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张哲诚
跳跃:从引爆市场开始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彩电、冰箱、微波炉、VCD等家电产品的降价声浪此起彼伏,声势浩大。1996年卖4000元左右的彩电,现在1000多元就能买到,微波炉从2000多元降至400多元……然而空调产品的降幅却微乎其微,它俨然是以“家电贵族”的身份矗立在家电产品的价格巅峰,不为任何的降价风潮所动。高企的价格让老百姓望而却步的同时,在心目中也以“奢侈品”的形象与其他的家电产品截然分野,其结果就是,空调在城市家庭的普及率到如今还不及20%,但同时却有数百万台的产品在厂家仓库里积压。
难道空调真有什么“特权”,在行业逐步成熟之后,仍然占有高利润的空间?在人们对于这个问题还未有任何讨论结果时,海信在一夜间打破了这一神话。
2000年3月1日,海信向北京等市场推出号称“工薪变频”的两款机型,价格分别为3680元和3880元,比此前市场价格低出1000多元,直逼同等功率的定速空调。片刻的惊愕之后,消费者蜂拥而来,市场顷刻间被引爆。北京的“工薪变频”日销量达1000台,接近旺季的销售量,这在空调销售淡季是罕见的。年终清点战果,大多数空调厂商的利润表都较往年逊色,而海信则据此上了一个台阶。
沉默应战
多年来相对平静的市场就这样被炸开了,让空调巨头们怎么也不敢相信的是,一个第二梯队的空调厂家,竟能掀起如此狂波巨澜。看到消费者在京城各大商场抢购的疯狂场面,它们再也沉不住气。一些厂家表示:3680元是根本做不出变频空调的,他们怀疑海信是在欺骗消费者,或者是在炒作。有个别厂家当即买了几台“工薪变频”带回总部检测,同时告诉经销商:“两天以后,我给你们一个最终的答案,为什么能推出这么便宜的空调,这里一定有问题。千万先别进他们的货,否则要吃亏的。”
开始流行的说法是,这种变频空调是假的,它们是由变频控制器加定速压缩机制成。这种说法对海信的杀伤力最大,但并不能确认是谁传出的,所以不好起诉。海信的对策是:一个是打出“明明白白我的心”整版广告,一边写明所有的变频空调都是采用日本的变频压缩机,另一边是日立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藤泽新南的亲笔签名,表示确认;另一个动作是在空调卖出之前现拆现装,确认品质。
而经销商们并没有得到其他厂家的“答案”,“假变频”的谣言不攻自破。其后紧接而来的流言就是:“这只是二等变频”、“便宜没好货”。对此,海信又采取了两种措施,干脆把所有零部件、原材料拆下来挂在售场,说明没有降质;同时发出广告:“空调好不好,关键看指标”,海信把列有各种鉴定指标的国家级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在售场挂出,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这样,在巨大的价格反差、媒体追踪、各种攻击和反击的相互对质下,呈现出热闹非常的场景,打得越凶,看的观众越多,看的时间越长,心里越明白,这无疑对海信声名的扩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本是如何降低的
尽管打消了各种质量疑问,但巨大的降幅难免会让人有“降价倾销,恶性竞争”之嫌。海信方面宣称是“技术革了价格的命”,但在中国厂家基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实际上比拼的,还是制造工艺(海信也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完美制造,市场营销)。那么工艺的进步又在多大程度上为海信节约了成本呢?
原来,海信使用的变频压缩机是从日本日立公司进口的,与原先5100元的变频空调的一样,一点没变。另外变频空调关键还要看电流的控制,也就是控制变频压缩机工作的程序,这一程序控制模块原先也是依赖进口,现在是由海信自己来写,仅此一项节约成本400多元;除了技术成本之外,生产规模比去年翻了一番多,产量也增加了一倍多,折旧费降低了一半,折合在每套空调中的生产成本下降了100多元;同时规模的扩大,也使每台空调广告宣传和费用降低了100多元,实际生产成本的降低共有700元左右。与此同时,将每台毛利降低300元。总计降幅过千元。所以在海信看来,他们大规模的低价行动,并非是“降价倾销”,而是“让利促销”。
然而在目前情况下,企业技术成本的降低还是非常有限的,生产和管理成本的摊薄,必须要有规模效应为前提,你的让利行动,必须被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否则就会得不偿失,结果还难免要背上“恶性竞争”的骂名。利用“低价策略”,不但没有撬动市场,而且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的例子也是很多的。看到今日的战绩,回想起当时公司内部的争议,海信人也着实松了一口气。
一星期开了8次会
1997年,海信正式介入空调业,或许是因为在定速空调的领域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空调巨头们的地位也难以撼动,海信一开始就选择了以变频空调为主打。尽管它代表了一种未来的趋势(在国际市场上变频空调的占有率达到80%),当时也有业内权威人士评价:海信变频空调掀起了中国空调行业的技术革命。但是空调老大们的跟进速度也非同寻常,纷纷研制并先后推出变频空调。然而3年下来,国内变频空调总的市场占有率仍停留在3%左右,远远低于预期,根本原因是价格太高,成为进一步冲击市场的瓶颈。而且国内前10名的厂家都在生产变频空调,可想而知,海信在其中的份额,无论如何都难以在市场上凸现自身的形象和地位。
更可怕的事情还有,由于空调长期保持相对高价,被业内外人士认为是少有的高利润行业,几乎成了家电领域的最后一块“肥肉”,一些彩电业的“领军”级企业也开始分割这块肥肉。即使是一些处于第一梯队的老牌空调企业,也难免产生山河破碎之感,而处于第二梯队的海信,又当如何应对?
假如退而以生产定速空调为主,显然只能被动挨打。而如果继续主打变频空调,却固守一两种型号,抓住小份额的高利润不放,形不成规模,则很容易被强势的跟进者超越,那最终将是死路一条,被市场淹没。1999年海信生产线负荷不满,产量仅29万套。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从全国各大城市反馈的信息知道,如果变频空调的价格能够下来,许多消费者还是愿意购买变频空调。于是,海信从1999年6月开始正式立项,决定通过核心技术的攻关,把变频空调的技术成本大幅降低,以此扩大整个变频空调的市场份额。海信是主打变频空调的唯一一家,自认有这个能力,就开始着手准备,但对外始终一直没有公开。
8个月之后,海信已经掌握了控制程序,开始大规模批量生产,其后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给新款变频空调定价;二是选择什么时机推向市场。对于是否降低毛利率的问题,在公司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认同者说,如果仅靠产成本的降低将空调价降几百元的话,其他厂家立刻就会跟进,那么海信的影响达不到,量上升不大;而如果连毛利也降,即使有跟进的话,其他厂家也不可能马上降到这个水平,从而保持海信品牌的强势。反对者同样来自一些中高层的管理者,他们认为降低毛利率,会改变空调产品的高利润格局,海信本身以变频空调为主,但占有率不高,一旦不被市场接受,则对企业打击更大,从而给未来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
至于何时向市场推出,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等到旺季来临,很可能被人抢了先机,(推出之前,海信已经得到了各厂家调整价格的信息,当时媒体也明显预感到,肯定空调市场今年会有大的震动,这几乎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大家似乎都在等待时机)但是如果太早推出的话,库里还有8000多套旧款的26、28型变频空调,到底还卖不卖?
在企业面临决策的一星期内,海信集团的高层领导几乎天天到空调公司去开会,一共开了8次会,显然这次市场策略,非同小可,成败在此一举。最后,终于达成共识:降,一步到位地降!
仍然以挑战者自居
2000年3月初,海信首先在其主要市场推出2601和2801两款“工薪变频”空调,而将8000多套旧款26和28型的变频空调放在了其他市场,从而不致受到太大冲击,结果全部售出,并未造成压货。
仅3月份,海信工薪变频空调在全国的销量突破6万套,创下单机销量的最高记录。同比增长了3倍。4月13日,海信再次乘胜追击,接着推出7款工薪变频空调,其中一款变频柜机与市场上同等规格空调相比价格落差达2000多元。
市场最先跟进的是春兰,“工薪变频”面市的第二个星期,春兰就把旗下两款空调产品价格下调700~800元,随后又在4月初将其两大类19个品种的空调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调,最大降幅逾1000元。
虽然6大空调厂家在南京共同宣布:“今夏空调无战事”,即使有厂家“跳水”,他们也不会跟着跳。但很快“特价机”的标签就开始漫天飞舞了,价格联盟成为子虚乌有。无论海信承认与否,实质上它是引导了我国空调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降价浪潮。
更让海信感到庆幸的是,跟进降价的都是定速空调。其他厂商相对低价的变频空调,直至7月份才正式推出,对于海信的市场影响已经很小。毕竟他们不是以变频空调为重点,所以技术的跟进,也就稍显滞后。不被人注意的海信实实在在打了一个时间差。
从中怡康的统计中得知,海信2000年1~9月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54%,累计排名是第4位。海信的年度销售计划是40万套,而到10月份已完成50多万套,年终完成60万套的规模已成定局,稳居变频空调市场产销量第一名。
利用技术创新和令人咋舌的低价策略,海信将变频空调市场的整体占有率推进到8%。尽管如此,海信仍然是以挑战者的姿态位于空调企业的第二梯队,至于未来的竞争格局,或许还有更加出人意料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