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中的高阳历史小说研究

2001-06-20 18:27文/章隆江
全国新书目 2001年5期
关键词:高阳专著小说

文/章隆江

海外俗语云:“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说的是香港金庸、台湾高阳在海外的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陆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缘知晓高阳这位浙籍著名历史小说巨擘。直到80年代初,随着高阳作品的陆续翻印以及研究工作的徐徐展开,大陆读者、研究者才逐渐有机会一睹其艺术风采。但客观地讲,大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阳历史小说研究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远未尽如人意。此种研究现状与高阳的实际成就和地位似不相称。吴秀明、夏烈两位学者合著的《隔海的缪斯——高阳历史小说综论》(以下简称《综论》)就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高阳历史小说的第一部带综论品格的专著。

《综论》分9章30小节,洋洋洒洒30余万言,体魄宏大。读后,深感这部论著有以下独到之处:

1.全。论著分总体特征、文人意趣、文化取向、文体构建、人物谱系、结构系统、高阳历史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高阳历史小说与人生、高阳历史小说与许氏家风等九大方面。作者审视高阳历史小说时,从哲学、美学、地域学、文化学、创作学、历史学、家族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观照着高阳历史小说、小说文本及其人生的方方面面。论著由此形成了对高阳历史小说一种立体、网状、全貌式的综论气势,极大地加强了专著的理论密度。

2.新。作者运用现当代文学史观把新历史主义批评引入高阳历史小说研究,思路独到新颖,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作者在“后记”中说:“我们研究高阳历史小说就不能仅止于故事、语言、结构等文学性解读,是可以而且应该有效地开拓其文学叙事后面的精神情结。”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观认为,文学与历史(包括人生历史)两者之间不是主体与背景、对象与反映对象这样一个谁决定谁、谁反映谁的关系,而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会作者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匠心独具。

作者的创新还体现在阐释模式上。专著的“综论”目标以及研究对象的驳杂是对作者学术功力的一种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研究中探索出一种与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相对应的“非均衡用力”的阐释结构。论著在阐释力度上分三大块:总体特征;文体分析;高阳历史小说与人生及传统。作者在阐释时有意用力不均,采用一种两头稍轻中间略重的纺锤形用力结构,突出了专著轻重有别、缓急有序、全景和局部兼而有之的阐释风格。

3.深。一部扎实的理论著述,必定以坚实的资料为基础。作者在写作中充分收集、占有大量相关资料与文献,对大陆抑或台湾的高阳历史小说研究资料有诸多借鉴和参考。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陷入历史资料不可自拔,而是以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来审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得与失,并得出了不少独到的学术创见与结论。

总的说来,《综论》是一部蕴涵丰富、扎实严谨、颇具新意与创见的高阳历史小说研究力作,是走近高阳、研究高阳、理解高阳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隔海的缪斯——高阳历史小说综论》吴秀明夏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10定价:20.00元

猜你喜欢
高阳专著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猴官
蒙面枪神之战
倾斜(小说)
秋雨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讨账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