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志
西部大开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文化变革是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谈到文化变革必然要涉及到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这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有许多复杂艰巨的工作要做。为了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解决一些基本的文化观念问题,这是做好文化变革工作的前提。在本文中,笔者将近年来缠绕于心中的几个文化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有利于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工作的展开。
评价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问题
西部开发,实际上是西部的现代化进程。西部的落后是不是因为当地的文化落后?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不能得出简单化的答案。
我们知道,文化是有独特功能的,作为旅游资源可能是最表面的。西部的民族文化不仅能为其安身立命提供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而且还能为其内源性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资源。
现在全世界约计有一千五百种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它们的差异实质上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不同民族在各自相对特殊的时空条件下创造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理想、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鲍亚士通过对印第安人的语言的研究,证明了无文字民族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一样,在逻辑上是完整的。因此,鲍亚士强调,在试图得出人类及其文化的一般规律时应该小心,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研究每一个民族。
纵观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化成长的轨迹,不难发现,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找到一种评价文化先进与落后的评价标准,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就众多文化要素而言并没有可比性。对一种文化最有发言权和说服力的评价者只能是该文化培养出来的并且有着良好的人类学素养的“自己人”,这些明眼人对本民族文化在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才是可靠而可行的评价标准所在。除他们之外,唯一的一种有说服力的发言者就是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客观性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人。
这里涉及到了文化相对论的问题。文化相对论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指的是在其他人们的文化范畴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范畴中去观察他们的信仰和习俗的能力,它意味着我们能带着开放的思想和对人类多样化的正确评价而接近其它的文化。这样的接近促进了科学的客观性,同时,它还鼓励了对其他人们的感情移入——即在看待这些人们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看待事情的能力。文化相对论,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其社会文化价值正在充分体现出来。
近年来学术界就文化中心与边缘、地域性文化与国际性文化、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等问题一直进行着激烈讨论,这些讨论的产生有其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是这一背景的现实构成。笔者认为通过对评价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以上这些学术热点的讨论,它可以让我们更为全面、客观、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认识和解决各种现实的社会文化问题,从而避免陷入那些被某些文化势力操作的问题中去,因为他们总是希望其他社会的人们进入他们布置好的棋局中去,按照他们的步调行棋,这是强权政治的主要特征,也是强势文化被掀去面纱后的实质所在。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而这一自觉只能在民族交往、文化接触这一大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在文化变迁这一大趋势中去把握。
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变迁的关系
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全球化的到来为文化自觉提供了最大机遇。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从存在于“桃花源”里,它们都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外在压力。为了给自己的文化赢得一个良好的处境,“出走”是必由之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出场,走到世人面前来,和他民族的人们见面,才可能赢得一个自我发展并体现其文化价值的机会。民族文化只有在对外的开放式出场中才能成为全人类的共享化资源,它自身也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更新。因为在人的世界里,文化交流是一种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并非有来无往。
一个民族在其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文化接触问题。我们知道,同是受文化接触的冲击,各传统社会所受的影响程度却不同,作出的反应亦有不同。考察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民族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往往是这一民族敞开怀抱,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时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这一文化变迁现象的最佳说明。在这一文化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是,有着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传统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总是表现得更为自信,他们改善环境的能力也更强,能够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找到应对变化了的环境的更为合理的行为方式。具备了这种文化适应能力的民族的文化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它具备了一种自我更新的生长能力,总是保持着充沛的活力,使得强势文化的产生有了可能。
这是人类在其文明进程中已经取得的对文化的重要认识成果之一,这一观念在新的世纪将大行其道。全球化的到来使得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更加频繁,各种先进的文化观念得以广泛传播。迫于这些压力,每个民族不得不为自己当下的生存处境考虑,认真地去检讨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现实,这些努力将极大地促成各民族(特别是欠发达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从而为其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演进注入充沛的活力。
在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中寻找文化自觉,这需要保持高度的理智和自信心。在文化变革的进程中,只有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弄清自己的真正需求,确定文化发展的明晰思路,保持自己明确的目标感,才能作出理智的选择。自信心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客观评价,盲目的自信和自卑都是不可取的。传统文化长时间地满足了一个民族的基本需要,为其安身立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因此,一个有智慧的民族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是不会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的。强化自己原有的文化特色,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才是使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护文化多样性
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自觉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核心内容一样,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保护社会文化资源的核心内容。文化多样性一旦得到充分保护,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强大的资源支持,使文化发展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动力。
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具备了多样性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同于自然资源的特性。我们知道,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自然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直到消耗殆尽。文化资源却不是这样,如果人类用理智去认识和开发它的话,它很可能会成为一种越开采越丰富的资源。开采可能会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保护方式,因为传统文化资源一旦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养分或构成因素,它就以更有活力的方式保存了下来,从而摆脱了可能走上的衰亡之路。
文化变革和文化发展有赖于对已有文化元素的重新组合,因此,一个社会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越丰富,人们的选择就越多,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创造、发明、发现就越是丰富多样。为什么技术发达的社会比技术落后的社会变化节奏快,问题就可从这一规律中找到答案。这是适用于全人类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的文化规律。
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国家的利益所在。从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民族地区传统的文化资源为我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国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充沛的文化动力,是动力的重要来源,是最为便捷的能源供给,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因此,在西部的大开发中,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必须得到充分的保护,国家要把保护文化多样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以解决,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大开发中涉及的有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为西部的文化建设做一些扎实的工作,决不能把牺牲文化多样性做为发展的代价。
保护文化多样性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它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充分肯定。文化多样性给我们的文化变迁提供了选择的丰富性,也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正在于此。
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关系
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工作涉及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演进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亟待深入。由于研究视野狭窄、思想僵化、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经费缺乏等诸多原因,我国多民族文化变迁的进程和文化变革的实践曾经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理论研究滞后,这一缺陷在文化变迁的规模和速度加大的今天越发显现了出来。当然,由于长期封闭造成的变迁缓慢,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文化冲突与变迁问题没有突显出来,也是造成研究滞后的一个客观历史原因。
在今天的全球化浪潮中,为了使自己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与演进,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成为西部少数民族的必然选择,如何走好每一步,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是摆在每个民族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开发上,一切工作都要与该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不能只看眼前,而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全局的眼光看问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种应有的姿态。
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决不意味着忽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相反,正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才更要突出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位置,因为在笔者看来,开发是为了保护,是保护的另一种方式,也许是保护的最好方式。
一种文化有无活力是该文化生存状态好坏的标志。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目的正是给一种文化注入持久的活力。传统是发展的基础,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们都在试图保持与过去的某些联系,因为传统可以为维持社会稳定和人们适应所处的环境起一份作用,所以,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但是,保护不是停止发展。文化的新陈代谢总会发生,在面临新的环境问题时,人们总会从传统习惯和文化惯例之外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这样的变化发生在一种文化之中,这一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演进,它才是充满生长活力的文化,否则,它将会走上衰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