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的海上霸王

2001-10-24 17:36刘定平
军事文摘 2001年10期
关键词:战斗群反潜宙斯

刘定平 刘 钧

航母战斗群的编成规模视作战任务而定。实施作战通常会采用双航母或三航母战斗群编成方式。

双航母战斗群

美双航母战斗群编成配系是8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4艘护卫舰、2~4艘核潜艇、2~3艘补给舰。双航母战斗群是航母编队的典型实战模式。其编成与作战运用为:以航母和支援舰为核心,距核心外8~10海里处呈环形状部署7~8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当预警机明确报知敌空中威胁方向时,编队防空指挥官向威胁方向派出1~2艘防空舰,在20~30海里处执行外层防空任务,需要时则担任防空指挥舰。

由4艘反潜驱逐舰、护卫舰呈半圆形部署在前方20~25海里处,可将潜入内防区的敌潜艇拦截在使用鱼雷距离40公里之外。反潜舰之间的距离为声纳主动工作方式探测距离的1.5~1.75倍,通常为15~26海里。在编队核心的侧翼和前、后方50~185公里处部署2~3艘核潜艇,担任反潜警戒或实施区域反潜,为防敌潜艇尾追攻击,在其编队后方50公里处部署1艘核潜艇。另有一艘核潜艇先于编队4天隐蔽出航,提前到达编队必经之要道和待机区实施侦察警戒,掌握航线和待机区的作战态势。

在航母前方165公里处,由F-14或F/A-18和EA-6B担任巡逻,既能防空又可反舰。1~2架E-2C预警机在航母前方上空200~250公里处,可向航母战斗群所有防空和反舰武器系统提供预警和目标指示,并对中防区和外防区的所有飞机实施指挥控制。在预警机周围,有2~5架F-14战斗机负责制空权,寻机歼灭敌机和来袭导弹。舰载S-3B和岸基P-3C反潜机组成反潜兵力,作战距离达350~400公里,这两型飞机均带有“鱼叉”反舰导弹,可兼作反潜兵力。双航母战斗群在航行中或待机时具有极强的纵深攻防能力。美海军双航母战斗群在航行中的编成及队形如图1所示;攻防层次如图2所示;队形和序列如图7所示。

三航母战斗群

三航母战斗群编成为9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14艘护卫舰、5~6艘核潜艇和3~4艘补给舰,通常称特混舰队,一般在类似海湾战争的高威胁区作战。

在航母战斗群中,飞机是主要作战力量(核动力航母可载各类飞机90架,常规航母为80架左右),在配置上兼顾防御、预警、支援等方面和保障行动。其中攻击机占40~50%,战斗机占14~27%,反潜机占10%,预警、侦察、电子战和加油机等特种飞机占4~5%。航母舰载机既具有迅猛的突击力,又能为突击兵力提供极强的掩护能力,组成配合默契的多批空中攻势,使其形成纵深大、层次多、火力强的攻防配系,因此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作战和生存能力。

美三航母战斗群采用远、中、近三层攻防火力配置;外防区(纵深防御区),配置在距航母150~120海里处,在该防区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编队的预警、攻势防空、对岸对海攻击、远程航空反潜。编队的预警至关紧要,其手段是侦察和通信卫星,它们为编队提供图像和相关情报,使编队指挥官通过卫星终端对威胁区或战区进行连续的实时监视,从而使舰载机的杀伤概率提高几个数量级。在空中利用E-2C预警机、RF-14侦察机、SPY-1A、SPS-48、SPS-49及其它三坐标雷达实现对来袭目标的探测、跟踪、识别。E-2C预警机,其活动半径为370公里,雷达搜索半径为450公里,能在这一范围内发现2000个目标并对650个目标进行识别监视和跟踪,并引导40批舰载机进行空中拦截。一旦卫星和预警机发现来袭飞机和导弹,立即通过机上实时数据传输链引导电子战飞机对来袭飞机和导弹实施电子干扰,使其迷失方向。同时引导空中值班飞机迅速扑向目标将其击落。仅E-2C预警机就可为航母战斗群提供20分钟的预警时间。

在该防御中部署的F-14舰载机主要用于空战、摄像、侦察。机上携带有AIM-120和AIM-54导弹及其它火炮,F-14的作战半径为500海里。F/A-18C/D战斗攻击机,既可对空又可用于对岸或海进行攻击,其作战半径对空400海里、对海对岸550海里,机上携带AIM-7、AIM-9导弹。A-E6重型轰炸机携带有导弹和制导炸弹,其作战半径达500海里。EA-6B电子战飞机,用于干扰诱惑的作战半径为700海里。还有用于远程航空反潜飞机S-3B舰载反潜机和P-3C反潜巡逻机等。这样构成了三航母战斗群对空、对海、对岸的控制能力可达1000公里。如用“战斧”A型巡航导弹可达2500公里;对水下的控制能力达150海里,由图3~5可见,三航母战斗群的外防区形如车轮状。

中防区(区域防御区)配置在距航母50~180公里处。其主要使命是防御性防空、对海攻击、区域反潜和电子战等。在该防区内由E-2C预警机、RF-14侦察机、SPY-1A相控阵雷达等探测设备,探测空中突防目标(诸如敌机和巡航导弹)。如探测到空中来袭目标时,立即由布防在距航母165公里处的F-14或F/A-18战斗机及编队内的各护航舰携带的射程120公里的“标准”2Ⅳ防空导弹进行拦截。如果是海上来袭舰艇,则用“捕鲸叉”反舰导弹以及F/A-18战斗攻击机携带的“小牛”空舰导弹和高速反雷达导弹等手段进行拦截。区域反潜的主要手段是利用航母战斗群编成中的核潜艇,用其反潜导弹和鱼雷实施攻击。当航母战斗群的扇面内没有配置攻击型核潜艇时,通常由反潜舰的拖曳线列阵声纳探测对方潜艇。当探测到目标位置后,再由反潜舰载SH-60B反潜直升机对目标进行攻击。在中防区中使用EA-6B电子战机和携带各种电子战吊舱的舰载机实施对海攻击也十分有效。

内防区(点防御区),防御纵深距航母0.1~50公里,由舰载近程搜索雷达和目标控测雷达组成。拦截幕为航母战斗群作战平台上的所有防空武器,包括“标准”、“海麻雀”短程防空导弹、76毫米和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和电子干扰诱饵弹欺骗等。这些防空火器在战区上空筑成一道密集的立体防空火力网。

航母编队的“宙斯盾”系统

针对敌方全方位、多维空间、多目标、多种反舰导弹对航母的饱和攻击,航母编队建立了“宙斯盾”全自动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它以武器管制为中心,拥有各种新式武器和探测设备,其主要特点是反应极快,具有搜索、跟踪和制导等多种功能,并能同时跟踪处理近百个目标,具有既能对付空中目标,又可对付水面、陆上敌情的作战能力。

“宙斯盾”之眼系统由AN/SPY-1相控阵雷达、指挥决策、武器控制、导弹火控、导弹发射以及战备检查系统组成,其核心是相控阵雷达。该雷达工作在S波段,由4个固定式八角形阵面构成,每个阵面有4480个辐射单元,每个单元相当于普通雷达的1个小天线,共3.65×3.65(米),自重5.44吨,采用正交场放大器,功率达数MW。它对空目标最大搜索距离达400公里,对海面目标为85公里, 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通过计算机控制每个小天线电磁波的发射与回收,它能半球形快速搜索,跟踪掠海面飞行的目标,可发现数百个目标,自动跟踪100个目标,并能同时控制各种武器,对其中威胁最大的18个目标进行攻击。为了避免遭受反辐射导弹的袭击,这种雷达所有波束可在不到1秒种内从空中全部消失。待再开机时,只要1秒钟就可以收到回波信号,并可迅速搜索85公里内的海面,然后再对空进行搜索。在18秒钟内,即可完成全部搜索和识别任务。“宙斯盾”的相控阵雷达,被认为已达到目前舰载雷达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军突破航母防空系统的最大障碍。

“宙斯盾”之脑系统的计算机系统共有22台高性能大容量计算机,直接用于防空的17台,分为3组:第1组用于防空搜索、控制“标准”型导弹提供中段制导,第2组为指挥决策中心,搜集处理本舰和外部平台各种数据,第3组用于武器控制、发射舰空导弹空中拦截控制等。由此才能在技术上保证“宙斯盾”系统在抗击“饱和攻击”时,起到两个关键作用:一是针对来袭导 弹数量,及时调集足够的反击兵器,克服了传统防空系统中只能依次打击空中目标的弊端,避免了“排队”现象的发生;二是控制和引导舰空导弹与来袭的反舰导弹在空中“1对1”“对号入座”,避免出现几枚导弹同时攻击1枚反舰导弹的情况。

“宙斯盾”之面是高精度高智能的实时显示系统,由4块270厘米的大屏幕组成。指挥决策系统是全舰的指挥控制中心,用于协调整个武器系统的工作,广泛收集来自各方的信息,及时处理,作出决策指挥对空海战和反潜作战。可供选择的作战方式有4种:即全自动、准自动和半自动、人工手动,后3种需要人工辅助操作屏幕显示器才能将战况情景及时显示出来,供指挥官决策参考。

“宙斯盾”武器控制系统由计算机和显控台组成,它既可操纵本舰上的武器,也可操纵附近舰艇上的武器。

“宙斯盾”的武器火控与发射系统拥有包括导弹、反潜武器、舰炮、电子战和多用途舰载直升机在内的5种控制系统。这5大系统都由计算机联网,采用各种控制设备,既可独立作战,又都接受这个总系统的统一指令协同作战。提高了作战持续力,保障抗击“饱和攻击”作战的可靠实施。“宙斯盾”的战备状态检测系统与全舰主要作战分系统相联,可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监视。自动检测和维修系统能自动测定数百个测试点,一旦发现故障,便发出指令,或自修,或由维修人员修理。它能在1小时内测出95%、8小时内测出99%的雷达系统故障。在设计时就把100套作战方案与作战推测事先编入指挥决策系统的计算机程序库里。一旦遇到敌情,系统可自动接战,大大缩短了作战决策时间。当任何目标距航母约450公里时,它可发出警报,目标即可显示在指挥官和战斗值日官的雷达屏幕上。当需要攻击目标时,“宙斯盾”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全自动或半自动操纵任何武器实施攻击。

“宙斯盾”之拳:凡是该级别的舰艇均装备2座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每座61个导弹发射箱,可装122枚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发射程序为:发射时只要打开甲板上每枚导弹的发射口盖(发射口盖是塑料制品,紧急时不用掀盖也能发射),接通电路即可。垂直发射装置载弹量大,采用模块组合,节省占舰空间,加大舰载导弹数量。它采用快速滚转控制技术,使导弹能在快速升空过程中,由发射状态迅速转成飞行状态,再转向被打击目标,实现了抗“饱和攻击”作战中对全方位来袭反舰导弹及时实施拦截武器的要求。根据任务不同,可混装不同的“标准”防空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战斧”反舰/对地攻击导弹,也能混装88枚“标准”防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舰尾还有2座双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架。还装有2座MK45型127毫米炮和2座“密集阵”6管20毫米速射炮。“密集阵”是当前近程防御反潜导弹最有效的武器,它的特点是反应快精度高,发射速率高(每分钟3000发),有效射程1.5公里。反潜武器有阿斯洛克导弹、2座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以及2架“海鹰”反潜直升机。

如果漏网的来袭目标(飞机、导弹、潜艇)突破航母战斗群的第一、二防区而进入内防区时,可用“宙斯盾”防空系统和“标准”导弹(共200枚、射程50公里)对付敌突防的飞机、导弹等“饱和攻击”。编队中各舰均配有诸如“北约海麻雀”、“拉姆”近程防空导弹和“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可拦截0.1~15公里范围内的空中来袭目标。同时,各类干扰弹也将配合使用,以发挥主要作用。用于反潜的作战兵器有反潜舰及舰载反潜直升机(如DD-963级导弹驱逐舰、FFG-7级护卫舰、CG-47级“宙斯盾”巡洋舰和DDG-51级导弹驱逐舰等)。

航母编队的队形和序列

航母编队的队形是根据当时海区的情况、投入兵力的数量、对方的威胁程度以及能见度等具体条件而定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如越战期间,美在北部湾海区保持有2~3个攻击航母特混舰队。在它们的活动中心形成一个半径为40海里的“扬基(Yan kee)站”,同时活动的2~3个航母特混舰队在站内成“一”字形或“品”字队形展开。由于北部湾面积较小,航母之间的距离减为25~50海里,其队形如图6所示。

昼间队形较疏开,驱逐舰与航母相距30~60链,驱逐舰之间相距40~100链。有时,将多数驱逐舰配置在威胁较大的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驱逐舰距航母一般在60链以上。夜间队形较密集,驱逐舰与航母相距10~30链,驱逐舰之间相距15~70链。为了能提前发现对方海空兵力,有时航母前侧方或后侧方配置一艘驱逐舰,距离40~100链。

近年来,美航母战斗群在航行和待机区的战斗队形有以下实施原则。

1以航母和伴随支援舰(AOE、AOR)为核心,其它舰艇部署在它们周围。核心中各舰之间的距离应该不影响航空母舰放飞和回收飞机时所需的运动转向,并能有效使用一些需要一定空间的武器系统,如旋转弹体的点防御导弹,RBOC干扰弹等,一般为4~5海里。

2防空导弹巡洋舰、驱逐舰呈环形部署在核心的周围。这样可以保证航母机动时队形稳定,所形成的防空圈不至产生空隙,护卫舰只也不需因调整队形而高速机动。

3战斗队形要形成内、中、外几层防区,具有搜索、防空、反潜等各种能力。由于活动范围大,整个舰队间的通信联络十分重要,它既要保证及时畅通地交换信息,又要保证舰队活动的隐蔽性。故较近距离常采用视距范围的超高频(VHF)通信,不易为敌探测装置发现。通过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以超高频数据链来实现敌我态势通报。编队指挥官可在作战情报中心的显控台上掌握海面和空中的作战态势。对于较远的外围作战,可在预警机和航母战斗群之间用飞机建立一个中继平台。作战空中巡逻(CAP)仍用超高频通信,由中继平台转发至航母。指挥官可凭借中继平台转回的信息掌握整个作战态势。此外,舰队通常还有一个按战术情况制定的辐射控制计划,对战斗群中各作战单位的任何主动式发射设备,包括通信和雷达进行控制。三航母与双航母战斗群的战斗队形编排序列的原则是一致的,只是由于水面舰艇、潜艇、飞机数量的不同,使三航母战斗群的环形攻防更为猛烈和严密。△

猜你喜欢
战斗群反潜宙斯
舰用管装鱼雷反潜模拟训练系统设计
特朗普访亚洲前,美出动三艘航母
从引进到自制
蜣螂的报复
外媒称中国建6个航母群 没有经济压力
蜣螂的报复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6)
航空声纳浮标在反潜作战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