立师生之间真正的交往关系,需要消除学校组织中的专制主义、集权主义倾向,这不仅要在观念上进行变革,同时也要通过校长改善自己的管理行为,让教师首先体验到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宽容,什么是接纳,等等。故事一的校长采用的是行政色彩很浓的方式,教师体验到的只是服从,而在故事二中校长却演化了行政身份,突出的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学习共享系统,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教师也以学生成长中的服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以主宰者的姿态对学生发号施令。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成为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因此,校长应为教师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和对话,鼓励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成为学校发展的设计师而不是上级的传声筒,成为师生成长中的教练员而不是裁判员。
我们应鼓励教师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鼓励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并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如根据学校实际选择一些研究课题,让教师根据所选课题自愿组成课题组,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他们能够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努力和由此带来的学校的美好变化与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专业成长。
学校应有什么样的文化?
【信念: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组织文化代表组织成员的一种共同认识,它能够引导和塑造组织成员的行为。社会在飞速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如果继续沿用几年前、十几年前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来应付今天的教育,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过去往往强调外在压力(如有组织的进修学习)对教师素质和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忽视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事实上,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充实、丰富、完善主观世界的历程。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与提高的欲望和自我超越能力,教师“自我超越”的愿望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的组织气氛影响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倡导做反思型的教师,它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因此要引导教师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只有每个教师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也只有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而教师整体水平提高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反思意识的提升。在正在进行的课改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演出新的剧本,每个人都要进入新课程规定的“课堂生活方式”。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学校应鼓励教师大胆探索,舒缓教师面对新改变时的忧虑及不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的个人信念与其对变革的态度是有关系的,个人具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勇于求变,是会有助于发展的,而发展就是一种变革。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中,我们往往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只要教师获得了新知识,就会自然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会自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改变。事实上,教师对某种知识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应利用导师制、師徒制把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的处理课堂情境、组织处理知识的经验进行交流与共享。形成开放的、宽松的交流空间,使学校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愿意学习,愿意改善,敢于尝试创新,每一个人都能与他人共同思考,共同参与刨设情境,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下进行沟通与对话,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团体智慧大于个体智慧之和。
学校应有什么样的制度?
【信念;从用人干工作转变到用千工作育人】
过去学校的制度是多年不变的,是统一的,规范得近乎死板,比如不允许学生调班等。尽管许多学校认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但许多制度和习惯却使其停留在一般的口号上,比如,学生表现不好或与老师相处的感觉不好,是不能调班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思考,假如某个学生与他的老师不投缘,能否在不伤害学生与教师自尊的前提下,为他换个班,使其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事实上,转班比转学还难的坚冰已在一些学校松动。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化不仅是时间意义上的加速,同时其变化动因的各个方面也在彼此交织。工业时代的传统管理是通过制度+控制使人勤奋地工作,而今天这样一个多变的社会需要的管理是如何利用学习+激励让人更聪明地工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将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自主权,越来越走向校本。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舞台。学校的管理应该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校的制度应该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校长应与教师一起共同谋求一个学习的氛圈,并使这种学习过程能够在一个开放的、善于接受的环境中进行。
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一个人的教师生涯中,学习就是工作,不学习就意味着思维的僵化,一个教师如果淡化自己不断获取信息的意识,那么他的职业青春很快就会结束。所以说,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应成为教师学习的杜区。学习应渗透到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它是人们日常工作的常规部分,而不是额外的事情: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是一件有始有终的事情;应引导教师将工作与自身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学校应建设一种学习与交流的氛围,如固定的学习曰、开放的专题漫谈、对来自教师实践中困惑问题讨论的教育沙龙、新观点和新信息的发布平台,等等,都可以使教师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学习、读书和交流的爱好及兴趣。同时应鼓励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进行行动研究,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学会搞科研,最终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走上一条自主、理性、科学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