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鑫 张依群 孙吴苗
为赢得未来海上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胜利,近年来东海舰队某基地后勤保障战线的广大指战员着眼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理论研讨与海上实践并举,大胆改革创新保障法,在万顷波涛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海上后勤保障“新戏”。
海上接力保障创新法
深夜,一道紧急命令从某基地传到勤务船大队:正在某海域执行战斗任务的我一支战斗舰艇编队急需补给。大队领导立即调动所属的大型油、水、运、拖船和临时征召的地方船只紧急装运补给物资。而后又在夜幕的掩护下迅速将补给物资装载上船,编队进发。在预定海域,这支由多种类型保障船只组成的船队,忽而冒着遭“敌”空袭的危险,靠前协助受损战斗舰艇灭火、排水、堵漏,实施损害管制,将其拖往安全海域;忽而油、水、运输船只齐上,施展“四向补给”的绝技,从前后左右同时快速地为战斗舰艇进行油、水、弹药、给养补给;忽而又顶着风浪和战斗舰艇并肩前行,在动中对其实施补给……
建立一支多船种、能在战时完成海上各种补给任务的勤务船应急保障综合编队,是这个基地提高未来高技术海上作战保障能力的一项创举。为使海上后勤保障改革尽快取得成果,基地后勤和勤务船大队领导多次组织指战员开展学术研讨,对编队的组成、指挥、协同、保障装备设施的改造及海上防卫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众多成果。
他们还把编队拉到海上,在不同海区、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检验锻炼,先后完成了夜间岛礁区补给、昼夜多方向综合补给、大风浪条件下伴随补给、军民混编保障船队应召补给等30多个海上高难课题的演练。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不断创新,在建立由大吨位保障船只组成的一级编队同时,把较小吨位的船只组成二级保障编队,在海上实施接力保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海上远距离、多批次连续保障能力。
“红十字”分队舰上施妙手
凌晨,借着迷蒙雾色的掩护,一艘铁灰色的舰船悄然靠上了某海岛码头。不一会儿,一支满载白衣战士的军车队也疾速驶抵码头。仅用了10余分钟,这支精干的小分队便携带着各类必需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登船完毕。当舰船驶离码头、向茫茫深海开进的同时,一个设施齐全、颇具规模的海上编队野战救护所也在舰上迅速开设起来。这是今年3月底该基地组织的一次事先不打招呼的海上救护演练。参演的是由海军某医院抽组的海上应急保障分队。
尽管是小分队,搭乘的也不是专用医院船。但他们还是在这艘舰船上,克服困难,迅速展开了包括手术、B超、心电、检验、药房等众多的医疗保障项目。在连续3昼夜的航行中,他们与舰上人员密切协同,先后演练了在风浪条件下,采用舷梯、舷吊、舷递等方法对战斗舰艇伤员进行换乘、对多批次伤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海上防空袭和小股敌人袭扰等课题,他们还在船只颠簸、舱室狭窄的困难条件下,成功地完成了下肢粉碎性骨折钢板内固定、颅脑外伤开颅清除血肿等8种难度较大的手术。
这支海上“红十字”分队的过硬本领是平时刻苦训练的结果。近年,基地有关部门多次组织所属医院海上医疗队进行快速集结、紧急出动和海上救生训练,有的还进行了难度较高的舰机协同立体救生演练。为提高应付海上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基地后勤部领导和机关大力加强海上应急保障力量建设,在卫勤、军械、军需等各专业领域,抽组了应急保障分队,配备轻便先进的保障装备,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使他们能够做到一声令下,立即登舰出海实施保障。这些应急保障分队既可单独执行保障任务,也能与其他应急保障分队模块组合成海上“变形金刚”,完成综合保障任务。
无码头补给辟新途
去年深秋,一艘在“作战”中耗尽油、水的战斗舰艇向某军港驶来要求补给。就在这时,意外情况发生了:将担负油水补给任务的码头及设备被“敌”炸毁。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时,只见在一处岸滩上突然出现一组越野卡车,一队应急保障队员熟练地从车上卸下输油管线、油泵等器材,迅速组装成无码头野战加油系统。然后驾驶橡皮牵引艇牵引着输油管线向“焦急”地停泊的战舰开去。不一会儿,油、水等急需的作战物资就开始源源不断输入战舰。
这个基地后勤部的领导认为:做好战时的后勤保障,必需着眼应对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广大后勤人员不仅要有熟练使用既定设施进行保障的本领,还要努力探索既定保障设施被毁的情况下完成保障任务的良策妙法。无码头保障方法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并多次在岸上道路被毁等各种复杂困难的情况下进行了反复训练。不久前,更为先进的“无码头补给方舱”也加入应急保障行列,使他们更是如虎添翼。
风浪中装填导弹显奇能
傍晚时分,随着海区的风越刮越猛、浪越掀越高,在指挥船上组织演练的某基地领导的心也越揪越紧:看情景海上的风力已增至7~8级了,在这种情况下,精确度要求极高的为战斗舰艇吊装导弹训练还能搞吗?面对领导投过来的疑虑和担心的目光,担负海上导弹补给任务的某运输船官兵却充满信心地表示:保证完成任务!
这是一次充满危险的高难度海上导弹补给演练。当清晨出发的导弹运输船,经过艰苦航行到达与待补的导弹护卫舰会合的海域时,天气骤然变坏。面对危险和考验,指战员拿出平日练就的对付大风浪的办法,操舵手沉着操纵运输船向护卫舰缓缓靠拢;技术高超的吊车手操纵吊车,很快就把导弹从船舱精确地吊装到护卫舰的导弹发射架上。
在海上为战斗舰艇装填补给导弹,对提高战斗舰艇海上连续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难度高、危险性大,一直无人敢试。为了突破这道海上保障难题,这个基地组织导弹技术专家、战斗舰艇和勤务船指战员联手攻关,群策群力研究出克服海上恶劣条件下作业的各种措施,科学制订了导弹装填补给方案。它们先在港区、锚地练,待掌握了规律积累了经验之后,再拉到大洋上在实战背景下演练,成功地完成了舰舰导弹的海上补给。
紧急援潜快速反应
那天上午,当东海舰队领导向某基地防救船大队突然下达了紧急援潜任务时,上上下下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们能迅速出动完成这项艰巨复杂的海上救援任务吗?然而事实很快就消除了人们的担心。
担负援救潜艇任务的一艘大型救捞船、一艘拖船和一艘潜水工作艇,接到命令后迅速完成了各项出航和救援准备工作。在基地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各路救援兵力和船只一边快速向出事海区开进,一边了解情况研究制订救援方案……
预定海区到了!指战员们通过搜索很快找到了潜艇失事浮标,在定位后只用了15分钟便建立了与失事潜艇的通信联系,开始向潜艇供电。随后为潜艇通风换气、输送食物和救援工具、派出潜水员在水下协助失事潜艇艇员逃生脱险……各项救援工作紧张有序,一气呵成。这是去年9月,东海舰队组织某基地进行的一次事先不打招呼的潜艇海上救援的检验性演习。
提高对潜艇的救援能力,是这个基地海上后勤保障面临的新课题。防救船大队的指战员从研究近年来国际上的援潜实例入手,组织指挥员、机关及潜水作业骨干深入潜艇部队调查研究,熟悉潜艇结构特点,设想多种可能发生的潜艇事故,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海区制订了多种援潜预案,从港岸到海上、从水上到水下反复演练,使部队对海上突发的潜艇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