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经典一瞥

2001-11-22 08:37
中国民族 2001年9期
关键词:歌舞歌剧少数民族

黎 曦

▲50年代的新中国就像一轮初生的红日,让生活在新的天空下并获得新生活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那是一个歌唱和生活都泛着黄金般辉煌色泽的时代。我们因此记住了很多美丽动听的歌、很多难以再忘怀的往事,也深深记住了那个时代的流传下来的旋律。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从一诞生起就唱红了中国大地,这就是在1957年的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得金质奖章的、结合阿诗玛故乡的撒尼民歌旋律改编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路上的花朵正在盛开,树上的果实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你停下来吧,老圭山也在万山丛里欢迎你来。”......

歌词作者范禹、音乐作者麦丁当时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创作人员,这首歌是他们在1953年随工作队深入到云南路南县圭山区撒尼人民的家乡体验生活时,根据撒尼人民的民歌加以改编、创作来的。美丽的景色和善良的的人民激发了他们的音乐灵感,于是诞生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好歌。

▲在少数民族歌舞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件大事这就是 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第一支“乌兰牧骑”。当时它作为一种既表演、又生产的文艺形式在很短的时间里传向全国,成为那个时代的“明星”事物。1964年周总理在看了汇报演出后指示: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此后乌兰牧骑开始到全国各地演出,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并如同星星之火,燎原于广阔的边疆和牧区。到1988年,全国仅五大自治区就有236个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乌兰牧骑由此成为一个经典,代表着20世纪后半期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新的生长和传播方式。邓小平的题词“发扬乌兰牧骑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象地表彰了乌兰牧骑的业绩。

▲在1958年民间歌舞的记载中,最热闹的经典记载是11月份先在内蒙古举办后、又到北京举办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百万民歌展览歌唱运动月”。在短短一个月里,因此搜集出来的民歌数量由原来的六十多万首猛增至一千一百多万首。大大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宝库。到1962年10月,在建国三十周年时,内蒙古歌舞又再次在首都舞台上大放异彩。成立于1946年的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演出的舞蹈如《安代舞》、《筷子舞》、《马刀舞》至今还在被作为精典节目上演。《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还在国际上获得了金质奖章。

▲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可以说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硕果累累的时期。给这个时期的中国舞蹈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如当时流传全国各地的回族舞蹈《花儿与少年》、朝鲜族舞蹈《顶水舞》、彝族舞蹈《快乐的诺苏》、傣族舞蹈《孔雀舞》、黎族舞蹈《三月三》以及苗族舞蹈《苗族婚礼舞》等。这些舞蹈至今还在中国的舞台上被不断地改编演绎。

▲ 1979年,在“文革”的沉寂和灾难终于过去后,各民族丰盛的歌舞艺术也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新的春天里返回了文艺舞台。建国三十周年时,民族歌舞开始了新的复苏,也开始了新的经典的“打造”。在这期间,产生了优秀的朝鲜族舞蹈《看水员》、《稻子熟了》、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舞》、土族歌舞《迎亲》、撒拉族歌舞《应征途中》藏族舞蹈《出征》蒙古族歌舞《鼓舞》等精彩歌舞。也出现了像蒙古族舞蹈家孟根珠、歌唱家德德玛这样优秀的艺术家。此后,少数民族歌舞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 1981年 ,新疆歌剧团重新上演了具有很长历史的精彩的歌剧《艾里浦—赛乃姆》。这部歌剧的故事取自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并家喻户晓。在新疆演出140多场后仍大受欢迎。据说如果为满足全新疆自治区群众的要求,这部剧需要连续演出两年。为此,新疆广播电台经常要播放这一歌剧的录音,有的地方的半导体收音机竟因此被抢购一空。这部歌剧之所以收到如此罕见的欢迎与歌剧本身来源于新疆民间优美的唱词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木卡姆”的曲牌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分析它惊人的上座率,以改善歌剧不景气的状况一度成为一些歌剧院的做法。而这部成功的歌剧也就此成为了新疆歌剧的经典之作。

▲ 1987年,宁夏歌舞团排演的大型民族舞剧《西夏女》在北京上演并获得成功。这部有着浓郁的西夏风格的舞剧弥补了中国西夏歌舞未在舞台再现的空白。成为反映西夏历史、文化、艺术的第一部艺术作品。

▲ 建国以来,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的新的创作,使新中国的音乐舞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许多音乐作品甚至填补了空白。如交响乐《嘎达梅林》、《森吉德玛》以及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和《彝族舞曲》等,都是少数民族音乐领域里前所未有的。尤其在声乐创作上,与全国其他的音乐创作相比,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少数民族音乐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当时流传全国的《毛主席派人来》、《解放了的时代》、《桂花开放幸福来》、《新疆好》、《牧马人之歌》、《草原之夜》、《弹起我的冬不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

▲带着历史的烙印,1959年创作的所有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几乎都夸张地反映和强调了阶级性和阶级斗争。地处西南的各少数民族在这期间戏剧创作的现在看来十分幼稚,但在当初却起着推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革命、提供民族艺术基础的重要作用。比较有名的有桂剧《红河烽火》、滇剧《望夫云》、白族京剧《蛇骨塔》。而从同年在北京上演的少数民族戏剧来看,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剧种、新剧目和新的艺术形式,如话剧《草原赞歌》、《文成公主》、《滚滚的白龙江》、《遥远的勐垅沙》、《西藏枪声》、舞剧《五朵红云》《红崖》、歌剧《柯山红日》、《草原之歌》、京剧《绿原红旗》、《多沙阿波》、评剧《金沙江畔》等。这些剧目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党在当时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至今还让人们难以忘怀。

▲自60年代起,在少数民族戏剧历史中,京剧开始被创新和应用。以1960年4月由马少波编剧、中国京剧院二团演出的《白云红旗》为开始。这出戏讲述了一个蒙、汉两族人民在保卫内蒙古白云铁矿、反抗日本侵略者过程中团结抗敌的故事。周恩来总理还亲切接见了参加演出的演员。此外,用京剧现代戏的形式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还有1964年在首都京剧舞台上演出的《黛诺》、《草原英雄小姐妹》、《苗岭风雷》、《柯山红日》、《草原英雄小姐妹》五个剧目。这些剧目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突出地塑造了一批在不同时期里成长起来的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其中《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龙梅、玉荣有着更为独特鲜明的形象,她们的名字也因此而传遍中国大地,影响了整整两代人。而盘点自1958年到1961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戏剧中,虽然很多都带着政治色彩、但仍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戏剧如《金鹰》、《步步跟着毛主席》、《刘三姐》、《秦娘美》、《文成公主》等,已被人们所熟知。

▲1962年,在戏剧界引起震惊的少数民族戏剧是由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根据田汉写的剧本改编的话剧《文成公主》。观众坐在华丽舒适的民族宫剧场所看到的戏不是有几百年传统的戏曲,也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普通话语言的话剧,而是藏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演出的藏语话剧《文成公主》。这场长达三小时的话剧一经演出,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话剧从艺术的角度再现了汉藏人民深厚的民族团结情谊和“迎得公主,就是迎得了中原文化”这一主题。此后,掀开了藏族话剧人才走向舞台的新篇章。

▲ 1979年,中国在经历了“文革”的浩劫后,开始抚平伤痛,迎来了各行各业振兴发展的春天。中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先生没有忘记周总理生前的指示,在历经十年的坎坷之后,重拾创作之笔,深入牧区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大型历史剧《王昭君》。当时的曹禺接到出版社送来的《王昭君》剧本时,手捧剧本大哭:“总理啊,我总算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了!”这部历史剧以汉代宫女王昭君出塞与匈奴联姻为主线,叙述了一段民族和亲、和睦的历史。 “昭君自有千秋,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掳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随着这部历史剧的上演,“昭君文化”如今在内蒙古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民族团结、和睦的代名词。

▲ 1987年,民族题材的京剧在沉寂了很长时间后,再度登上舞台。新编历史京剧《冼夫人》由广州部队战士京剧团演出。《冼夫人》讲述了历史上的黎族壮族首领、一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冼英说服同胞,挫败了王赫割据分裂的阴谋的故事。

▲2001年,西藏区藏剧团为庆祝建党8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而精心准备的大型新编藏戏《吉祥——阿吉拉姆》7月25日在拉萨上演。

新编藏戏《吉祥——阿吉拉姆》是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近年来创作的一台优秀剧目。《吉祥——阿吉拉姆》在唱腔、表演、舞蹈设计上既保持了传统藏戏的特色,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台戏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结构严谨;舞台设计推陈出新,利用3阶平台,增强了立体感,布景和灯光照明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伴唱上加了和声,这在以往藏戏中是没有的,伴奏上较多地利用了MIDI音乐,增加了各种打击乐器,整台戏的节奏感非常强。

▲1951年,,当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日喀则时,在街道两边夹道欢迎的藏族百姓的队伍里,年轻的姑娘才旦卓玛情不自禁地纵情歌唱,她唱了一曲又一曲,不知疲倦......那年她14岁。后来,才旦卓玛成为了20世纪中国乐坛最著名的藏族女高音,也成为20世纪后半叶西藏农奴翻身解放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 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在下面一些堪称经典的人物的身上也可见一斑:将蒙古族舞蹈带入出神入画之境的贾作光、让朝鲜族长鼓舞成为舞台精灵的朝鲜族舞蹈家崔美善、舞台上的美丽孔雀刀美兰、演绎了蒙古族精神的莫德格玛......他们的舞蹈艺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精髓。

▲ 王洛宾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 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 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艾斯卡尔,维吾尔族,“灰狼”(90年代初新疆第一只民谣风格的乐队)乐队的主唱。艾斯卡尔在继承和发展自己本民族音乐的同时又容入了现代的许多音乐理念.他的歌曲脍炙人口被许多的年轻人接受,先后发行了多版专辑,成为新疆原创音乐中一种风格的代表.他本着扶植本土音乐的目的于2000年11月签约喜洋洋文化发展公司……

▲ 1958年生于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迪里拜尔,是中国音乐教育家培养出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优美的歌喉被人们称为维吾尔族的“夜莺”。迪里拜尔现在瑞典国家歌剧院但任主要演员,演出的主要歌剧有《弄臣》的吉尔达,《拉莫路齐亚》的路其亚,《魔笛》的夜后,《梦游女》的莉萨,《夜莺》夜莺,《爱的甘醇》的阿迪,《军队的女儿等》。

猜你喜欢
歌舞歌剧少数民族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