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

2001-04-29 05:53任国平
人民教育 2001年3期
关键词:基地基金学校

任国平

去年十月,记者随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教育)基金会王文湛秘书长一行踏上前往山西省静乐县的行程。

七八个小时的颠簸劳顿,已是下午四点多钟,汽车停在了一个山窝窝里的“镇子”上——没有笔直的柏油马路,没有热闹的商业气氛,街道上行人稀落。不想,当地同志却告诉我们:静乐城到了。

顾不上多做歇息,汽车旋即开往娑婆乡教育基金基地。正是农家人最忙碌的收获季节,沿途老农脸上的笑意告诉我们,庄稼收成不错。

娑婆乡“基地”办公室设在乡办中学,在校园里,在教室的屋檐下,到处晒晾着高粱、葵花子、谷子等作物,老师们不无自豪地说,这些都是“基地”的“硕果”。我们一边品尝饱满的葵花子,一边倾听静乐县孟元勋县长讲述创办教育基金基地的不平凡经历。

静乐县是一个土地面积2058平方公里、人口15.6万人的国家级贫困县。面积将近两个香港,每年的县财政收入却只有1500万元,按照有关规定,农村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应由县财政划拨35元,而实际到位的却只有2元钱,困难可想而知。

1996年孟元勋来到静乐县担任县长时,虽然全县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工资根本得不到保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新修建的“希望学校”,却因为“水浅难养鱼”,教师难以安心教学,结果变成了人去楼空的“空壳”学校。做过教师、当过记者的孟元勋深深懂得一个道理:越穷的地方越办不起教育,越办不起教育的地方越穷,要打破这个“怪圈子”,必须依靠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这又紧紧依赖于教育。

想法很明确,可捉襟见肘的现状却无法让孟元勋高兴起来。他深入到偏远的山村蹲点考察,足迹踏遍了静乐县的沟渠梁峁,费尽苦心。1997年5月的一天,孟元勋在佛堂山村和村委会主任谈起了该村新建的学校,村委会主任无奈地告诉他:“学校不赖,可就是村委会拿不出一分钱,教师留不住,学生上不起,就像村后那条无人治理的荒沟一样……”村主任的一番话,在孟元勋终日苦苦思索的大脑中撞击出了火花:静乐虽然贫困,但我们有土地,我们有勤劳的双手,每个村子何不划拨出一部分好地和荒山荒坡,作为教育基地,将其收入全部作为教育基金……

一条新的思路就这样“诞生”了。

他把这一“成果”带回了县城,很快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继而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于1997年11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农村建立和发展教育基金基地的通知》,要求在有条件的乡村划拨部分耕地和荒山荒坡作为教育基金基地。成立教育基金基地的村子,设有由村民代表、学校校长和村委干部组成的教育基金基地理事会,他们负责基地的经营管理,并组织村民义务投工。基地的收入归当地学校支配使用,接受上级财务部门的监督,主要用于修缮校舍、添置教学设施、保障学校办公经费、资助贫困学生入学、提高教师待遇等。

1998年当年,静乐县就发展建立了114个教育基金基地,其中开发荒山荒坡8725亩,耕地2325亩,当年收入达30余万元。到2000年,基地有了更大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300个,其中重点基地100个,树立示范基地10个,耕地面积达5216亩,荒山荒坡面积13245亩。重要的是,基地种植结构的调整,项目的选定,比前两年更科学、更合理了。

静乐县教育基金基地由点到面,成燎原之势,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

三年的探索,三年的风雨,其中的甘苦自不待言。实践证明;创建教育基金基地这条路子找准了,走对了。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第一,教育基金基地的收入有效地缓解了长期困扰静乐县教育发展的资金匮乏问题。娘子神乡西会村1999年32亩基地收入6000元,学校用这笔钱购置了办公桌椅、扩音设备,维修了伙房、厕所等,解決了7名贫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杜家村镇舍科村,新建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的一所学校,总投资9万多元,除教育行政部门投入3万元外,其余靠教育基金基地的收入逐年支付。教育经费有保障了,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教师因贫困而流失的问题得以解决,“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第二,教育基金基地成为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堂。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发达地区,教育都是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但是具体内容应有所区别,素质教育必须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贫困地区的学生利用劳动课和课余时间参加田间劳动,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又能够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学到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而且,贫困地区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关键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基地”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场所。

第三,教育基金基地成为农科教一体化的实验基地。“基地”利用教师队伍有知识、会管理,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以基地为阵地,向周围农田推广新的实用技术,推广新品种,从而发挥了带动辐射作用,使农业、教育、科技三家真正“联姻”。新技术、新品种更让这里的农民们切实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增强了他们科学种田的意识,许多农民跃跃欲试,纷纷要求学习。

第四,教育基金基地成为农村小流域治理的有效途径。大量的荒山荒坡,由于教育基金基地的建立,正在得以治理并加以合理利用,他们种杨树,种柳树,种经济林,使过去光秃秃的荒山坡披上了绿装……

王文湛秘书长在考察了静乐的教育基金基地之后对基地的发展给予肯定,他颇为感慨地说:“静乐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虽然经济贫困,但是这里的人民精神状态很好,干劲足。教育基金基地的发展,从当前的意义来看,它创造了物质财富,缓解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教育基金基地自力更生,是在探索一种贫困地区教育改革的模式。在这里,能够培养学生的生产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可以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养‘二传手……

过去的一个放羊娃说过的一句话几乎是这里孩子们注定的人生道路,“放羊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长大以后娶媳妇,娶媳妇是为了生娃,生娃是为了让他们放羊……”如今,这里的孩子们却说:“要好好读书,要上大学,要到北京、上海、广州去学本领,要为家乡的脱贫致富作贡献。”在静乐,过去四十多岁的壮年“冬天晒暖暖,夏天歇凉凉”的现象很普遍,如今,大伙儿都在思量着如何“兴教、脱贫——脱贫、兴教”。

从“一个循环”到“另一个循环”,静乐人跨越了一道多么久远的历史鸿沟啊!

教育基金基地在静乐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为静乐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为静乐县的科教兴农事业助了一臂之力,而且在静乐人的观念世界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因为教育基金基地,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大山欢腾起来了,热闹起来了,全国各地关心支持基地发展的各界朋友来了,日本坂户市市长来了,美国ADE公司总裁来了……

因为教育基金基地,静乐人的视野也开阔了,他们的眼光放长远了。过去人们一提起教育就头疼,而今却变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永远摘不掉贫穷的“帽子”。在静乐,这个道理成了老百姓心中的“教育常识气

因为教育基金基地,静乐人的步伐迈开了,他们不时要走出太行和吕梁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他们心中久久期盼的红火日子,似乎可望而可及了。

县长孟元勋告诉记者,全县要村村建基地,校校有收入,不仅要有规模、有效益,更要讲创新,上水平,但是人才、资金、技术仍然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口他接着又说:“如果学校有了足够的教育经费,我们还可以办农民夜校,搞科技培训,满足农民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还可以聘请好老师,或与外地学校联合办学,使这里的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办好教育基金基地,创一流效益,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

黄河九曲十八湾。黄河水奔腾穿梭,不舍昼夜,终归于浩瀚无垠的大海……

愿静乐人和他们的教育基金基地一如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

猜你喜欢
基地基金学校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学校推介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