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杰
教育是科学,它不仅属于现在,而且属于未来。
教育是艺术,科学与艺术的联姻,必将是今天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教育的生存模式。
时代在前进,教育不仅要跟上时代,而且还应具有先导性,具有先见之明。教育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越历史。
当今,无论是强调知识经济,还是强调信息社会,其中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警示人们: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人们认识农业社会,需要审视过去;
人们认识工业社会,需要审视今天;
人们认识信息社会,除了必须回顾历史、总结今天外,还必须要预见明天和后天。
今天的世界,的确是处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之中,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的知识是70年更新一次,那么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似乎应该以月、以天甚至以小时为计算单位。勿庸置疑,在如此急剧变化之中,谁落后,谁就必然要挨打;谁落后,谁就必然要被淘汰。
一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教育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它就会停滞、就会僵化。凡是教育事業搞得好的国家,它的政府和决策者都对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些国家办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许多国家都是先有学校后有城市,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它是先有一所小小的学校,然后逐渐形成大学,最后成为一个大学城。世界各国所办学校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以大学为例,就有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社区大学、终身大学、空中大学、远程大学、开放大学、周末大学、农村大学、自修大学、函授大学等多种模式。总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各种方式举办各类学校,从多方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世界各国办教育的成功之道。而那种千篇一律、削足适履的办学方式,只能阻碍教育的发展。总结各国教育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的思想确实应该再解放一些,应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与氛围,允许多种实验性的教育,允许多种形式的办学。在政策上,我们应该对公办学校与非公办学校一视同仁,都能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对于有实验和研究价值的学校,则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我常听到一些群众这样反映:目前紧缺的不是人力资源,而是科学的观念与政策。
二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至少应具备以下6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
第二,曾经亲自创办过一所或几所学校。
第三,曾经亲自当过校长或教导主任。
第四,曾经亲自教过书、育过人。
第五,曾经亲自管理过教学及行政工作。
第六,能够在教育领域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并将经验逐步上升为理论,其理论是对教育规律的高度概括。
一个具备了上述这些条件,并能以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目前,国家对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两院院士给予了高度重视,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家与两院院士是等重量级的,同样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作用,并体现他们的特有价值。在1999年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曾经振聋发聩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把教育的地位提到如此的高度,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然而,我们也不妨设想一下,一个没有真正的教育家的国家和民族,能有真正发达的教育事业吗?
雪莱曾经说过,大学就是智慧。
爱因斯坦也曾经讲过,科学就是智慧。
哲学在希腊语中的原意就是智慧。
办学、搞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智慧,增强全民族的竞争力,从而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能站稳脚跟,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继而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
大凡真正懂教育的人,都会把教育的着眼点首先放在如何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上,都会把教育的目的首先定位于铸造人的灵魂上。为受教育者注入精神和灵魂的力量,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纵观历史,不管什么时代,不论什么政权,似乎都在强调做人,强调精神、人格以及道德的力量,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级所强调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把做人与治学、做人与做事看得完全一致、同等重要。
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西方许多国家除了进行法制建设外,主要是借助宗教的作用劝人向善,而我们的优势则在于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动有效的道德品质教育,引导下一代走正路不走邪路。
为了这个目的,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为广大青年、广大群众进行演讲,一直在研究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也同样需要自己的“传道士”——善于跨行业、跨地区宣传真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今天,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当多数人把目光主要投向物质利益、经济效益时,这样的人也就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教育是人类的伟大实践,将其上升为理论,就成为了教育科学;将其继续上升,就会逐渐形成教育的艺术。
人类,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又创造了全新意义上的人。
人类,创造了伟大的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必将增进人的智慧,去塑造人的美好灵魂。
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懂教育的艺术,那他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不可能有魅力,即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怎么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欢迎,怎么可能教好学生呢?
教育要做到诗化、美化、艺术化、哲理化,这是必然的趋势,没有这几个方面的转化,所谓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谈。近来,许多同志主动找到我们探讨什么是教育艺术,如何提高自已的教育艺术水平,越来越多的同行对这一课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使我们深感欣慰。因为我们一直在锲而不舍地研究和实践着教育艺术,持之以It地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最近,我们针对学生在校时间过长,教学内容相对缺乏开放性,难以尽早全面提高素质这一问题,着重研究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几对矛盾:1.左脑与右脑,2.智商与情商,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4.静态与动态,5.已知与未知·我看,如果把这5对矛盾研究透彻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对立、互动、联动与递进等各种关系,有一个比较清醒的、科学的认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改观。它不仅会大大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而且教育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20多年来,我曾先后给40多个班的学生上过课,为各界群众作过几千场演讲报告,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就是受益于对这5对矛盾的理解和运用。
凡是参加过教育艺术这门选修课的毕业生,回校后都纷纷表示:“教育艺术、演讲美学已经成为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生的特色与特长。”“我们有了专业知识,再插上教育艺术、演讲美学的翅膀,就能腾飞。”“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确如同车之两辐、鸟之两翼。”“懂得了教育艺术,就成了受学生欢迎的人,就会感到教书育人是一种享受,每天都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这一切的一切充分说明教育艺术已经成为育人者必不可缺的精神财富。
总之,在新世纪伊始之时,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大变革的时代,就要有大视野、大举措,并且要强化大教育、大文化、大艺术,要让教育真正具有前瞻性、基础性与实践性。
教育既需要宏观,更需要微观。
宏观方面要做到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微观方面要做到细致入微、身体力行。同时,还必须积极努力地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把我们的经验推广到全社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发展,必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而愈加完善起来,一个新世纪教育的宏伟蓝图,已经令人兴奋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