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理工大学工程人才素质要求的研究

2001-09-18 14:28熊秋媛文辅相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1年5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人文素质

熊秋媛 文辅相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而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素质以及高等教育应当怎样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本文从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社会对工程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工程人才素质现状这一视角出发,研究关于工程教育与工程人才素质的几个理论性问题,探讨提高我国工程人才素质的整体思路。

一、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对科学依赖性的增强,使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向基础化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综合化、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趋势日益增强,工程问题中非技术因素的比重逐渐增大,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工程的分工、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工程师的职能极大地丰富和拓展,类型更为多样化,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新技术革命使信息成为重要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将更加依靠高等教育,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工程的国际化日渐明显,大到环境工程、三峡工程、香港新机场建设,小到家电产品、服装鞋帽的开发、设计、制造、加工和销售,都成为跨国性活动,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人才素质的要求

——人才学历趋向高层次,要求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

——人才质量要求趋向综合素质。包括非技术素质和技术素质,对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市场意识,如竞争、风险、质量、服务、效率等观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趋向新技术化,要求人才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素质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重点理工大学虽然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但是高等工程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还存有相当一段距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识面过窄过专,知识广度不够,社会适应性较差

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设置,受前苏联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课程的设置与教育的方法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导致专业面过于狭窄,学生的知识广度不够。这既难以适应现代工程实践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又难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职业和技术的转换。知识面偏窄,既表现在基础理论上,更突出地表现在专业知识面上,使学生缺乏宽广的专业视野。一些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要经过比较长的适应和调整期,很难应对千变万化的形势,从而丧失了一些发展机会。

2.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一向以实施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目标。而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理解又往往只注意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使其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校园氛围中,都缺少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校园里充满着理工科的色彩,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方面明显不足。表现为一方面缺乏适应工程问题中非工程因素的增加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养不佳。

3.缺乏基本工程训练和工程意识

由于近几年高校普遍出现强调加强基础、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片面观点,加上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种种困难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导致工程人才缺乏基本工程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毕业生偏重于工程设计原理,对工艺知识、标准化知识、工程技术规范、工程允许误差概念等掌握和运用比较生疏。在思想上对工程中的设计与工艺、设备、环境的关系,设计的先进性与功能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可维护性等关系考虑较少;对工程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差别、工程设计的时间观念、工程设计中精确与模糊“度”的概念、产品开发的市场占有率概念等缺乏意识。

四、对提高我国高等工程人才素质的整体思考

21世纪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从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作一系列的改革。

1.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是一种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它应当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从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看,当前我们应特别注意树立三个观念:一是素质教育观,二是终身教育观,三是大工程教育观。在高等工程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将素质教育思想与工程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工程专业教育的全方面与全过程,其关键是形成人的完整品格与工程创新素质。对工程教育而言,大学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工程教育另一阶段的开端,是大学后工程教育或继续工程教育的先导。重点理工大学作为新型工程人才及科学研究与工程创新的中心和策源地,应在转变传统工程观念、树立大工程观上起先导作用。

2.调整教育目标,深化教育改革

高等工程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要适度地树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使大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既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提出这一双重目标的意义在于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并给这重科技、重物质的世界注入必要的人文精神。此外,现代工程和工程教育还必须从“技术狭窄的工程教育”(Technically Narrow)和“狭窄于技术的工程教育”(Narrowly Technical)转向“大工程和大工程教育”观念。既要用“整合”的思想重构、重建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又要用“整合”或“集成”的观念重新考虑工程人才的素质要求,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我国重点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摆脱传统的狭窄的工程专业教育模式的束缚,代之以普通教育——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完全整合的新模式,并应从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相互融合转变。因而,在大学的培养目标中必须注入这一深刻的时代内容,并将这种目标贯彻到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

首先,要有计划有系统地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强调课程的整体联系,重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和创造性品质。改革后的新课程应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其次,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更要改变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学生管理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柔性或灵活性。再次,要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培养计划,既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又积极促进学生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内化”。

3.构建重点理工大学工程人才素质基本框架

重点理工大学应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复合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素质要求的整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将整体目标展开为五个方面的素质要求,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和“身心素质”,进而对每一方面的素质再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这些要求的集合,构成重点理工大学培养工程人才素质要求的系统框架。

其中,“工程素质”和“科学素质”是对工程人才的特殊要求。从形式上看,这是将人们通常称为“专业素质”的要求一分为二,但实际上,这种分解体现了我们对重点理工大学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认识,以及对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反思,同时也是我们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这里更强调重点理工大学人才应具备自然科学理论、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现代工程意识、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说,重点理工大学人才素质与其他类型、层次人才素质的差异,可能不只是一般素质要求的有无或多少,更在于他们必须有能力在艰苦创业过程中,成为中国工程、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先锋和带头人。因此,对于重点理工大学工程人才素质而官,除了必须具备一般理工大学的人才素质要求之外,更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一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

(武汉430074)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人文素质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作品赏析(4)
Research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the repairs of the Kariba Dam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