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辉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主渠道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尤其是创造性教学。如何进行创造性教学,实现创新精神培养的目标,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高等学校创造性教学的基本依据
高等学校的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引导他们以创造性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的文化成果,探索未知的领域;引导他们创新精神发展的方向,并使之达到相当的水平。创造性教学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其基本依据是:
1.每一个大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能
每一个大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能,有待开发,在理论上已经没有人会对它提出不同意见了。但是就教师而言,却存在两种倾向:(1)不少教师不愿意改革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扬弃与开发创造潜能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教学内容;(2)有些教师一谈到改革,就认为似乎什么都应该“焕然一新”,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被抛弃了,必要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也被“省略”了。就学生而育,一方面,不少人满足于“记笔记、背笔记”,对于什么是创造性的学习,自己能不能进行创造之类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好高鹜远,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课不感兴趣,醉心于虚幻的“发明制造”。结果是,或者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动机,谈不上创造潜能的开发;或者舍本求末,一旦落空,后悔莫及。归根到底,这都是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缺乏应有的了解和估计所造成的。“教”与“学”双方都对蕴藏在大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
2.大学生创新精神发展水平和类型存在着差异
1996年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维测验中,二年级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明显地高于一年级的大学生。在发散思维方面,我们对文科与理科、工科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文科与理科、工科学生有明显差异(表1):
研究表明,创新精神发展水平与类型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年级和不同科类的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在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中。这些差异可以在实际的训练和操作中加以改变。
3.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需要教学的促进
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顺其自然,也不一定需要特别开设课程进行训练。教师只要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根据所讲授的课题安排创造性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着主动积极的气氛,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创新精神得到发展。这个观点得到了心理学家的支持。创造力研究的著名专家斯坦(Stein)认为,创新精神可以激发,唯需适当的教育。(1)格纳塞尔(Glaser)对教学是否可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也是肯定的。他认为,我们希望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但对于所获得的知识要求能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勤于推理,善于概括,精于解决问题。菲尔德豪森(Feldhnseu)的研究结论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以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高等学校创造性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
高等学校创造性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二:
1.专业目的、职业准备的制约性
普通教育所传授的是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和一般读、写、算的基本技能。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它的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也必须根据培养一定专门人才的需要进行组织。所有这些,都是为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独立地进行工作做准备。因此,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活动都必须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专业目标和职业准备的要求而设计的教学计划、课程和教学活动,是创造性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科学研究的介入
科学研究过程不同于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创造新知识、加工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其中,创造新知识离不开对知识的加工、分析、鉴别和综合。应用新知识意味着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知识和生产知识。科学研究的产品是以论文、报告、资料、设计图表和著作等形式出现的,而一般的教学过程则是将人类已有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同时,在个体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其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科学研究与教学都是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相似的心理因素和思维方法。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趋向于成熟,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获得人类的认识成果,也有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索人类未知或自己未知的知识领域,创造知识,应有知识。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使科学研究介入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使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虽然,普通教育中的教学过程也涉及到科学研究的具体事例,在课外活动中,还可以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但是,在这里,科学研究还不可能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并不重视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的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创造性教学,应该在这方面对传统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大学教育应该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创造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等学校的创造性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如下三个问题: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促进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创新精神。科研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科研活动过程实质上是激发他们创新精神的过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本特点是:一方面,将科学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手段等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另一方面,把教学目标、环节结合到科研过程之中,实现科研过程教学化。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的各项目标,特别是发展创造性的目标。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当学生把学习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时,他们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已有的水平和状态”与“发展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的内部矛盾。这就构成了创新精神发展的内部动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创新精神都会获得新的发展。(2)学生的科研成果,通过教师、同学或社会的评价,对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具有一种积极的调节作用。比起
单纯的考试分数的调节,这种调节更能促进有效的创造性教学。(3)随着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他的教学才能也相应地得到提高。这对于实现发展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教师既理解知识,又了解创造这些知识的实际认知操作过程,了解这些知识增长和延伸的方向,并且在此基础上,他自己也从事新知识的实际创新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形成某种创新的意识和方法,那么,他所传递给学生的就不是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活的知识和创新的认知操作方法,以及他自己在创新活动中形成的“特质”。
在我国,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以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为主要方向的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高等学校对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这一做法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及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不少学生认为,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事;有些大学教师也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学生隔离起来;还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会影响基础学习。这些都有待于高校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中解决。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各门课程的教科书大多是按照知识体系来编排的。这种编排方法重视现成的结论,忽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一现状不利于大学生从中了解客观世界科学规律的作用,并自觉地对规律加以运用;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更不利于他们通过科学创新的历史过程,了解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大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增加关于科学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内容;应该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阐述各种观点,并注意到已有结论的发展趋势。在改革中,必须着重向学生传授现代的、最新的知识,而不是陈旧的知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理论或业已证明的假说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非科学的、主观的观点。不过对这些观点要加以评价与分析,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评判。
3.创造性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改革
在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地相处,师生共同参与问题讨论,通过师生在思想上的相互接触和磨砺,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启发。今天,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仍然是学生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要使这一方法行之有效,必须对它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例如:在创造性教学中,必须重点讲授科学的最新知识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讲授教师自己感受的富于启发意义的观点等。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相对应的是“发现法(discovery method)”。布鲁纳认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更迅速地、有效地学会创造的方法、技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长期不懈的探索,总结了运用发现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具体步骤:(1)处理具体材料。把学习材料交给学习者,要求他们找出这些材料的结构模式,运用归纳推理进行探索。(2)学习概念。引入清晰而准确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与第一阶段的探索活动联系起来。(3)综合、应用、推广。综合本课程若干主要方面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例证或问题上,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任务,拓展、推广和检验所学到的知识。研究表明,运用发现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经验因素。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教师能否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而是把各种方式、方法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教学风格。联合多种教学方式,变换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不感到单调,增强他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现实中,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者系厦门大学高教所、高教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厦门361005)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