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常青
焉耆,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地处祖国西部天山南麓山音盆地——焉耆盆地腹心。北与首府乌鲁木齐隔山相望,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库尔勒市毗邻相接,东面是烟波浩渺的博斯腾湖,西面是牧草肥沃、风光优美的霍拉山旅游区。她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西域36国中的第四大国,是新疆开都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焉耆县总人口11万,居住着回、汉、维、蒙古等24个民族,其中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4%。这里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境内314国道、218国道、206省道和南疆铁路交错汇集,横贯南北。焉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民族聚集、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焉耆,兴修水利,开荒造田,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情长谊深。
“九五”期间,自治县以小康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围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主线,立足于焉耆丰富的水土光热、地缘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振兴农村经济的综合措施,合理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农业服务的二、三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坚定地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县级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疆83个县市中已由1995年第29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5位。在全疆6个自治县中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一。
农区畜牧业在“九五”期间得到迅猛发展。畜牧及养殖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农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要提高畜收业及林果业的比重,焉耆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畜牧业和家庭牧场并举的方针,紧紧围绕增草、增畜、增效这个中心,科学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品种、畜种、畜群结构,狠抓“三贮一化”、暖棚养畜、牛羊育肥、品种改良、种养结合,提高秸杆利用率,发展规模化养殖。促进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方向迈进。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有力的推动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2000年,在广大农牧民看到发展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丰厚收益,进而养畜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基础上,自治县又适时跟进,提出了“万头奶牛工程”,从内地、北疆等地引进黑白花等良种乳牛1805头。
至2000年,自治县乡镇企业已达2240家,乡镇企业总收入为32400万元,五年平均递增13.9%,乡镇企业总产值为30500万元,年均递增1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自治县已涌现出产值超千万元乡镇5个,营业收入超千万元企业3个,其中:巴州七星集团营业收入超亿元。1999年,被自治区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
商贸流通进一步发展。按照“九五”计划基本思路,自治县充分运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努力发展大市场、大经贸、大流通,发挥地方、兵团、石油及驻焉单位的组合优势,把融合型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焉耆正日益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和巴州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自治县以旧城改造为动力,弘扬“崇尚实干,团结创业,抢抓机遇,奋力争先”的焉耆精神,以创建自治区级卫生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及环境改造投资力度,使城市市政功能和环境进一步得到完善和优化,昔日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而今又重放异彩。如今的焉耆,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道路宽阔,市容整洁,设施完善,各种花卉千姿百态,秩序井然,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塔里木河南石油勘探公司进驻焉耆从事勘探开发并建成综合科研基地,更加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自治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极大地改善了自治县城镇面貌及投资环境,现建城区面积已由“八五”末期的2.1平方公里发展到“九五”末期的5.01平方公里,提前三年完成了2000年城镇发展规划。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影响力及辐射力日趋扩大。
“九五”期间,自治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1994—1996年曾连续三年被评为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199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1999年5月又顺利通过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复验。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县中小学基本完成“八配套”工程。1999年5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工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估检查,以优异成绩名列全州第一、全疆第二,并顺利通过验收。同年,高标准扫盲工作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团的评估和验收。全县办学条件、育人环境由1996年全州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州8县首位。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焉耆也必将步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时期。展望未来,焉耆回族自治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族人民将发扬“崇尚实干、团结创业、抢抓机遇、奋力争先”的焉耆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为建设一个富裕、繁荣、文明的新焉耆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