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何处“觅”芳草

2001-05-20 09:36察森敖拉
中国民族 2001年1期
关键词:牲口草场牧区

察森敖拉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苏轼的这句千古绝句,会把人带到芳草萋萋的天涯。作为黄河长江发源地的青海高原,在古代人的眼里就是天涯。“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留传下来的这样的名句不胜枚举。在古代,这里交通闭塞、地广人稀,只有少量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大面积的草山原野人迹罕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碧草红花在那里一岁一枯荣地生长着。那真可谓“天涯何处无芳草”!

在四十多年前的1958年,曾出现过一次向西部进军,其中一项重要的开发就是向草原荒地要粮。但垦荒的结果是“沙进人退”。在三、四千米以上的高寒干旱地带,连天然的野草都难以在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下生存,“种粮”只能以失败告终。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在西部大开发中第二次向青海高原进军,但口号不再是“垦荒要粮”,恰恰相反,提出要“退耕还草还林”,这是在自然规律面前交出昂贵“学费”的结果,也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认识的一次飞跃。两次开发中的口号完全针锋相对而相映成趣,不仅留给人们诸多回味,同时引发更多的思考。

我的家乡在祁连山腹地的高山峡谷之中,那是一个山青水秀、花红草绿的地方,也是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她在我心中留下的美好记忆难以忘怀。若干年后我再返家乡,昔日风光不再,她变得面目全非。我沿着儿时的足迹,寻觅记忆中的故乡山水。往昔绿茵覆盖的草山变成了黄土坡,即是在盛夏,也露着刺眼的土皮。骤然风起,黄色的沙土如烟似雾沿陡峭的山坡升腾,转瞬间峡谷里隐天蔽日,天昏地暗。在记忆里,山坡的那些山涧山沟口,常有山泉流淌。夏天可以喝几口甘冽的泉水解渴;冬天,可以在山泉冻结而成的冰坡上嬉戏溜冰。如今,山泉干涸了,连那些丛生的灌木林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以堆积如小山的沙石。夏天一阵暴雨,山坡的沟壑皱褶里奔腾着泥浆一样的洪水,把山上的沙石送到了山根……大山的阴坡生长着人畜难以走进去的密林,那是飞禽走兽生存的地方。牲口本能地知道野兽会袭击它们 ,所以连树林的边缘都不敢接近。如今,阴山的树林变得疏疏落落,林中横七竖八布满了牲口踩出的小道,牛羊在林子里悠闲地吃草。山林中即便转上一天,也难见到一只野生动物。我因失去了往昔的美丽而感到淡淡的忧伤。我迷惑地问家里的长辈:家乡何以变得这等模样?家里人给我讲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过去,方圆这地方只有我们三、四户人家,各类牲畜总数不过一百多头。现在户数增加不说,各类牲畜增加到三千多头,家乡山水能不变吗?记得一到夏天,家乡的山林中有很多蛇。我非常怕蛇。放牧时常常因碰到蛇而吓得呼天嚎地、喊爹叫娘。我很想寻求点刺激,重新回味一下儿时那种惊悸。一连转了几天,没见到一条蛇。还是家人告诉我:满山遍野到处是牲口,蛇早被牲口的蹄子踩死了、撵跑了。面对家乡山水“今不如昔”的变迁,我感到怅然。有感而发,曾写了一篇小说叫《放生》,发表在1982年的《上海文学》上,既是对生态保护的呼唤,也是失去美丽的哀怨。在青海高原,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草场,生态环境如今都走向了衰败,我家乡的变迁只不过是一个缩影,或是一个例证!

我曾在基层工作多年,常有机会到牧区检查畜牧业生产和抗灾保畜。70年代后期以来,青海牧区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牧业现代化:兴修水利搞草原灌溉、引种优良牧草,修建草库仑……但多数地方水资源奇缺,水利设施出现了“水库是干的、水井是枯的、水渠是坏的”;由于地势高寒干旱,引种的优良牧草很快退化了。折腾了若干年,山川依旧,面貌难改。牧民依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牲畜走不出“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草原畜量超载,草场采食践踏过度,牧草失去再生机会。许多冬春草场上,看到的不是金灿灿的牧草,而是黑涯涯的牲口粪便。青海牧区大面积草场草山,也如同我家乡那样在迅速退化、沙化,这并非危言耸所。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还能靠行政手段对牲畜总量进行控制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却是“失控”。牧民也想致富,也希望奔“小康”,但除了在牲口的身上打主意,就难辟蹊径。于是许多牧民追求存栏数,牲畜总量猛增。须知在牧民的牲口增多、财富增加的“喜”背面,却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忧”!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分布在山川的各种野生植物是经过千万年物种的“生存竞争”通过“优胜劣汰”自然筛选而仅存下来的,是无可替代的。如果畜量超载,无节制使用,只能大大加剧荒漠化程度。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将面对飞沙走石的荒漠而扼腕长叹:天涯何处觅芳草!

农业地区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无疑是正确的决策。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青海72万多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草场面积多达50%,而耕地面积仅占0.84%;按规定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还不到耕地面积的一半。这是个小数字。即便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但它在保护大环境生态中所起的作用恐怕只能是“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因此,对形象地喻为“中华水塔”的青海高原大面积草场的退化沙化,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西部开发的进程中,尤其要引起决策者的正视。古人早就说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吕氏春秋•义赏》)。目前,已有专家提出青海广大牧区实行“休牧育草”的见解。企盼有更多的人为决策者献策献计,以便拿出“长术”来。

但愿“天涯何处无芳草”!(责编:增林)

猜你喜欢
牲口草场牧区
听不见
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巴尔虎左旗
如何培养甘南牧区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不识车轭
青青草场
牲口屋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
牲口放青要防备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