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潘深亮
晚明四大书家之一的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又号香光居士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后授编修,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光宗时为太常寺少卿。崇祯四年(1631),起用为南京礼部尚书三年,后退居家乡归隐,以书画终其生。
董其昌工书法,善山水,精鉴赏,富收藏,为明末书画大家,一代宗师。他的书法,早年学颜真卿,后学虞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改学钟繇、王羲之,并汲取李北海、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融会贯通,晚年仍归入颜体。他的书法用笔圆劲秀逸,平淡古朴。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以生拙取胜。《书林藻鉴》卷十一记载他的话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十一,吾得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生得秀色”,也就是董书不同于赵书的区别所在,也说明董书“重意”,“重趣”,与赵书的“拟古”、“贵古”是截然不同的。正由于董其昌在书法上有高深的造诣,加之他的显赫地位,对晚明及后世影响深远。到了清代,从康熙到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
董其昌的绘画,专长于山水,早年师法黄公望,中年学习董源、巨然,后又学宋元名家。《明史》说他“集宋、元诸家之长,行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由此足见董画在当时的声望之著。董其昌的山水画,古雅秀逸,颇具笔墨意趣,以平淡天真取胜。而不足之处则是柔媚有余,魄力不足。从传世作品看,董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为水墨画,比较常见,占董氏山水画的绝大部分;另一种是青绿设色画,有时出以没骨,但数量极少。启功认为:“董其昌的山水多为别人设色,他自己就曾题过请赵左设色。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册子,设色美极了,但我认为颜色未必是董其昌上的。”(《文物天地》)他注重师法古人,但不为陈法所拘,在对笔墨的认识上,有独特的见解和造诣。在墨的运用上,能干湿并用,干而不枯,湿而浑厚。在树、石等形象的塑造上,讲究姿态组合的形式美,不强调写实,而强调韵致和欣赏性。这与宋代郭熙提出的山水画“可游可居”截然不同。他把书法运笔之法,融入绘画的皴、擦、点染之中。故戴本孝称董其昌的画“力透纸背,真以书法为画法耳”(董其昌《雪霁图》题记)。故他的山水画,烟云流润,柔中有骨,运笔转折灵变,用墨干湿浓淡兼之,层次分明。画风蕴蓄丰厚,清隽雅逸,拙中带秀,在明代首屈一指。《画引》说他:“诚为开山祖也。”
董其昌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而且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书画理论家。他倡导士气,主张书画同源。在笔墨上追求一种生、拙、古、真、淡的趣味。董其昌的有些理论也是不科学的,比如他为了标榜文人画而提出的“南北宗”之说。由于董其昌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和书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其声誉名垂海内,一时求索书画者极多,应接不暇。故他在世时,代笔者、作伪者大有人在。现在董其昌书画传世真迹,据笔者根据《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统计共420多件(不包括海外及国内私人收藏)。而伪作数量却多得惊人。就故宫博物院讲,现藏董其昌的绘画83件,其中伪作24件,占32.5%,书法的伪作则更多。加之新的作伪潮流的到来,因此提高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鉴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想就董其昌书画的辨伪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第一、要牢牢掌握董其昌书画本身的特点,包括笔法、构图、墨、色等。
董其昌的书法,早、晚年均学颜真卿,其楷书有很浓厚的颜体味,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拙趣,运笔圆劲含蓄,肉中有骨,柔中有刚。董其昌的行草书,除有颜体的拙趣外,更多的是学五代杨凝式。他说,以意仿杨少师书,“虽不尽似,略得其破方为圆,削繁就简之意”。董氏晚期的书法,确有杨书的“生”、“稚”之趣,而作伪之书,大都圆熟内行,二者风格迥异。董其昌的绘画,不主张对物象的谨细刻画,而是追求一种文人画的生拙之趣,即比较忽略山石的形体、结构,甚至出现有些房屋画得歪歪斜斜,山石、树木大小比例不符的情形,但却是真迹。有人问董其昌,你的书画名满天下,作伪的人很多,你如何鉴定其真伪呢?董其昌说:“余画山水,郡中多赝本,反工于予,于无以止之。以此辨之,知真者不必工也。”(《故宫周刊》、《书画合册》)他又说:“予少学子久山水,中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日临树一二株,山石土坡随意皴染,五十后而大成。犹未作人物、舟车、屋宇,以为一恨。喜有元镇(倪瓒)在前,为我护短,不者,百喙莫解矣。”(《中国美术全集》之《论晚明绘画》)。
以上记载说明,董其昌不画很工整、细腻、“内行”的山水画,不画人物、舟车、屋宇,只画些写意的,或者说不在行的山石、树木、房舍等。由此看来,凡画得很工整、细致的山石、树木、房舍或有人物、舟车、屋宇者,都不是董其昌的真迹,或者说有作伪和代笔的嫌疑。刘九庵先生在世时,我曾和一位台湾朋友拿一幅董其昌的山水画轴,请刘老鉴定。此画的风格和董氏画非常相近,水平达到“乱真”的地步,且纸、墨、气息、款印均好,看不出明显的破绽。但刘老看完后却认为这是一张假画。刘老说:“你看此画左下角画了一条船,船内还有一个船夫,画风工细刻板,故伪。”一言点出了伪作的“硬伤”。
董其昌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用书法的笔法作画。董其昌作画追求书法效果,并把它视为作画的普遍规律。他的画,画近树多用双钩,极少一笔点画。如他绘的《集古树石画稿》(故宫藏),其中所画之树,几乎全部用有顿挫、一波三折的线条双钩,书法趣味十分明显。他勾的山石的轮廓线条也是如此,有一种生拙之趣。在画意上,他不追求“成教化,助人伦”的功利主义,而是主张以画为乐,寄乐于画,故人们称之为“文人墨戏画”。而作伪者、代笔者所作之画没有这种内蕴和趣味。
此外,鉴定董氏书画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好不一定真,真不一定好。董其昌名气大,工作繁忙,应接不暇,有些次品问世,也是常情。而作伪之书画,绝大多数画得很认真,有的水平也很高,但破绽之处就在于矫揉造作,缺少变化。书画鉴定要弄清作者书画的渊源。董其昌的画,早年学黄公望,中年以后师法董源、巨然、高克恭、倪瓒等,尤致力于倪、黄,故他的画风,深受倪、黄的影响,自有一种平淡、天真、古拙之趣。伪手往往不了解这一点,故容易出现破绽。董氏书法,深受颜真卿影响,多生拙之趣,而伪作则不然。
第二,董其昌的款题。
董其昌的名款有“董其昌”、“玄宰”、“思白”、“思翁”、“其昌”、“董玄宰”、“玄宰画”、“董其昌书”等。他署款的规律与别人不同,亲笔书画一般用楷书,工整、规矩,秀中见拙。而代笔书画,常写行书或草书,用笔随便。但也不能绝对化,要灵活运用才对。董其昌落款另一特点,绘画作品不落“其昌”,书法作品不落“玄宰”,这一规律,在他的晚年作品中多见。而董氏得意之画,也有署“其昌”的,但不钤印。董其昌的题跋,多为平行(头)款,行气一般略向左倾斜。但这些习惯和规律,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掌握。
第三,董其昌的印章。
董其昌的印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有120方,其中多数是印文相同,而形状、大小、篆法、刀法不同之印。董氏印章和其他书画家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印章大同小异的就有好几套,很难找出标准的面貌,故鉴定他的书画真伪,不能以印章为准。更有甚者,他的一些得意之作(家藏)不钤印,而一些代笔书画,反而钤上真印或落了真款。这就给我们的鉴定工作带来了一些难题。因此鉴定董氏书画真伪,主要要依靠书画本身,也就是笔法、章法、结构和墨、色等。
第四,董其昌所用纸、绢等。
董其昌作画,写字的纸、绢特别讲究,据《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记载:“董玄宰先生字画之妙,超轶前代,世所共宝,章都谏鲁斋令华亭,日精印朱丝、乌丝、长笺、金笺、斗方云母笺,大小副启,俱以细料洁白棉纸印,裁极工者,送备先生文房之用。盖知先生文字不假于人,而人亦无能争巧于化工也。”又收藏家姚逢图讲,从董其昌家出来的书画,如一些小册子,纸、绢质地很好,题字不多,盖印不规则,但钤印很好的作品,绝大多数为真迹。相反那些大幅的书画作品,多数不真。因为董氏名垂天下,应酬很多,无暇作大画或长卷书法。从传世作品看,此说十分可靠,但不要绝对化。
第五,董其昌的代笔画。
董其昌书画,除了大量的伪品存在外,还有另一种——代笔画。关于董氏书画的代笔问题,多有记载,本文不作详考。这些代笔书画,时间约在董氏60岁前后,其行、草书代笔者的面目很像董氏,但少董氏生拙之趣,楷书的区别也在生拙与圆熟之间。而代笔作画的则大多数为技巧熟练的“行家”,基本上各具自己的特色,画风与董氏区别较大,较易分辨。关于代笔人,现在查清楚的有11人,其中也有做董氏伪作的。
1.赵左,字文度,华亭(今上海市)人。善画山水,师法宋旭、董源、倪瓒和黄公望,画云山以己出之,有似米非米之妙。所作山水,烟云生动,烘染得法,为苏松派创始人之一。画风与董其昌“风马牛不相及”。为董氏最早的代笔人之一。从传世作品看,大约在董氏65岁以后,赵左便不再为他代笔了。
2.吴振,字振之,号竹屿,又号雪鸿,华亭人,法黄公望。善山水,画风秀润,但与董氏有别,为云间正派。
3.赵迥,字幼远,后以字行,华亭人,属苏松派。
4.叶有年,字君山,南汇(今属上海市)人,一作华亭人。善山水,学于孙宏。入清,归隐石笋里,年80余尚能作画。他的传世真迹有故宫藏《花苑春云图轴》。
5.僧常莹,名肇亨,字会嘉,号珂雪,又号醉鸥,爽溪钓士,后出家为僧,法名常莹,住超果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曰华子。工书法,善山水,与赵左齐名,气息浑古,风韵静穆,常以书法之笔写葡萄。董其昌常请他代笔。
6.吴易,原名翘,字楚侯,一字素友,上海人,为董其昌门客,崇祯时以能书荐授中书舍人。其昌官京师,率令代笔。亦工山水,后游历四方而卒于粤。他主要是董氏书法代笔人。传世之作有故宫原藏《石间户松声图轴》。
7.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人,宋懋晋弟子,兼师赵左。所作山水,丘壑茜葱,皴染淹润,为云间派正传人物。天津文物商店藏董其昌《倚松图轴》,就是沈士充的代笔画。他的传世真迹有故宫藏《桃园图卷》等。
8.李流芳(1575~1629年),字茂宰,又字长蘅,檀园。安徽歙县人,侨居上海。工书法,擅山水,画风出入宋元名家,为画中九友之一。偶为董其昌代笔。
9.杨继鹏,字彦冲,华亭人,善山水,师法董其昌,得其心印。经常为董其昌代笔,所代之画,多为董氏晚年之作,画风却与董氏不同。传世代笔之作有北京宝古斋藏《董其昌墨笔山水轴》。
10.王鉴(1598~1677年),字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为清初“四王”之一。善画山水,宗元四家,画风沉雄、古逸,墨色浓润。他的早、晚年画风,与一般画家不同。一般来讲,总是早年尖细,晚年圆秃,甚至变到粗简雄放。他则是早、中年板实圆浑,变到晚年(70岁左右),反而比较尖硬而细刻。他偶尔也给董其昌代笔。
11.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少年时受董其昌指教,为董氏“真传嫡派”。后师法黄公望等元四家,尤以画山水著称。画风秀逸、儒雅,为清初“六大家”领袖人物,加之他与董氏是儿女亲家,关系密切,故偶也为董其昌代笔。
董其昌书画作伪人比代笔人还多。但作伪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故这些人大都隐其姓氏,要弄清他们的蛛丝马迹很难。现在知道的有朱昂之。他字青立,又字津里,江苏武进人,侨居吴中(苏州)。生于1764年,卒年不详。善山水,间写花卉竹石,笔意劲峭,丘壑刻露,无浑融沉古之气。书法学董其昌,并伪董氏之作。区别之法是朱昂之用笔尖劲,作云山多露锋芒,所作伪画,尖劲之意终难尽掩。而董画秀雅含蓄,逸笔中有拙厚之态,与朱笔显然不同。董画主要作的地点是松江(今上海)地区。康熙年间,因避康熙玄烨讳,有些文献改玄宰为“元宰”。如看到署款为“董元宰”的书画,必为清人作伪无疑。为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我们不妨分析几例。
一、《临淳化阁帖》册
纸本,行、楷书均有,全套共十册,故宫博物院藏。册中用笔嫩弱轻飘,许多字结体不稳,无颜真卿书法的拙趣。文中选印的“临唐高宗书”(局部),其中第二行“令”字误书为“今”字,下面五行的“早了”、“为”,八行的“应疲”,九行的“料”等字,简直不成字,必伪无疑,其时代最早不过清初。
二、《秋林书屋图》
纸本,墨笔,原藏故宫博物院,绘荒山野岭,平溪房舍。房前小桥横架,疏林掩映。自题:“仿云林老人秋林书屋,思翁。”图中房舍、桥梁用笔工整,山石、林木笔法软熟,无董氏山水生拙,内蕴的特色,且所署款题,水平低下,无颜体之拙趣。所钤“董其昌”、“玄宰”二印与真印篆法、刀法不同,显系假手翻刻,故伪无疑。但画中所钤乾隆、嘉庆、宣统帝之玺确真,说明该作曾骗过了皇上。
三、《琵琶行图》卷
纸本,墨笔画。一条大江横贯画面,江上二艘游船在船夫奋力摇橹下破浪前进。岸边疏林野草,意境荒芜。画中自题:“琵琶行图,董玄宰画。”此图用笔肥拙,做作,水平低下,无生秀之致可言。更有甚者卷中绘有游船俗子,这是董氏不画之物,实为硬伤。故此画必伪无疑。为便于真伪对比,我们再具体分析董氏一件真迹——《董其昌佘山游境图》轴。
此图纸本、墨笔,纵98.2厘米,横47厘米,绘峻岭平溪,苍松杂树。图中山石以淡墨勾皴,兼卧笔横锋苔点,圆浑秀润,“山似画沙”。远树以横笔点叶,概括取像,初看似随心所欲,草草而成,细看章法俱备。近处老松杂木用细笔精勾,树叶、树干圈点分明,曲折婆娑,从中不难看出书法入画的痕迹。全画构图严谨,山水树石的运笔转折灵变,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生拙中带清隽雅逸之致,为董氏山水画的典型风格。而伪作多用湿笔,或甜熟刻露,或粗俗低劣,无董画秀、雅、含蓄、生拙可言。画中所题行楷书,笔法流畅,圆劲秀逸、以生拙取胜。从上述绘画风格、题款看,此画为董氏真迹无疑。
鉴定董其昌书画,除了要掌握上述这些特点外,还要多看实物,不断提高眼力,不然纸上谈兵,难免受骗上当。
责编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