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姆·亨德森
最后的那几天,泰国政府机构争相试图恢复信心,鼓励内部91家金融公司实行兼并。泰国央行官员用有点强硬的手势表示如行动太慢,将停止16家金融公司交易,以进一步鼓励兼并。但这不是鼓励的时候,需采取更强烈的措施,即使到那时实施这些措施仍然可能太晚。当然泰国投资者和公司在这样的手势中有明显的不忠实,任由证券和国内泰铢下跌,投机者又卷土重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以离岸期权方式进行交易,当然也通过纽约和伦敦做即期交易。
1997年7月1日,星期二,总理差瓦立宣布泰铢再也不能贬值。这是泰国最后喘息的机会。但在第二天,7月2日,星期三上午8:30,泰国中央银行通常在这个时间设定联系汇率,交易所突然宣布将不再保卫联系汇率。在那惊心动魄的一瞬间,每个人都难以置信,目瞪口呆地望着屏幕。这是一个突发事件,但孕育期又是那么长。人们无论处境如何,都认为泰国可能挺得住。突然,交易大厅的刺耳叫买声打破了沉默,淹没一切。交易人都在寻求一切契机抛售泰铢。仅那一天,泰铢兑美元汇率几乎贬值15%,从1996年9月穆迪降低评级,人们无法猜想随后泰国所经历的经济和金融崩溃的可怕速度。银行系统、财政部和泰国中央银行的信誉经过付出了巨大牺牲的胜利后,又倒塌了。
泰国中央银行交易大厅里鸦雀无声,人们无法承受这份重击。这个痛苦很快传给了其他国家,对一些泰国的东盟伙伴,他们的担忧终于被证实了,泰铢已经贬值了。事实证明,如果一国金融遭受长时间的猛烈攻击,它便难逃厄运。不久,这些投机者又开始精心策划地大举进攻其他亚洲货币了。
当危机真发生时,许多分析家和交易商都懵了,他们对泰国银行任由泰铢贬值而不是采取逐步贬值的措施感到很震惊。当然,事后看来,当时也不允许泰国银行来选择让泰铢逐步贬值。仅仅两周前,泰铢开始回升,但随后泰国财政部长辞职。紧接着,泰国银行宣布其外汇储备减少了40亿美元,降至333亿美元,而且4月份的经常项目出现了高达380亿铢的赤字(3月份只有159亿)。
就在一些交易商暂时失去信心的时候,其他人开始寻找从泰铢的自由浮动上获利的机会。对于泰铢的自由浮动以及泰国银行为“适应经济困难和保证宏观经济调整和金融稳定”而把贴现率从10.5%调高至12.5%的举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斯坦利费雪表示欢迎。他还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在泰国此后的转型期内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索罗斯基金的Druchenmiller也对泰国银行的举动表示赞赏,说泰铢贬值是“前进了一大步”而且有利于泰国股市。股票交易所中的泰国股票交易商和经纪人也极力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泰国股票交易所指数创下了5年多来的最高纪录——上涨7.76%,达568.21点。人们似乎忽略了这样一种观点:泰国银行调低利率只是暂时的,当泰铢不再需要保卫时,利率还会降下来。
当交易所和西方官方的反应经历了由失去信心到恢复信心,最后又重新振奋起来的过程时,相邻的东盟国家却一片恐慌,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花了几十亿捍卫泰铢却最终不得不放弃,泰国银行向市场表明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可以被击败的,许多人的担心现在被无情地证实了。贪得无厌的投机者们贪婪地吞食着这一亚洲货币,尽管其他货币暂时还没有处于如此艰难的境地,却也在金融和经济的惊涛骇浪中苦苦挣扎着。一些亚洲政府官员寄希望于市场会平静下来,市场已经得到了它想得到的,尽管代价很高,投机者很可恶,但市场总会归于正常的。亚洲的央行官员们太乐观了。许多人知道市场的胃口还未得到满足。坐在吉隆坡、雅加达、马尼拉、新加坡和香港的交易室中,亚洲央行的官员们知道,投机者的目光转向他们只是迟早的事情。
他们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事实上,7月2日其他亚洲货币的市场反应还比较平静,但到了周末,有些货币就已感到投机的压力了,尤其是泰国的东盟伙伴们。危机从泰国传出后成了“传染病”。这场“传染病”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泰铢下滑的同时,其他东盟货币逐个贬值;第二阶段是韩国和台湾货币在冲击下贬值;第三阶段是港币受到投机力量的打压。三个阶段有相似之处,因此要注意大规模投机力量冲击不同地区以及随后影响世界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时间顺序。这场台风席卷而过时,亚洲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有的任凭市场去调节,有的寻求主动控制。如果要在事后来看哪个国家的环境有利于投资者,各国怎样对付这场危机就是很关键的衡量尺度。(摘自《百年激荡——记录世界100年的图文精典》,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